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上和下数学教案(优质15篇)

时间:2023-11-28 07:38:01 作者:雁落霞 讲话稿

教学工作计划应该注重课程整体性和教学连贯性,避免碎片化和单一化的教学安排。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中展示了教师如何设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和安排教学内容的方法。

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课本64页及“做一做”,练习十七第5――7题。

教学要求: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初步建立秒的时间概念。

教学重点:知道1分=60秒。

教学难点: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秒的时间概念。

教具:有秒针的实物钟表或模型。

教学步骤。

一、复习。

2、师在钟面上拨出下面的时刻,要学生用两种方法写出来。

8时9时30分4时20分11时50分。

二、新授。

提问:同学们跑50米、100米要多少时间?由此引入新课,日常生活中还需要有比小时、分更小的记时单位“秒”。

出示钟面实物。引导学生观察。钟表上有几根指针?(除时针、分针外,又细又长的是秒针)说明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秒。

(2)教师演示,学生观察。

把分针和秒针都拨在12上,教师拨动秒针,走一圈,让学生观察分针走了几小格?

得出:1分=60秒。

(3)让学生观察钟面上的秒针,看看自己呼吸一次用几秒?或者10秒能呼吸几次?

三、巩固练习。

完成64页的“做一做”。练习十七第5――7题。

四、布置作业。

练习十七第8、9题。

五、板书设计。

1分=60秒。

教学内容。

时间的简单计算。(课本第67―68页例3、例4及“做一做”,练习十八。)。

教学要求:加深对时、分、秒的认识。学会进行时、分、秒的简单计算,建立学生的时间观念。

教学重点:加深对时、分、秒的认识。

教学难点:学会进行时、分、秒的简单计算,建立学生的时间观念。

教具:例4的钟面放大图,实物钟或钟面模型。

教学步骤:

一、复习。

1、口答:1时=()分1分=()秒。

2、教师用实物钟拨出不同的时刻,让学生先读出来,然后分别用两种写法写出。

二、新授。

1、教学例3。出示3时=()分。

提问:3时是几个1时?1时等于60分,3时是几个60分?3个60分是多少?

指导学生看课本例3,填空。

2、完成例3下面的“做一做”习题。

3、教学例4。指名读题,理解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指导学生观察例4的三幅图,看钟面说出下第二节课的时间,上第三节课和下第三节课的时间。

由学生自己算出时间并填在课本上。

提问:课间休息多少时间?怎么想出来的?再问:一节课上了多少时间?怎么想出来的?

让学生看课本例4,并把例4填完整,然后齐读一遍。

三、巩固练习。

完成68页的“做一做”的第1――3题。

四、课堂练习。

练习十八第1――3题。让学生独立练习,后集体订正。

五、课后作业。

练习十八第4、5题及思考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

六、板书设计。

时间的简单计算。

3时=()分。

《4的认识》数学教案

1、认识数字4、5,知道他们的实际意义。

2、能对5以内数量的物体进行排序。

3、能仔细倾听,并按指令进行活动。

1-5的数卡和实物卡若干。

一、游戏导入,复习数字1、2、3。

1、今天老师想和我们小朋友来玩一个“看数字拍手”的游戏,好不好?

2、介绍游戏玩法:老师出示数字卡片,幼儿先读出数字,再根据卡片上的数字进行拍手,要求幼儿听口令:预备—拍!幼儿才能拍。

3、教师出示数字1、2、3,进行游戏。

(教师可加快举卡的速度,培养幼儿的敏捷性)。

4、那除了用拍手来表示数字,还可以用什么动作来表示呢?

(拍肩、拍腿、拍头、跺脚……)。

游戏好玩吗?瞧,这里来了什么?有几个呀?

(教师出示1—5的实物卡片)那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呢?

(教师相应地贴上数字1—5)并让幼儿再次认读。

(教师出示4、5)请小朋友来看看4象什么?

