最新本命年的回想读后感(大全5篇)

时间:2023-10-06 00:48:07 作者:XY字客 口号大全

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读后感优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本命年的回想读后感篇一

1.联系课文的文化背景,了解春节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2.欣赏作品展现的优美画面,体会作者的美好情思

3.欣赏作品独特的语言风格,体会其中浓郁的乡土气息。

4.通过学生自己过年时的亲身感受与作者的感受的对比,他们能体会到春节的变化与传统民俗的魅力。

学生学习以小组合作、探究讨论为主;教师辅以提问引导、讲解评价,串联全课教学。

教室营造出过节的气氛,体现课文特定的民俗色彩。教学课件的制作也以喜庆、欢快的背景、音乐加以烘托,让学生在富有“年味儿”的环境中学习、感悟。

两课时

1.预习课文生字词。

2.已朗读过课文,挑选课文中的一个片段写诵读脚本。

3.搜集有关春节的资料。

1.检查、落实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分析第4自然段的结构。

教师活动

技能

要素

学生活动

淡化上课情境,营造特定氛围。

利用课前两分钟时间,播放一个关于春节的幻灯片。取消“上课——起立”的形式,让学生自觉进入氛围。

2.“观看了幻灯片,大家想到了什么?”

3.“大家喜欢过春节吗?为什么?”

4.提问外地的同学:“你们的春节是怎样过的?”

5.总结学生的回答,引入本课教学。

展示投影造境

提问

提问

拓展

引导

观看幻灯片

过年、春节

学生根据经历,谈出不同的感受与原因。

学生根据经历,谈谈其他地区是怎样过春节的。

1.解题:本命年

2.简介作者及其创作风格。

3.检查字词

本课要求掌握的字词主要有:

识记:浓郁簸箕穿梭筛子门槛

秫秸阖家鬼祟篱笆剔核

玉米糁儿疙瘩鬏舍嚼

理解与运用:阖家鬼祟赏心悦目

4.初读课文

布置思考题:

a.“课文从什么地方开始回想的?从什么地方结束回想的?”

b.“回想的过年的特点是什么?”

讲解

小组合作学习

请本命年的同学解释

分小组讨论完成关于字词的练习题。每小组选出一人负责回答老师的提问,组内其他成员可做补充。

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明确:第3自然段开始回想,第5自然段结束回想。第3自然段为标志。

分析开头“节气歌”的作用。

找出总结春节特点的句子。

分析“守旧”的意义

提问

衬托出春节的重要

“最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浓郁乡土气息”

带有恪守传统的意思,表示出春节在作者心目中的传统意义。

设疑引导

a.“作者回想的过年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b.“我们现在过年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c.“我们现在过年从除夕开始,课文中的过年从腊月初一开始。这一月之间,他们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呢?他们都做了些什么呢?”

分析结构

针对上述问题,默读第4自然段。分层、起小标题。

分小组讨论小标题。

几件事中跟吃有关的有几个?说明了什么?

与吃无关的表现了什么?

结构总结(明线)

a.“这几件事之间什么顺序?”

b.“用课文中的词回答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

6.中心总结(暗线)

a.“这样丰富的生活表现了运河地区人民什么特点?”

b.表现了他们的什么精神?

这是贯穿全文的一条主线。

提问

追问

总结

提问

默读

总结

讨论

提问

追问

提问

追问

全体学生:“腊月初一”。

大部分家庭现在过年是从除夕之夜开始的,欢乐一通宵之后,初一开始拜年。

小标题要求:

先找出一个动词,

结合这个动词,总结出小标题。

小标题答案不求统一,贴近即可,基本可总结为:

炒年货吃腊八粥买糖果绒花备年货送灶王换门神

前4项,收成好,享用成果。

祈求好运,祝愿平安。

时间顺序

“预热—增温—红火—发烧”

重视过年——热爱生活

勤劳、淳朴

第二课时

通过对第4自然段的分析,学生能欣赏作品展现的优美画面和带有浓重乡土气息的语言风格。

了解关于春节的民俗知识,在讨论春节民俗的变化中,学生感悟到中国节日的内涵。

教师活动

技能

要素

学生活动

已布置学生自选课文片段写诵读脚本。

教师范读“炒年货”片段

提问关于诵读脚本的有关要求

教师展示自己的诵读脚本:

(附:诵读脚本)

c.教师范读

2.学生朗读,教师组织、点评。

通过对“换门神”的分析过渡到《本命年的回想与春节民俗》。

以“除夕夜”一段为例,分析春节民俗。

学生自己找出本段中关于春节的民俗。

以吃饺子、包制钱、放鞭炮、贴春联为例分析其内涵。

教师领读第一句

1.“为什么作者回忆小时侯过年会有返老还童之感?”

