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人教版小学信息技术教案六年级(精选6篇)

时间:2023-10-03 18:46:07 作者:ZS文王 口号大全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写教案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学习。

人教版小学信息技术教案六年级篇一

1、了解彩陶的艺术特点。2、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情趣。

1、中国瓷器的生产和发展,瓷器与陶器的区别。

2、学习从器皿的外形、纹饰以及釉色等方面欣赏陶瓷艺术的方法。

3、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一)引导阶段

通过提问,让学生讨论,展示图片资料,播放教学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出示图片让学生教学观察、讨论,并做好记录。

(二)发展阶段

播放作品让学生欣赏,教师根据陶瓷艺术的欣赏方法,从器皿的外形上、纹饰上、釉色上来进行讲解。

引导学生对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了解。

(三)课后拓展

我国瓷器在造型和装饰艺术上的特色

从东汉到南北朝,我国青瓷逐步成熟起来,但这一时期的瓷器无论是造型还是纹饰都与青铜器有联系,这时瓷器的造型特征是清秀挺拔,与当时人们的审美爱好相一致。

隋代瓷器造型有以下特征:

(1)胎体的可塑性和耐火性能加强,显得秀气。

(2)罐类器形一般为短颈、直口、圆腹。

(3)器物为小平底,底下有圆饼状实足。

隋代瓷器的纹饰常见的有几何纹、花卉纹、动物纹、人物纹,色彩也比较丰富。

唐代烧制瓷器的地域扩大,产品增多,青瓷、白瓷、三彩陶代表了唐代陶器工艺的最高水平。唐代瓷器作为商品广泛流传的海外,瓷器“自唐代始而有窑名”,这种传统习惯一直沿用的现代。唐代瓷器造型繁多,装饰更加丰富,采用手法有绘画、刻花、印花、捏塑等,内容包括日月、花草、树木、动物、人物、建筑等。五代时期继承了唐代的制瓷风格并有所发展,其中密色瓷为当时瓷器的最上品。五代时期一些重要的瓷窑体系基本形成,如定窑、耀州窑、磁州窑等。

宋代制瓷业比唐代规模更大,名窑众多,工艺水平超越前代,达到繁荣的新阶段。它的主要标志是全国已形成了有代表性的瓷窑体系。影响最大的是被后世称为五大名窑的“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和“定窑”。

“汝窑”的窑址在今河南省临汝,宋代属汝州,故称汝窑。

“官窑”一般指官方办的窑厂。

称“哥窑”弟所烧制的瓷器则称“弟窑”。

“钧窑”的窑址在今河南省禹县,古代属钧州,因而得名。

“定窑”的窑址在今河北省曲阳,古代属定州,故称“定窑”。

宋代的瓷器不仅创造了许多优美的造型,而且在釉色的运用上,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种新的境界。

元、明、清三代,中国的瓷器仍不断有所发展。白地蓝花的青花瓷器,始于元代,成熟于明代,并成为明、清两代瓷器生产的主流。

用陶泥塑造一个器皿,使学生加深对陶瓷工艺的了解,增强学生对陶瓷艺术美的认识。

人教版小学信息技术教案六年级篇二

1、引导学生用橡皮泥来表现生活中的事物。

2、在创作过程中强调发扬团结合作的精神。

3、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1、学习橡皮泥制作方法及其运用。

2、学习橡皮泥的色彩搭配。

垫板、牙签、彩泥

一、组织教学引导

1、作品展示老师出示“橡皮泥姐姐”作品,启发、提问学生并导入新课——“有趣的彩泥”。师:“这个小姐姐是用什么材料做的?”生:“橡皮泥做的。”

二、讲授新课

1、欣赏范作师:在我们学习制作橡皮泥贴画前先来欣赏几幅贴画作品。出示范作,并结合课本的范作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欣赏。让学生了解橡皮泥贴画的材料特点,从构图、用色、造型、内容让学生了解每幅画的特色。引导学生讨论、发言使学生在讨论观察中发现橡皮泥贴画的技法——压、割、戳等多种手法,以及如何使用色彩搭配,让橡皮泥贴画更丰富美丽。