4可以表示4只帽子,那还可以表示什么呢?(幼儿自由说)。

5象什么呢?5在这里表示什么?还可以表示什么?(幼儿轮流接着说)。

三、排序活动。

2、幼儿操作活动,教师个别指导。

3、你们真能干,谢谢你们小朋友的帮忙。

数学《0的认识》教案

1、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感悟一个也没有用0表示。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索0在直尺上表示起点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主动探索的良好习惯。

4、 正确书写0

5、 能联系生活实际应用。

1`、0 在直尺上表示起点。

2、正确书写0

一、谈话引入

每当节日的时候,人们总会放飞许多美丽的气球,你们见过吗?(幻灯演示)

观察:你发现了什麽?

防飞前是几个?用数字几表示?放飞后小朋友没有气球了,用用什麽表示呢?

这就要用到我们今天学习的新的数字0(板书)

二、教学例1

小朋友一个气球也没有了,佣0表示,0表示什麽?一个也没有用什麽表示?

出示吃鱼图:(1)这图话的谁?在赶什麽?

(2)原来有几条鱼?现在呢?

(4) 原来有3条鱼,用几表示?现在一条也没有,用几表示?

三、教学例2

1、 出示直尺图

观察:直尺上有什麽?0在什麽地方?0 在直尺上表示什麽?

同桌讨论,全班交流。

小结:直尺上开始这一段叫起点,用0表示,也就在直尺上,0表示起点。

四、教学例3

1、 老师示范书写0

2、 学生书空

五、课堂活动

1、 8页12

2、 老师出示放大的'方格图、引导学生认识方格,0在这里表示什麽?

从左3往右数,你发现了什麽?

还可以怎样看?

《认识米》的数学教案

设计意图:

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接触三角形、长方形和圆形的事物,他们对此也非常感兴趣。在《纲要》中提到:“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中索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根据小班幼儿的发展特点,他们能从生活和游戏中学习物品的形状,因此我根据我班孩子的年龄特点,以游戏的形式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活动,并设计了本次活动。活动以游戏的形式贯穿始终,让孩子在玩中学习了解图形。

活动目标:

1、认识圆形、长方形和三角形的形状特征,能说出图形的名称。

2、认识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游戏,体验游戏的乐趣。

活动重点、难点:

1、幼儿能够区分圆形、长方形和三角形,知道它们的特征。

2、通过游戏知道图形的特征,并能够从生活中发现图形能及时说出来。

活动准备:

颜色不一样的三角形、长方形和圆形“土坑”,以及三角形、长方形和圆形的“木板”;小熊的家;三角形、长方形和圆形的饼干活动过程:

一、集体认识三角形、长方形和圆形。

二、以谈话的形式导入引起幼儿的兴趣。

1、师:“小朋友们,昨天我们的好朋友小熊家刚建好了房子,想请我们小朋友一起去做客呢,我们一起出发吧u要跟着老师哦,不能走丢咯。”放音乐,幼儿跟着老师有秩序的走。

2、师:“哎?前面是什么呀?怎么那么多的小坑啊?小坑都是什么形状的呀?”幼儿回答。师:“那我们来像个办法将小坑填满吧u”“好”师:“路边有好多的木板,我们就用木板来铺路吧u”幼儿铺路,教师提醒:“你们可要动动脑筋哦u什么样的木板放到坑里才正正好。”3、师检查小路有没有铺好,请几个小朋友回答:“你们用什么形状的木板铺路的呀?”小路修好了,带领幼儿走在木板上,边走边说走的是什么图形。

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小班的数学课《认识图形》,在这个活动中,以游戏的形式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乐。并且孩子也非常感兴趣,在活动中,幼儿能把自己发现的主动告诉老师和身边的小伙伴,使他们的表达能力、反应能力和观察能力都得到了发展。可以在上一节延伸课,让幼儿运用所学图形知识,找出生活中的图形。还有就是可能由于小班幼儿入园才几周,一些行为习惯的训练还没到位,再加上孩子的自控能力较差,注意力容易转移等特点,所以对于进行游戏活动的材料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以至于有小朋友拿着操作材料在参加活动,影响了活动的效果,过后一想是我在放置材料上有欠缺,考虑不周,而至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气氛还是比较活跃的,只是活动的设计上还得动一番脑筋,有待改进。对于这次开展的教学活动,虽然有不经人意之处,但是经过这次活动前前后后摸索学习,让自己有了一定的提高,多多锻炼才会更好的成长。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认识米》的数学教案