2.“我们现在又是如何过年的呢?与过去有什么不同?”

3.“过去过年与现在过年相比,没变的是什么?”

4.揭示出这正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特点。

这几年春节人们又重新寻找回了曾经失落的民俗。

传统的民俗文化在现代社会里回归了。“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作为一名炎黄子孙我们应该知道民族的讲究、祖国的传统。这也正是作家刘绍棠所要告诉我们的。

提问

投影

讲解

组织点评

过渡

朗读

有关要求:

分析内容——确定基调

分析语言——确定重音

分析感情——确定语气

本课脚本应做到:

分析出课文所展示的画面内容、及蕴涵的感情,列举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词、句。

学生朗读

a.介绍自己朗读的片段,

b.讲解自己的诵读脚本,

c.朗读文章片段。

吃饺子

饺子包制钱

芝麻秸铺地

小丫头不能出屋,小小子不许随地大小便

放鞭炮

贴春联…...

学生说出这些民俗的来历或传说。

了解内涵:

吃饺子、包制钱——盼望生活美好。

放鞭炮、贴春联——营造节日气氛

女生推选一人朗诵“除夕夜”部分,男生推选一人“过年”部分。全体朗诵结尾。

小时侯过年思想单纯、内容丰富、是贫困生活里幸福的日子。

学生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及感受列举当今过年的一些新现象:

春节联欢晚会

手机短信、电话拜年

……

“一家人春节的团聚”

体会深层文化内涵

同学们展示这几年家里过年的一些具有中国传统民俗意义的饰品。

本命年的回想读后感篇二

1、感受课文描述的民俗风情。

2、理解课文蕴涵的思想感情。

3、学习文章生动传神的语言。

1、通过人们春节发烧的过程形象感知充满浓郁乡土风味的民俗风情。

2、学习文章生动传神、富有感染力的语言。

一、整体感知,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在阅读感知过程中随文解决学生字词)

1、阅读全文,你能用一句话概括作者60岁本命年时回想的内容吗

(作者小时候在运河家乡和父老乡亲一起过大年的情形。)

2、围绕过年,作者向我们描绘了哪些有趣的事呢(10件)

(吃腊八粥、买糖果、挑绒花、宰牲禽、备食物、送灶王、换门神、守岁、拜大年)

3、这么多事情,作者却写得井然有序,你觉得作者运用了什么方法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

(按时间顺序)

4、追问随着时间的推进,你们有没有觉得过年的氛围有变化呢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喝过腊八粥,年味儿更浓重。)

(家乡的大年从腊月初一就开始预热。一天比一天增温,一天比一天红火,发烧直到年根下。)

注意:指导学生将过年的热闹气氛读出来。

二、品析语言之热闹过大年

(示例:吆喝叫卖这样的词语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热闹非凡的大集市,听到了小贩们卖力地吆喝声。)

要求:仿照示例,用这样的词语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听到了、想到了)的句式来说说过年的热闹。

(学生活动:先思考,然后要求用生动的语言向同伴描述画面,最后点名交流。)

2、(过渡)听了你们精彩的描述,我仿佛已经置身于那个热闹的过年场景中了。除了这些词语,我们还能从富有特色的句式中感受到过年的热闹,我们来看这样的句子:

示例:村南村北、村东村西,一片杀猪宰羊的`哀鸣。

(1)你觉得这个句子的句式有什么特点(长短句)

(2)这样的特点让句子读起来有什么感觉(富有节奏感或节奏感更鲜明)追问还能读出什么感觉(或前面的短句和后面的长句比较,读起来有什么区别)(感觉离过年越来越近,年味越来越浓,气氛越来越热闹。或渲染过年热闹的气氛。)