2、教师示范制作并讲解贴画制作的步骤:教师边示范边讲解橡皮泥贴画《小帆船》,并归纳出贴画的步骤:(1)橡皮泥贴画的构图设计(以向日葵为例,指出构图要考虑到画面安排、作品大小。)(2)橡皮泥贴画的色彩搭配。(3)橡皮泥贴画的造型设计。

三、布置学生作业要求学生用橡皮泥贴画形式做出一幅自己喜欢的作品。

四、教师巡回指导

主要提示橡皮泥的制作技巧和色彩搭配,并提醒、帮助学生充实作品的内容。

五、评价作业

教师组织学生和橡皮泥姐姐一起欣赏、评价作业,评评你觉得哪幅作品比较好?为什么?说说作品的优缺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六、教师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又学会了一种新的橡皮泥制作方法,做出了好多精美的橡皮泥作品,其实啊,橡皮泥的制作方法可不仅仅是这些,在平时你们可以自己动手制作去探索,你们就会觉得橡皮泥制作是一个非常精彩的世界。

七、布置学生收拾、整理教室卫生,美化环境。

人教版小学信息技术教案六年级篇三

课题:魔幻的颜色

领域造型、表示

1课时

1、认识三原色。

2、观察两个原色调和之后发生的色彩变化,说出由两原色调出的第三个颜色(间色)

3、能够调出预想的色彩,并用它们涂抹成一幅绘画作品。

1、能否用三原色调出三个间色

2、能否分别说出三个间色分别是由那两个原色调出来的。

3、能否调出预想的颜色。

4、能否记住三原色以和用他们调出的间色(间色这一概念可以不出现)。

1、教师准备教具:水彩画工具,色彩卡片,图片,范作。

2、同学准备学具:水彩画工具。

1、引导阶段

因为三年纪的同学对水彩画接触的不是很多。所以有必要指导一下如何使用水彩颜色,然后,让同学挑选两个最喜欢的颜色,调一调。再说一说变成了什么颜色。接下来可以让同学自由调配颜色,但要有两个要求,只将两种颜色相调,并且要记住它们调出的第三个颜色。(可以做一些笔记)。然后交流。

2.发展阶段

让同学认识三原色。并且真正理解“原色”的含义

将纸弄湿,将调出的色彩涂抹在作业纸上:让同学用两个指定的原色调出教师出示的那个间色。同学调出颜色胡色相一定会有差别,让同学比一比。说说原因。教师分别出示两个间色。让同学自身寻找两种颜色调出它。同学继续尝试调出喜欢的颜色并填在画面的空白处。

3、收拾与整理

可以留出十分钟左右的时间,主同学将水彩画工具清洗整理好,然后再进行作业展评。

教学参考资料

蒙德里安与《红。黄。蓝的构成》

蒙德时安

:[荷兰](1872年――1944年)蒙德里安出生在荷兰的阿麦斯特一个教会学校校长家庭,14岁开始学画,20岁成为当地的一位中学美术教师,开始从事学院派和写实主义创作,后又从事印象派,象征派和写实主义创作,后又从印象派,象征派和后印象派中吸取养料。直到1911年,他在荷兰看到毕加索和布拉克的早期立体主义作品后,次年就赶赴巴黎,开始按立体主义方法作画。最初使用最单纯的红,黄,蓝和绿等颜色来描绘风景。在以后的年代里,他以笼统的平面,用正面的手法来表示风景,1914年回到和来创建风格派,提倡新造型主义。

蒙德里安把新造型主义视为一种手段,通过这种笼统符号把丰富多彩的大自然简化成有一定关系的表示对象。他认为:“唯有纯造型才干完成最后的笼统。在造型的艺术中,真实性只能通过形式和色彩,有动势的运动的均势才干表示出来,纯手段才是提供达到这一点的最有效的方法。”这一思想使他通过直角,通过把色彩简化成原色,并加上黑和白,成为一种非全等的,对立的的均衡。正如他自身所说:“我一步步地排除着曲线,直到我的作品最后是由直线和横线完成,形成诸如十字型,各个相互分离和隔开,直线和横线是两相对立力量的表示,这类对力的平衡到处存在着,控制着一切。”