1.使学生认识千米(公里),初步建立千米的空间表象。

2.使学生知道1千米=1000米,学会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并适时渗透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掌握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千米慨念的建立。

教具学具:米尺、多媒体及课件一套。

1.前几天,老师和小朋友一起在操场上进行了测量。

下面请同学们边看屏幕,边想:我们是用哪个长度单位测量100米的?(米)。

我们已经学过哪些计量长度的单位?请按从大到小的顺序说一说。

米分米厘米毫米。

1米等于多少分米?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谁能比划一下1米的长度?一起比划一下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

3.说出下列测量活动用什么长度单位合适?

(1)测量铅笔的长度。(厘米)。

(2)测量硬币的厚度。(毫米)。

(3)测量课桌的高。(分米)。

(4)测量教室的长。(米)。

师:如果要测量平阳到温州的距离,可以选用我们已经学过的哪个单位来测量呢?

师:用米测量太麻烦了。平阳到温州的距离比较远,而米这个单位较短。那用什么单位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长度单位家族里的新朋友:千米(板书课题:千米的认识)。

学习千米的认识,你们最想了解有关千米的什么知识?

提出学习目标:

1.千米的实际长度,并学会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

2.千米的应用。

那1千米到底有多长呢?

1.师:老师手里拿的米尺是1米长,用这把米尺连续量几次是1000米?(板书:1000米)。

1000米用我们今天所学的千米作单位就是1千米。(板书:1千米)。

板书:用米尺量1000次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2.请看屏幕:上次我们量出了100米的长度,几个100米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板书:10个100米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3.(屏幕显示)我们学校的操场一圈是200米,沿操场(一圈200米)走()圈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板书:沿操场(一圈200米)走5圈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想一想:我们沿操场走一圆大约用了几分钟?(3分钟)。

那么沿这操场走5圈,也就是走1千米大约要几分钟?(15分钟)。。

板书:走15分钟的路程,长约1千米。

4.感受1千米有多远。

小结:1千米=1000米。

1千米等于1000米,听起来不容易区分,语文课上朗读讲究抑扬顿挫,谁能巧用停顿,把千米和米区分开来,使人一听就明白。

l(停顿)千米=1000(停顿)米。

指导读:注意在数字和单位之间适当停顿。

师:千米也称公里,在上面的板书上添上(公里),有时也用km表示。

5.我们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千米和米之间怎样换算呢?下面请同学们自学例题,重点看一看是怎么想的。

完成书做一做1,重点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现在我们知道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那千米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应用呢?

1.公路边的里程碑。

2.指路标志。

3.限速标志。

4.摩托车的速度表。

随着学生的回答,屏幕上分别出示图片。

小结:千米常用来计量比较长的路程。

练习把每小时行的路程和合适的交通工具用线连起来。

生:利用摩托车的里程表测量、走一走是否15分钟。

师:还可以这样证实:(结合屏幕)。

(1)量出1米的距离,走一走,有多少步?(1米有2步)。

(2)算一算,1千米有多少步?(1000米有20xx步)。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汽车每小时行40米。

电线杆高6千米。

小李身高135厘米。

飞机每小时飞行1800千米。

教室黑板长3分米。

一支铅笔长2千米。

2.书练习。

3.综合练习。

师:小朋友们,你们看过国庆五十周年阅兵式吗?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其中一些精彩的片段。边看边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

17个官兵方阵和25个车辆方阵共长2______。(千米)。

1万多名官兵过检阅区时每步都走75______(厘米),踢腿高度都是30______。(千米)。

你知道阅兵式上的官兵为什么走得这么整齐吗?在阅兵村,他们平均每天要走3亿___(千米)整个训练过程,他们平均每人走了10000多_______(千米)。

师:辛勤的汗水、刻苦的训练换来了祖国的荣誉。|。

数学认识1教案

1.教幼儿认识1、2,知道它们能表示物体的数量。

2.养幼儿安静地倾听老师和同伴的讲话以及愉快地参加小组活动习惯。

3.引导幼儿学习用语言讲述操作过程。

图卡1—2、贴绒动物卡1—2若干、数卡1—2、教学挂图等。

1、以游戏“捉谜藏”引入:幼儿找动物图卡并数一数图卡上有几只动物。

2、出示动物卡、数卡、请幼儿给动物卡匹配数字让幼儿了解数的实际意义。

3、引导幼儿认识数字1、2,并请孩子想象它们分别像什么?