(3)这样长短句在文中还有很多,你能找出来读一读吗

(示例:花生、瓜子、玉米花儿炒熟了,装在簸箕里,到院里晾脆,然后端进屋来,一家人团团围坐,大吃大嚼。改为花生、瓜子、玉米花儿炒熟了,装簸箕,晾脆,端进屋,一家围坐,大吃大嚼。)

(学生活动:思考,请两个学生板书)

(准备:

1、卖绒花的小贩走街串巷,大姑娘,小媳妇,门里门外挑花朵。

2、左邻右舍,挨家挨户,忙着蒸馒头、蒸年糕、渍酸菜。

3、开门说恭喜,抱拳回同喜,新年人们互相道出最真挚的祝福。)

三、品味语言之浓郁地方味

(找具有地方特色的语言和风俗。)

充满地方味的风俗:炒年货时念念有词;上火吃化食汤;竹筒抽签得糖葫芦;做冻豆腐、冻柿子、渍酸菜;送灶王爷;贴门神;小丫头不许出屋,小小子能走却不能在外边大小便;等到打更,才能下饺子、放鞭炮、贴对联..

四、体会情感

(我平时串百家门,正月初一要给百家过年。出左邻入右舍,走东家串西家,村南村北各门各户拜了个遍,这时我才觉得得到了公认,我又长了一岁。)

追问他们拜年为什么要这么复杂呢(这时我才觉得得到了公认,我又长了一岁。)

提问这时是指什么时候(给百家拜年之后,也可以说是做了前面讲的十件事后)

小结:只有经历了从腊月初一到正月初一这么长时间的预热、增温、红火直到发烧,才能说真真正正过了个大年。

(1)总结全文,照应题目

(2)寄托了作者对童年生活、对家乡风俗的怀念;对如今年味渐淡的遗憾,对美好生活的企盼。

小结:原来有这么多情感交织在一起,不禁让作者童心复萌,将家乡过年的十件趣事写得有滋有味。

五、总结

本文的作者用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节奏感鲜明的长短句,让我们感受到了过年的热闹劲;用具有地方特色的语言、民俗,带我们领略了浓郁的地方味;用孩童的眼光、充满童趣的笔调,向我们描绘了生活的美好。在浓浓的年味中,让我们企盼来年更精彩!

本命年的回想读后感篇三

1、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2、体会作者的美好情思,学会从生活中获取丰富的写作材料。 

教学重点、难点: 

1、 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2、学会从生活中获取丰富的写作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二、学习目标: 

1、了解文题、作者。 

2、领略民俗风情。 

3、体味语言、情思。 

三、达标导学: 

(一)让学生介绍文题、作者。 

1、学生介绍。 

2、补充突出以下内容: 

本命年(见课本p95页) 

(二)诵读课文。 

1、常规要求: 

(1)了解课文内容 

记自己难以读准、难以理解的字词句 

标出自己最欣赏的词句段2思考问题: 

你对京郊运河(或作者刘绍棠家乡)那儿的大年有哪些初步印象? 

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三)释疑解难: 

1、学生提出疑难问题。 

2、学生自主交流解难。 

回顾起来,身心轻松,童心复萌,所以文章结尾说回忆往事,颇有返老还童之感。 

歌颂了热爱生活、纯真可爱的父老乡亲。(热爱、歌颂、留恋) 

语言 

c、\\\'食火上升,口舌生疮,只得喝烧糊了的锅巴泡出的化食汤。\\\' 

既侧面写“大吃大嚼”的情景,也增添了几分幽默的情趣。(民俗风景图) 

e、“一片杀猪宰羊的哀鸣”——似有点同情 

肥鸡要被“开刀问斩”——似有点从严宣判 

(很有点情味) 

g、换门神的细节描写同样具虔诚和愚昧两个侧面。 

四、探究交流: 

五、作业: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家乡的风俗民情(习作交流) 

2、学习本文的写作特点 

二、检查作业导入: 

三、达标导学: 

(一)习作交流 

1、讨论交流。 

2、推荐交流结果。 

(二)探究交流写作特点 

1、生动传神地勾勒生活情景。 

炒年货中寄托的深义 

2、线索清晰,如数家珍,逐一叙说。 

(三)朗读品味 

四、作业: 