蒙德里安在1914年的画中,曲线已经消失,垂直与水平结构居主导地位;19196年以后通过垂直与水平线结构的动势平衡,以和使用原色,完成了他表示宇宙的理想,达到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红,黄,蓝的构成》也是如此,他作于1930年,有51厘米见方,现归纽约私人(mnandmrs,armandp,bartos(收藏)

领域设计、应用

2课时

1、了解万花筒的图案是对称的,并能描述它的对称方式。

2、用绘画,剪纸,拼贴等方式表示类似于万花筒的图案。

3、试着按自身的设计来表示色彩。

1、能否表示对称的图案。

2、能否用“先设计一个花样再复制”的思路来设计对称的图案。

3、能否表示记忆中的色彩的感觉。

4、如何引导同学在设计、应用领域学习。

5、如何循序渐进地指导小学中年级同学制定设计方案。

1、教师准备教具:一些有万花筒图案的图片,中心对称的图案。示范用的纸。笔,剪刀,胶水等工具。

2、同学准备学具:有万花筒的同学将其带到课堂。带好彩色纸,剪刀,绘画笔等。

1、引导阶段

让同学看看万花筒然后讨论:万花筒里的“花”有什么特点?主要引导同学观察万花筒的花样是如何对称的。引导同学观察万花筒中归亮的那个六角形图案,它是由六个三角形组成的。其中有一个三角形的花样是真实的。其余五个都是镜子反射出来的,它们都是相同的并且围绕一个中心点对称。

2、发展阶段

首先可以让同学讨论一下思路:我们要创作一个:“真实的”三角形花样,可以剪,可以画;再制作其余五个“镜子里的”花样,组成要做的图案。

然后让深长考虑用什么方法使图案对称。(将纸叠在一起剪,用印的方法来画……)同学很难将对称表示得精确,这并不重要,对于三年级的同学只要能表示出万花筒的图案就可以了。

色彩也是考虑的一个方面,可以让同学再一次观察万花筒,将其中认为最漂亮的一个色彩组合记住。并且将它表示出来。

3、收拾与整理

同学应该已经习惯将剪下的纸屑放在纸篓中。那么结束时只要再检查一下周围是否有纸屑就可以了。

一种光学装置。由几面镜片组成,能使人从其中窥见由彩色玻璃碎片拼成的对称几何图形;转动装有玻璃碎片的局部即可显示出千变万化的图案。由布鲁斯特于1816年前后发明,1817年取得专利权。简单的万花筒包括两片楔形条状反射镜,成60度或45度相连,也可用一片明亮的铝片折成。镜片装在筒内,筒的一端装有可转动的玻璃盒,其中放置彩色玻璃碎片,金属箔或圆珠。有些万花筒不装玻璃片盒,而用反射镜片反映远方的物体。如在窥孔上装一目镜则效果更佳。

在万花稠中归亮的那个六边形图案的外面,还有无数个三角形花样,所以,我们才叫它万花筒。不同的同学看“万花筒”,得到的感觉也是不一样的。建议同学试着用多种外形来概括万花筒的形状,表示它的缤纷。试着做一个万花筒。

课题大人国与小人国

领域造型,表示,欣赏,评述

2课时

1、能够举例说明大小是通过相互比较才可以体现出来的。

2、能够用比较的方法,绘画(制作)“大人国”或“小人国”