4、分组活动:

第一组:给数卡排队,匹配实物。

引导语:这里有许多的数字卡片,分别是…(让幼儿说),请小朋友把他们按顺序排好,排好后按顺序读一遍,再看看是数字几就送几个花片。

第二组:给数卡排队,做点卡。

引导语:请小朋友把这些数字卡按顺序排在操作板上,按顺序读一遍。再用印章在纸张上盖印,做成实物卡,数字是几就印几个,然后按顺序排在各自的数字卡下。

第三组:数物拼板。

引导语:这里有许多的数字卡和实物卡,当数字卡找。

实物卡朋友时,拼起来便会成一个长方形,请小朋友为每个数字卡找对实物卡朋友,然后把它们拼在一起。

5、展示第二组个别幼儿的操作卡,引导幼儿检查,看印得对不对,表扬认真操作的幼儿。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随机地利用环境中的物品巩固幼儿对数字的认识(如:一张凳子用数字1来表示,两张桌子用数字2来表示)。

数学教案-认识分数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带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比较熟练地计算;进一步掌握分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能比较熟练地计算。

教材分析:

本练习共安排了6道习题和1道思考题,分两课时教学。教学第8~~13题和思考题,主要练习三个分数、四个分数相加减,包括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p145、8。

二、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p145、9。

1.指名说一说简便计算的方法有哪几种?

2.指名板演。

3.集体讲评。

三、应用题p145、10--13,除了常用的做法外,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可以做?

四、思考题。

1.八个数的和是多少?

2.每组的和又是多少?

3.把八个数分成两组,使每组的和相等。

4.你还能用不同的方法来填吗?

五、小结。

认识梯形数学教案

1、激发幼儿认识平面图形的兴趣及探索的欲望。

2、发展幼儿较敏锐的观察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让幼儿基本掌握梯形的特征,找出梯形。

课件一套、幼儿正方形、梯形学具每人一套

在幼儿认识平面图形的过程中,一直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幼儿已经认识了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在此基础上来认识梯形,对幼儿来说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提高的过程。鉴于平面图形较为抽象,因此在活动过程中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来解决这一困难,一方面更加激发幼儿的兴趣,一方面更好的为幼儿的学习所服务。本次活动的重点是了解梯形的特征,并能拓展到周围的生活与环境中去,主要运用观察法、观察比较法、讲解法等突破;活动难点是让幼儿能够找出两条平行边,主要运用观察法、讲解法、联系法等突破。

导入:图形王国要举行聚会,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出示课件)

1、简单复习学过的图形。

2、由正方形引出梯形,让幼儿认识梯形,记住名字。

4、出示课件引出平行的概念。

5、让幼儿找出平行线并讲解其概念。

6、找梯形、找出平行线,进行复习巩固。

7、找周围生活中像梯形的物品,让幼儿知道梯形是较稳固的图形,被广泛运用在我们的生活中,并出示课件欣赏。

继续寻找周围生活中的梯形物品。

《认识米》的数学教案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学习分辨红、黄、绿三种颜色,知道颜色的名称。

2、教幼儿学习把相同颜色的不同物体放在一起。

3、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培养幼儿讲述操作过程的习惯。

活动准备:

1、红、黄、绿色的小房子(纸盒做的)各一个,幼儿每人一篮(3―6片)红、黄、绿色雪花片。

2、红、黄、绿色花一朵,红、黄、绿色蝴蝶卡片各一个。

活动过程:

1、蝴蝶找花(把相同颜色的物体放在一起)。

教师出示红、黄、绿色花卡片和红、黄、绿色蝴蝶卡片各一个,讲述小故事,“花园里住着三只美丽的蝴蝶,一只是红色的(舞动红蝴蝶),一只是黄色的(舞动黄蝴蝶),还有一只是绿色的(舞动绿蝴蝶)。它们天天在花园里唱歌、跳舞、做游戏,非常快乐。有一天,三只蝴蝶正在花园里玩‘捉迷藏’的游戏,忽然‘哗啦拉’下起雨来,三只蝴蝶想在花姐姐的叶子下面避雨,花姐姐说:‘和我颜色一样的蝴蝶请进来吧!’谁愿意帮助三只蝴蝶找到相同颜色的花?”