课外阅读刘绍棠作品,作好读书笔记。

本命年的回想读后感篇四

1、体会清晰严谨的脉络结构。

2、体味作品生动传神的语言。

3、了解过年习俗中所蕴涵的乡土风情。

4、引发对中国民俗文化的关注和探讨。

1、品味文章生动传神的语言。

2、感受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发掘春节习俗中蕴涵的美好寓意。

多媒体教学

师生共同探讨、学习与活动结合

明确:春节

明确:祭灶、扫尘、贴春联、门神、年画、倒贴“福”字、年夜饭(团圆饭)、祭祖、守岁、迎春、红包(压岁钱)、新年赠橘、新年放爆竹、拜年、接财神、回娘家、初六送穷。

同学们说了很多我们家乡过年的习俗,下面,让我们随着老作家刘绍棠到京郊运河家乡,去看看北方旧时过年是怎样的情形。

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最富年味的一段

明确:第四段

1、那么,就请同学们跟着新年的音乐放声朗读这一段,找找北方旧时过年有哪些习俗。(配上背景音乐:《喜洋洋》,画面显示各种过年习俗的图片)

明确:十件事:炒年货、吃腊八粥、买糖果、挑绒花、杀牲禽、备食物、送灶王爷、换门神、除夕守岁、拜新年。(幻灯)

顺序:时间顺序,感情逐步递进。

2、在文中找找你最喜欢的片段,体味作者生动传神的描写。

示例:“村南村北,村东村西,一片杀猪灾羊的哀鸣。站鸡笼子里,喂养了一个月的肥鸡,就要被开刀问斩。”

明确:不说“村里到处”,而说“村南村北,村东村西”,这是作者在有意渲染宰杀牲禽的气氛。“一片杀猪宰羊的哀鸣”,似乎有点同情;肥鸡要被“开刀问斩”,似乎有点从严宣判。读起来很有情味。

作者语言生动传神,不多几笔,勾勒了一派热闹的生活情景,文章对大年的每一点回忆,都是体现民风民俗的图景画。

明确:

1、辛苦一年,幸喜五谷丰登,享用劳动成果;

2、展望来年,祈求好运,祝愿平安幸福;

3、合家团聚,密切邻里和整个村落的人际关系,上上下下,远远近近,和和美美奔前程。

4、课文小结:作者回忆了京郊运河家乡几十年前的过年习俗,表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风味,歌颂了热爱生活、纯真可爱的父老乡亲。

2、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1、五个组各司其职:第一组描写一个你家过年时令你印象最深刻的场面

同学们,听,锣鼓响天,鞭炮阵阵,在这辞旧迎新的时刻,送给所有在座的老师和同学们:心想事成,万事如意!

宣布下课!

本命年的回想读后感篇五

传统课程环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

新课程环境:是教师、学生、内容、环境四因素的整合

一.教材——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

1.加宽加厚,拓宽视野。先说加厚。我的体会一是要深刻体会新教材的编排思想。新课程对教材的编写提出了新的要求,课文的选择乃至练习的设计都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因此,教师有必要了解新教材的编排思想,这样才能因材施教,更好地落实新课程的理念。二是要研究单元教学目的和教材在单元中的地位,把握教材重点,发现教材特色(挖掘教材)。本文所抒发的过年情结,散发着浓郁的人文气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因此对过年习俗的文化内涵应加以深入探究,对几代人不同的过年感受也要作一番探究,分析其中的原因,这样才能使阅读读出滋味,使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才会达到阅读教学的效果。

其次说加宽。要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必须加强语文与学生的情感世界、生活体验的联系。要努力开发语文课程资源,拓宽学生视野。在处理本堂课时,我将学生的个人知识、生活体验看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加以开发利用。如学生比较今昔过年的变化,启发他们感悟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学生诉说对过年的看法、畅想未来的过年,我就强调要吸收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学生提出课后要研究圣诞节的来历,这正切合课程标准有关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接受多元文化的要求。

同时,注重课内到课外的延伸。如选取两篇谈过年的文章供学生比较阅读。另外,除以文本教材为主,我还将影片《祝福》过年片段作为视听教材来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增加了兴趣,增长了知识,也大大增加了课堂的容量。