1、能否用对比的方法,来突显主人公的“大”或“小”。

2、用来突显主人公的“大“或”小“的表示方法是否有创意。

3、构图是否完整。

4、能否有意识地使用一些自身喜欢的色彩组合。

1、教师准备教具:一些玩具汽车,房子,人物等迷你型的物品,一些与这些物品大小较匹配的景物图片,有条件的可以准备一些有关的动画片,电影等影像资料。

2、同学准备学具:同学将自身过家家用过的各种玩具“娃娃,动物,积木,汽车,厨具……)带来。带齐绘画工具。

请同学将带来的各种物品放在不同的背景前,说说感觉并讨论:是什么原因使同一样物体看起来有时候显得非常大,有时候又显提非常小,让同学举例说明。

教师也可以用一些图片,影像资料告诉同学:大小是通过相互比较才可以显示出来的。

同学根据自身的创意开始作业。

4、同学的创作往往要两课时才干完成,在第一课时结束的时候,教师可将作业收起来。

用泥塑的形式,配以一些玩具,模型,背景图表示立体的大人国或小人国。

《格列佛游记》

〔英〕乔纳森。斯威夫特著。第一部是“厘丽浦之游”,俗称“小人国”,第二部是“勃罗廷奈之游”,俗称“大人国”。

第4课

课题前前后后

领域造型、表示、欣赏、评述

2课时

1、通过回忆,观察与比较,能够概括出“同样大小的物体会显现近大远小的现象”这一规律。

2、能够运用“近大远小”的规律,绘画或拼贴一幅表示物体的前后关系的作品。

1、能否例举“近大远小”的现象。

2、能否用“近大远小”这一规律来表示前后关系。

3、画面是否表示出了物体的前后关系。

4、三年级的同学怎样学习透视知识。

1、教师准备教具:一些有明显透视效果的图片或影像资料。

2、教师根据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在课前让同学观察道路两旁的树,电线杆等有明显透视现象的景物,如有条件,可让同学用照相,速写等方式记录观察结果。

3、同学准备学具:剪刀,浆糊,彩色纸,绘画工具。

1、引导阶段

交流课前观察的结果,教师同时出示相应的图片,影像资料等。说说这些景物都有些什么规律?举例说明。

2、发展阶段

讨论:在以往的绘画中,你是用什么方法来表示前后关系的?

人教版小学信息技术教案六年级篇四

课题:魔幻的颜色

领域造型、表示

1课时

1.认识三原色。

2.观察两个原色调和之后发生的色彩变化,说出由两原色调出的第三个颜色(间色)

3.能够调出预想的色彩,并用它们涂抹成一幅绘画作品。

1.能否用三原色调出三个间色

2.能否分别说出三个间色分别是由那两个原色调出来的。

3.能否调出预想的颜色。

4.能否记住三原色以和用他们调出的间色(间色这一概念可以不出现)。

1.教师准备教具:水彩画工具,色彩卡片,图片,范作。

2.同学准备学具:水彩画工具。

1.引导阶段

因为三年纪的同学对水彩画接触的不是很多。所以有必要指导一下如何使用水彩颜色,然后,让同学挑选两个最喜欢的颜色,调一调。再说一说变成了什么颜色。接下来可以让同学自由调配颜色,但要有两个要求,只将两种颜色相调,并且要记住它们调出的第三个颜色。(可以做一些笔记)。然后交流。

2.发展阶段

让同学认识三原色。并且真正理解“原色”的含义

将纸弄湿,将调出的色彩涂抹在作业纸上:让同学用两个指定的原色调出教师出示的那个间色。同学调出颜色胡色相一定会有差别,让同学比一比。说说原因。教师分别出示两个间色。让同学自身寻找两种颜色调出它。同学继续尝试调出喜欢的颜色并填在画面的空白处。

3.收拾与整理

可以留出十分钟左右的时间,主同学将水彩画工具清洗整理好,然后再进行作业展评。

教学参考资料

蒙德里安与《红。黄。蓝的构成》

蒙德时安

:[荷兰](1872年――1944年)蒙德里安出生在荷兰的阿麦斯特一个教会学校校长家庭,14岁开始学画,20岁成为当地的一位中学美术教师,开始从事学院派和写实主义创作,后又从事印象派,象征派和写实主义创作,后又从印象派,象征派和后印象派中吸取养料。直到1911年,他在荷兰看到毕加索和布拉克的早期立体主义作品后,次年就赶赴巴黎,开始按立体主义方法作画。最初使用最单纯的红,黄,蓝和绿等颜色来描绘风景。在以后的年代里,他以笼统的平面,用正面的手法来表示风景,1914年回到和来创建风格派,提倡新造型主义。