2、游戏“蝴蝶找花”

三把椅子相隔一段距离摆开,椅背上分别贴红、黄、绿色花卡片。幼儿胸挂蝴蝶卡片,音乐起,幼儿扮蝴蝶飞舞,音乐停,蝴蝶(幼儿)找到与自己颜色相同的花处躲藏。

3、帮雪花片找家(学习按颜色分类)。

教师出示红、黄、绿色的小房子以及雪花片,让幼儿将雪花片放在三个小房子里。“小朋友们看看,这儿有三个小房子,它们是什么颜色的?”“这是雪花片宝宝的家,请小朋友把雪花片宝宝送回家吧。小朋友要动脑筋想一想,这些雪花片宝宝应该住在哪一个房子里。”

4、评价活动。请个别幼儿讲述操作过程。

“这是什么颜色的房子?谁住在里面?这些雪花片宝宝为什么可以住在一起?”“今天小朋友帮雪花片宝宝找到了家,它们可高兴了,它们说:‘谢谢小朋友!’”

5的认识数学教案

活动目标:

1、学习从箭头方向数过来的方式,找出不同的物体,并能圈出来。

2、学习确定物体的排列次序,理解序数的含义。

3、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

活动准备:

活动过程:

1、师:小朋友,今天老师带来了你们最喜欢的球,看,喜欢吗?(请几个小朋友玩拍球后放好)。

2、请幼儿观察球有什么颜色?

2、谁知道不同颜色的苹果排在第几?(幼儿讨论)。

3、师:我刚才发现有些小朋友数得时候有的从左边数过来,有的从右边数过来,这样就不大规范了,老师想到了一个好方法(出示箭头方向牌,告诉幼儿数物体时从箭头指示的方向数过来)这样既方便又正确。

4、师根据幼儿说的数序,按箭头的方向数过来送上数字卡,并请幼儿不同的苹果排第几的数字圈起来。

5、表扬幼儿的聪明。

1、图上有什么图形?都是一样吗?

2、不同的是什么?从箭头方向数过来,它排在第几?

3、请幼儿讨论并回答。

4、请幼儿取出操作卡片,按要求尝试练习。

5、查评析,表扬幼儿。

2请幼儿观察,有几个小朋友(按箭头的方向数过来)。

3请幼儿按箭头方向排队的幼儿送数字卡。

4请幼儿观察并说出不同的小朋友(男孩或女孩)排第几?

5请全体的幼儿读一次谁排第几(按箭头方向读)6小结并表扬幼儿。

1、出示情景动物图片,指导幼儿观察,从箭头方向数过来,看看它们分别排在第几?(幼儿讨论)。

2、指导幼儿完成书本练习p28六、延伸部分将学具投入区内,幼儿日常中继续学习操作序数排序。

数学圆的认识教案

1、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思考等教学活动,认识圆并掌握圆的特征。

2、让学生理解在同一圆内直径与半径的关系,学会用圆规画圆。

3、初步渗透化曲为直的数学方法和极限的数学思想。

:直观地认识圆的特征,学会用圆规画圆。

“明确圆心与圆的位置之间的关系,半径与圆的大小关系。

(大屏幕出示主题图)请同学们观察主题图,去找一找那些物体是圆形的'。

提问:为什么车轮是圆形的?

师: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圆的世界,去探寻其中的奥秘好吗?

1、初步感知圆。

生:阅读课前查找有关圆的材料。

师:好,圆这样神奇,你能想办法在纸上画一个圆吗?

学生介绍自己画圆的方法。

提问:圆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自由发言,初步体会圆是平面上的曲线图形。

2、认识圆各部分名称。

(1)师:圆里究竟藏有什么秘密呢?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自学教材56页例2.