2.优化设计,科学施教。

把握内容,设计教学流程在深刻体会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按纵横结构设计教学程序。即以“过去—现在—未来”为“纵线”,由对文中所写旧时习俗的了解,引起对现今过年习俗的思考,进而激发对未来过年方式的憧憬。“横”则指以知识、能力、情感目标构成的概括习俗、比较异同、探究联想三大板块。这样设计使教学内容环环相扣,富有层次性,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由感性到理性的阅读设计我根据课程目标所强调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设计以下阅读环节。一是理解性阅读。如通过阅读能说出作者所写过年习俗的几件事,能明确作者对过去过年的情感态度等。二是探究性阅读。如通过阅读能抓住关键语句说出过年习俗所包含的文化内涵,通过阅读能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等。三是评判性阅读。如对今昔过年的比较、分析以及通过阅读就作者和其他人对过年的看法作出或赞成或反对的价值判断等。四是创造性阅读。如启发学生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相结合畅想未来的年会怎么过,引导学生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这样的阅读设计,将传统教学重说教、重结论的阅读转化为能体现阅读能力发展、确立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的、重过程的阅读。

二.教师——教师即课程,教师即研究者,教师即促进者、合作者

1.教师要有组织、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意识和能力,应学会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如教学本文,我上网搜索过年习俗的由来、不同地区过年的习俗、中国人过年习俗对世界的影响、现代人过年的方式及感受等文本、影视资料。同时,要适应时代的发展,教师还必须有整合课程的能力。就像教学本文一样,运用信息技术加强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增强了教学的效果。

2.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在教学本文时,我为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设计达成目标的途径,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策略。如针对不同的要求和目的选择不同的阅读方法。当要求探究文化内涵时引导学生精读,当要求通过比较阅读指出人们对过年的不同感受时则引导学生略读。其次,创设情境,促进学生学习。新课程强调阅读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我注意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感悟体验。如要求学生发表自己对今昔过年习俗变化的看法时,有目的地摆出本文作者、《饺子·过年》作者及大学生对过年的不同看法,唤起学生对过年的回味,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作出富有真情实感的表达。又如要求学生说出过年习俗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由于学生平时只注重过年的形式、气氛,很少会去思考其中的内涵,因此学生回答会有一定的难度。我就导入  影片《祝福》中过年的片段,让画面在祭祀用的一条鱼上定格,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过年要摆鱼?学生轻易就能回答是“年年有余”,进而也就能说出其他习俗所包含的内涵。这样的情境设计,有助于突破难点。

我还引导学生开展小组竞赛等方式激励学生学习。如概括文中所写过年习俗,开展小组比赛。另外,在教学中,我注重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如由师生同唱《新年好》导入  新课,这既切合本文教学主题,又能一下唤醒学生对过年生活的情感体验,同时拉近了师生距离,创设了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学过程 中积极倾听学生讨论、发言,在授课结束时表达自己对学生的美好祝愿,这些都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

三.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1.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我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阅读、讨论,让学生进行自由的表达。特别是注意学生的心理特点,使学生能入情入境的阅读、感受、想像。如针对儿童特别喜欢想像、幻想的特点,安排“畅想未来”这一板块,使学生在想像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转换视角,充分体现学习的自主性。教学中,我注意指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如在说出文中所写过年习俗、畅想未来的过年等环节,让学生积极参与,集思广益。学生的探究学习主要体现在对文化内涵的探究等方面,特别是最后通过探究阅读,启发学生读出疑问,读出新意,读出兴趣,形成探究课题,指导学生课外开展专题研究活动。

2.在学习中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新课程特别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课程实施目标。我在教学中注意因材施教,抓住教材特点,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讲到过年习俗,学生会有丰富的情感体验,通过比较阅读,学生会产生急于说出切身感受的动机,对未来过年的畅想,也渗透着学生对生活的态度和个人的价值观。这样在学习的过程中,实现认知与情意的统一。

四.环境——支持并促进学习的课程因素

环境,包括自然、社会、学校、教室、媒体等多种因素。这里主要谈谈创设有利于学习的技术环境。本文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制作的课件融文本、音乐、动画、影视资料等为一体,并能通过超级链接实现上网浏览,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培养信息时代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

新课程的实施,从强调教材这一单一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内容、环境四因素的整合,这样我们的课程变成了一种动态过程的、生长性的“生态环境”,是四因素相互之间持续互动的动态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