蒙德里安把新造型主义视为一种手段,通过这种笼统符号把丰富多彩的大自然简化成有一定关系的表示对象。他认为:“唯有纯造型才干完成最后的笼统。在造型的艺术中,真实性只能通过形式和色彩,有动势的运动的均势才干表示出来,纯手段才是提供达到这一点的最有效的方法。”这一思想使他通过直角,通过把色彩简化成原色,并加上黑和白,成为一种非全等的,对立的的均衡。正如他自身所说:“我一步步地排除着曲线,直到我的作品最后是由直线和横线完成,形成诸如十字型,各个相互分离和隔开,直线和横线是两相对立力量的表示,这类对力的平衡到处存在着,控制着一切。”

蒙德里安在1914年的画中,曲线已经消失,垂直与水平结构居主导地位;19196年以后通过垂直与水平线结构的动势平衡,以和使用原色,完成了他表示宇宙的理想,达到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红,黄,蓝的构成》也是如此,他作于1930年,有51厘米见方,现归纽约私人(mnandmrs,armandp,barto

领域设计、应用

2课时

1.了解万花筒的图案是对称的,并能描述它的对称方式。

2.用绘画,剪纸,拼贴等方式表示类似于万花筒的图案。

3.试着按自身的设计来表示色彩。

1.能否表示对称的图案。

2.能否用“先设计一个花样再复制”的思路来设计对称的图案。

3.能否表示记忆中的色彩的感觉。

4.如何引导同学在设计、应用领域学习。

5.如何循序渐进地指导小学中年级同学制定设计方案。

1.教师准备教具:一些有万花筒图案的图片,中心对称的图案。示范用的纸。笔,剪刀,胶水等工具。

2.同学准备学具:有万花筒的同学将其带到课堂。带好彩色纸,剪刀,绘画笔等。

1.引导阶段

让同学看看万花筒然后讨论:万花筒里的“花”有什么特点?主要引导同学观察万花筒的花样是如何对称的。引导同学观察万花筒中归亮的那个六角形图案,它是由六个三角形组成的。其中有一个三角形的花样是真实的。其余五个都是镜子反射出来的,它们都是相同的并且围绕一个中心点对称。

2.发展阶段

首先可以让同学讨论一下思路:我们要创作一个:“真实的”三角形花样,可以剪,可以画;再制作其余五个“镜子里的”花样,组成要做的图案。

然后让深长考虑用什么方法使图案对称。(将纸叠在一起剪,用印的方法来画……)同学很难将对称表示得精确,这并不重要,对于三年级的同学只要能表示出万花筒的图案就可以了。

色彩也是考虑的一个方面,可以让同学再一次观察万花筒,将其中认为最漂亮的一个色彩组合记住。并且将它表示出来。

3.收拾与整理

同学应该已经习惯将剪下的纸屑放在纸篓中。那么结束时只要再检查一下周围是否有纸屑就可以了。

一种光学装置。由几面镜片组成,能使人从其中窥见由彩色玻璃碎片拼成的对称几何图形;转动装有玻璃碎片的局部即可显示出千变万化的图案。由布鲁斯特于1816年前后发明,1817年取得专利权。简单的万花筒包括两片楔形条状反射镜,成60度或45度相连,也可用一片明亮的铝片折成。镜片装在筒内,筒的一端装有可转动的玻璃盒,其中放置彩色玻璃碎片,金属箔或圆珠。有些万花筒不装玻璃片盒,而用反射镜片反映远方的物体。如在窥孔上装一目镜则效果更佳。

在万花稠中归亮的那个六边形图案的外面,还有无数个三角形花样,所以,我们才叫它万花筒。不同的同学看“万花筒”,得到的感觉也是不一样的。建议同学试着用多种外形来概括万花筒的形状,表示它的缤纷。试着做一个万花筒。