(2)小组合作交流并汇报。圆心、半径、直径的概念。

3、认识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出示问题:

(1)在同一个圆里,能画出多少条半径和直径?(无数条)。

(2)在同一个圆里,所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吗?直径呢?(相等)。

(3)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有什么关系?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4、用圆规画圆。

学生自学用圆规画圆的方法,并尝试画圆。

师生共同总结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提问:用圆规画圆时,员的位置是有什么决定的?(圆心)。

圆的大小是由什么决定的?(半径)。

数学教案5的认识

1、让幼儿正确读写数字5,并能数出5以内的物体数量。

2、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幼儿学习数字的兴趣和创新能力。

小圆片、小正方体、数字卡、铅笔、多媒体课件、白纸。

1、出示鱼缸:(里面有4条鱼)师:小朋友,我们来数一数,鱼缸里有多少条鱼,好吗?(老师边引导数边在黑板上贴小圆片)。

2、教学认识“5”

教师又出示一个里面有1条金鱼的鱼缸,将两个鱼缸并列放在一起,问:现在一共有几条鱼啊?教师用另一种颜色的圆纸片在4后加1个。(让幼儿认识到比4多1就是5和4过后就是5)。

3、认识5的组成。

数出下列每组图形中物体的数量。

4、找一找。

让幼儿相互看一看,摸一摸,看看身体哪些部位的数量是5?

教师展示自己用5个图形组合的图形,要求幼儿用自己喜欢的图形画一个物体,但图形的数量必须是5个。

教师在室外操场上画若干圆圈,幼儿围成一个大圆,然后师生一起数:1、2、3、4、5,当数到5时,幼儿迅速站到圈里,每个圈只能站5人。给站得快又好的小朋友进行奖励。

认识球体数学教案

乒乓球40个。钥匙4,硬币40个,地球仪1个,弹子若干,珠珠若干。

今天老师带来了许多好玩的东西,你们要不要玩一玩?

2、请个别幼儿示范玩,教师总结:把硬币立起来会朝前后滚动,也会转,如果不立起来就不会滚。

3、我们再一起玩把硬币立起来在桌子上转的方法,请小朋友仔细看看象什么一样?

2、谁愿意告诉老师刚才你是怎样玩乒乓球?教师总结:乒乓球是能朝任何一个方向滚动的。

1、现在请小朋友摸摸硬币和乒乓球,然后告诉我摸是去一样不一样(请幼儿触摸然后回答)。

2、硬币摸上去扁扁的,平平的,而乒乓球摸上去鼓鼓的,放在手心里手要圆起来才能抓得住的。

3、现在我们再来看看乒乓球和硬币是不是一样的(请幼儿观察然后举手回答)。

4、硬币看上去只有一个是圆形的,而乒乓球不论从哪个角度看过去都是圆形的(教师展示请幼儿看)。

5、原来像乒乓球这样会朝任何方向滚动,摸起来鼓鼓的,不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圆形的形状是球体(出现“球体”汉字)。

1、好现在老师给你们很多东西,请你们找找哪些是圆形,哪些是球体,找到后把它放在不同的篮子里。

2、教师检查幼儿操作结果。

最后老师请每个小朋友做小小魔术师,把老师分给你的纸上这些圆形用蜡笔来变成球状物。

《认识米》的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教材第4—第7页的内容。

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的长度可以用分米作单位。

3、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

选用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师:昨天同学和聪聪已经量出了这本数学书的长、宽、厚,你们还想知道哪些物体的长度?

生:……。

1、两人为一组测量桌面的长、宽。

2、全班交流。

3、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毫米作单位来测量不方便)。

1、让学生观察尺子,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0之间的长度就是1分米,请学生数一数几厘米是1分米。

板出:1分米=10厘米。

2、让学生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或在我们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约是1分米。

4、用手比划1分米有多长。

5、闭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长。

2、出示课件让学生认识几分米。

1、量绳子的长度(让学生先估测,然后再测量)。

1、练习一的第三题。

2、判断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一条裤子长9分米()。

(2)一张床长5分米()。

(3)小明高14分米()。

(4)一支毛笔长2分米也就是20厘米()。

3、填空:

5分米=()厘米=()毫米30毫米=()分米。

40毫米=()厘米=()分米2米=()厘米。

4、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三第4题教和第五题。

5、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三第六题和第七题。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认识梯形数学教案

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关注学生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数学活动是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1、观察梯形的特点,概括归纳出定义,并且知道各部分名称;通过动手操作找到等腰梯形的特征;并对所学四边形进行建构,能用集合图表示它们的关系。

2、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概括、动手操作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通过动手操作、讨论、归纳等活动获取新知,对知识进行建构,使其体验成功的喜悦。

经历探究的过程,获取新知,亲身经历知识的再现过程。

实物投影、剪刀、一张16k白纸、等腰梯形纸、量角器、直尺、三角板、一组梯形的题卡等。

一、从经验出发导入新课。

通过收集展示学生课前所画的各种四边形,并结合生活实例引入课题。

(评析:学生对梯形早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对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进行整理,为后面进行四边形的建构奠定基础。)

二、从需要出发合作探究。

1.了解学生的需要

师:凭前面学习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经验,你们想从哪些方面认识梯形呢?

预设:生可能从以下方面回答:

(1)定义

(2)各部分名称

(3)特性

(4)特征

……

师:那我们就按自己的想法先研究什么样的图形是梯形。

(评析:学生已经学过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对研究方法已有一定的掌握,这样教学以关注学生需求,教师可就着学生的思路进行教学,是教师跟着学生走,而不是教师拽着学生走,学生跟着教师跑。)

2.合作探究梯形的定义

学生选择老师提供的研究材料(一组梯形的题卡、量角器、直尺等),先独立思考,再以小组汇总意见讨论。(学生以组讨论,教师巡视,引导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去。)

组织小组汇报交流,预设:小组可能从以下几个方面回答:

(1)通过数一数、量一量等方法得知有四个角、四条边、四个顶点、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图形是梯形。

处理应变:引导学生把“四个角、四条边、四个顶点”等特点归纳为“四边形”

(2)有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

处理应变:引导学生把两句话归为一句话。

(3)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

处理应变:提问:“只有”起什么作用。

……

(评析: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以合作者、参与者的角色与学生一起研究讨论,学生由于有前面学习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基础,自己利用准备的工具和材料去研究梯形的特征,教师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先自主探究,再合作交流完成学习任务。)

3.动手操作,创作梯形。

学生创作梯形,然后交流学生的作品及方法。

(评析:通过画、折、剪等操作活动,学生更进一步掌握梯形的特征。)

4.了解梯形各部分的名称

(1)学生自学课本了解梯形各部分名称,同桌拿起刚才剪的梯形指指各部分,并标出各部分的名称。

(2)汇报交流,重点说说梯形的高在哪里。

(3)学生把剪的梯形(标出各部分名称的)贴在黑板上展示。

5. 观察发现等腰梯形的特征

(1)学生拿出老师给准备的等腰梯形,以小组通过动手操作,实践找一找这样的梯形特殊在哪儿。

(2)汇报交流,互相补充,达成共识。

可能出现的情况:a两条腰相等

b上面底角、下面底角分别相等

c 对角度数的和是180

……

6.知识建构

学生分类整理学过的四边形,然后展示交流整理结果,组织互评,激励学生用不同的形式整理。

学生可能用集合图表示或其他的方法表示。

(评析:通过对所学过的四边形进行分类整理,学生系统整理掌握的知识。)

三、从兴趣出发实践应用。

1.玩一玩。

你能把等腰梯形只剪一刀就拼成一个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吗?

(评析: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也体现了玩数学的教学理念,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

2.找一找,数一数。在下面的图形中找我们学过的图形,数数分别有几个?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是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凡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教师绝不要提示或暗示,凡学生能自己得出的,教师绝不要代替。

在教学设计中,注重了对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提供典型的感性材料,有目的地创设学生活动的空间,学生充分利用学具看一看,剪一剪,折一折,量一量,拼一拼,说一说等操作活动,在猜想、争论、验证、互相补充中汇报交流、亲自参与、亲身感知、再现知识发展的过程,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使学生发展了自己的数学思想,学会进行数学交流,倾听别人的想法,并且注重了学生对四边形的建构,使其理清关系、形成系统、完整的认识。力争始终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创设了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