课题大人国与小人国

领域造型,表示,欣赏,评述

2课时

1.能够举例说明大小是通过相互比较才可以体现出来的。

2.能够用比较的方法,绘画(制作)“大人国”或“小人国”

1.能否用对比的方法,来突显主人公的“大”或“小”。

2.用来突显主人公的“大“或”小“的表示方法是否有创意。

3.构图是否完整。

4.能否有意识地使用一些自身喜欢的色彩组合。

1.教师准备教具:一些玩具汽车,房子,人物等迷你型的物品,一些与这些物品大小较匹配的景物图片,有条件的可以准备一些有关的动画片,电影等影像资料。

2.同学准备学具:同学将自身过家家用过的各种玩具“娃娃,动物,积木,汽车,厨具……)带来。带齐绘画工具。

请同学将带来的各种物品放在不同的背景前,说说感觉并讨论:是什么原因使同一样物体看起来有时候显得非常大,有时候又显提非常小,让同学举例说明。

教师也可以用一些图片,影像资料告诉同学:大小是通过相互比较才可以显示出来的。

同学根据自身的创意开始作业。

4.同学的创作往往要两课时才干完成,在第一课时结束的时候,教师可将作业收起来。

用泥塑的形式,配以一些玩具,模型,背景图表示立体的大人国或小人国。

《格列佛游记》

〔英〕乔纳森。斯威夫特著。第一部是“厘丽浦之游”,俗称“小人国”,第二部是“勃罗廷奈之游”,俗称“大人国”。

第4课

课题前前后后

领域造型、表示、欣赏、评述

2课时

1.通过回忆,观察与比较,能够概括出“同样大小的物体会显现近大远小的现象”这一规律。

2.能够运用“近大远小”的规律,绘画或拼贴一幅表示物体的前后关系的作品。

1.能否例举“近大远小”的现象。

2.能否用“近大远小”这一规律来表示前后关系。

3.画面是否表示出了物体的前后关系。

4.三年级的同学怎样学习透视知识。

1.教师准备教具:一些有明显透视效果的图片或影像资料。

2.教师根据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在课前让同学观察道路两旁的树,电线杆等有明显透视现象的景物,如有条件,可让同学用照相,速写等方式记录观察结果。

3.同学准备学具:剪刀,浆糊,彩色纸,绘画工具。

1.引导阶段

交流课前观察的结果,教师同时出示相应的图片,影像资料等。说说这些景物都有些什么规律?举例说明。

2.发展阶段

讨论:在以往的绘画中,你是用什么方法来表示前后关系的?

人教版小学信息技术教案六年级篇五

1、了解邮票的发展历史、邮票的的组成部分以及他在生活中的应用。

2、利用各种类型的图案设计一枚或一套邮票。

3、通过对邮票的欣赏,了解以及创作,培养学生最邮票的兴趣。

同学们,圣诞节马上就要到了,圣诞老人在忙着做什么啊?(送礼物)收到礼物的人可高兴了,可是圣诞老人却遇到了一件非常郁闷的事,他遇到什么事了呢?请看大屏幕!原来是寄给同学们的贺卡被退回来了,退回来的贺卡在我这呢,同学们快帮他找找原因吧!(没贴邮票)

哦,原来是少这个呀!(大屏幕出示)其实他是很小的,却很精美,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邮票的知识,出示课题!

1、同学们,为什么寄信时必须贴邮票呢?

生:…………

其实人类使用邮票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关于邮票的诞生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的一天,英国人罗兰希尔在街上散步,他忽然发现前面有两个人在争执着什么,原来是邮递员给姑娘送来了一封信,并按当时的规定向姑娘收取邮费。可是姑娘只是看了一眼信封,拒绝收信,更别说是交纳邮费了。原来当时是按路程的远近向收信人收取邮费的,所以有很多因为付不起邮费的人拒绝收信。这件事给了罗兰希尔很大的启发,于是他提出了改革邮政的方案,有寄信人在寄信时购买邮票贴在信封上,表明邮资已付。这样就不用想收信人收费了。而且邮费更为的便宜。经过几年的努力,终于在1840年由英国邮政部门发行了世界上第一枚邮票。(大屏幕出示黑便士)这枚邮票选用的是当时的维多利亚女王的侧面头像作为邮票的图案,价格为一便士,约合人民币一毛四分钱,用黑色油墨印制而成,因此又得名“黑便士”。

2、老师这还有一枚邮票,你能知道他是哪个国家发行的吗?(大屏幕出示大龙邮票)

生:中国

师:你为什么会这样认为呢?

生:因为上面有汉字,还有龙

师:汉字是我国特有的,龙又是我们中环民族的象征,所以我们叫他大龙邮票。它是我国第一枚邮票。

3、除了这些邮票,你还见过什么样的邮票吗?

生:…………

4、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许多邮票的图片,请在小组内欣赏一下,看看能不能发现有票的共同特点。

生汇报:中国邮政,面值,图案,齿孔

师:对啊,同学们发现的这些共同点就是邮票的基本组成部分。

5、老师再请同学们欣赏一下邮票,找找他的不同点。

生观察并汇报。形状不同,面值不同,图案不同…………

师:我们再来看一下都有什么图案吗?

生观察:人,植物,动物等……

生:有代表意义

师:对啊,一般来讲我们我们把邮票分为普通邮票、纪念邮票、普通邮票。

师:今天老师还带来了同龄人的作品,你喜欢哪一副?为什么?

生:……

那请同学们看一下作业要求,大屏幕出示!

学生作业,教师指导。

请同学们把作业贴到小组内的卡纸上,然后贴到黑板上!同学们你们设计的作品太精彩了,现为自己鼓鼓掌吧!你喜欢谁的作品呢?为什么?咱们请作者来较少一些爱创作思路吧!学生介绍。

我们今天学习了邮票的知识,其实有关邮票的知识还有很多,如果同学们感兴趣的话可以在课下继续研究。今天我们就上到这。

最后祝大家圣诞快乐!下课。

人教版小学信息技术教案六年级篇六

1、知道书信的一般格式。

2、用图文的方式给朋友或亲人写一封信。

1、了解书信的一般格式。

2、用图文的方式写信和装饰信封。

2课时

信封、彩色笔、信笺、图夹文的儿童读物

(第1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引导阶段

2、欣赏信文,让学生讨论有几个部分:

a、(1)、称呼(2)、正文(3)、结尾(4)、具名

(5)、日期(6、附言)

c.用各种简单的图形代替文字。

d、用小插图和花边进行装饰、文字的颜色可以不同。

三、发展阶段

1、展示信封,说出信封有几个项目组成

a.1.收信人邮政编码2、收信人的姓名3、寄信人邮政编码、地址

b.托人代交的信

收信人的地址可以不写

不贴邮票

只写上“请交”、“烦交”等字样

信封的装饰

三、作业要求

你现在最想给谁写信,想告诉他们什么?赶快行动起来,用与众不同的想法用画笔表现出来。

折叠装进信封,美化信封

四、学生练习,教师巡视辅导

五、教师小结,作业展示,整理学具

六、课后拓展

做一个信封,美化一下,把信放在里面,送给朋友。

(第2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复习书信的基本格式:

称呼、正文、结尾、具名、日期、(附言)。

三、信封的书写要点

a.1.收信人邮政编码

2、收信人的姓名

3、寄信人邮政编码、地址

b.托人代交的信

收信人的地址可以不写

不贴邮票

只写上“请交”、“烦交”等字样

信封的装饰

四、学生练习,教师巡视辅导

五、教师小结,作业展示,整理学具

如何让学生写出一封内容丰富又美观的信呢?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创作的方法,而是通过几封信的展示,循序渐进,步步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学生通过看、听、说、读等活动,不但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能力,也让学生体验美术与文字结合的独特魅力,同时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表象积累。通过对这一节课的实践与反思,我想我会更加主动地学习、探索、实践,展示全新的自我,我将与学生一起体验,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