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教学设计section(专业19篇)

时间:2024-01-09 23:32:16 作者:笔砚 党团范文

教学计划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按照一定的教学步骤和学习进度来组织和安排课堂活动的重要工具。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编写教学计划,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教学计划的范例。

一年数学下《第九单元

一、教学内容:

教材第1~9页,上下,前后,左右的认识,以及在此基础上从两个维度来确定物体的位置。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

2、使学生学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使学生能够在具体的情景中,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

三、教学重点:正确辨别“上、下”、“前、后”、“左、右”。

四、教学难点:正确辨别“左、右”的相对性。

五、教材分析:

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并通过前面的学习,对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已积累了一些戌经验,但不一定能准确地加以判断,因此本单元进行集中教学。

本单元教材的编写特点:

1、提供丰富的生活和活动情境,帮助儿音体验空间方位。

2、依照儿音空间方位的认知顺序进行编排。

六、教学建议:

1、注意根据学生认识空间方位的特点安排教学。

一般学生在6岁时就能完全正确地辨别“上、下”、“前、后”,但是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辨别尚未发展完善。因此,对于“上、下”、“前、后”,可以尽量放手让学生独立辨别,而“左、右”则要引导学生从自身为中心过渡到以自然标志为中心进行辨别。

2、要适当把握教学要求。

“左、右”的相对性比较难理解,教材主要是通过一些活动和游戏来帮助学生辨别。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或自己创设活动,组织学生充分地体验,应避免抽象地让学生判断。

七、教学安排:

1、 上、下…………1课时。

2、前、后…………1课时。

3、左、右…………1课时。

4、位置……………1课时。

课题一 上、下。

课型:新授课              授课时间:第 周第 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页。

教学目标:

1、 学生初步了解上、下的基本含义,会用上、下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 使学生形成辨别一定的空间方位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了解上、下的基本含义,会用上、下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彩笔、纸。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1、 同学们,新的一学期开始了,编书的叔叔、阿姨们给我们带来了两位朋友――聪聪和明明。他们可是数学王国里的小精灵噢,当我们遇到困难时,他们就会跳出来帮忙的。同学们愿意和他们成为朋友吗?现在,我们就和聪聪、明明一起进入神奇的数学王国吧!

2、 揭示课题。

聪聪问我们:“鼻子下面是什么?嘴巴上面有什么?”

同这们说得真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上、下。(板书课题:上、下)。

二、 探究新知。

1、 你能说一说我们生活中有关上、下的例子吗?

2、 观察画面,体会上、下的含义。

(2) 出示主题图课件。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告诉大家好吗?

(3) 大家发现了这么多东西,真了不起!

谁能说出:汽车下面有什么?

你能像老师这样提出问题吗?

3、 看书第1页,完成书上的填空。

指名口答订正。

三、活动。

1、 拍手游戏。

(1) 教师发口令,学生上下拍手。

(2) 听反语:教师说“上”学生在下面拍手,教师说“下”学生在上面拍手。

2、 小组活动。

3、 画一幅自己喜欢的能够表示上下关系的画。

四、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认识了谁?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课后小记:

课题二 前、后。

课型:新授课        授课时间:第 周第 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页,做一做的第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了解前、后的基本含义,会用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使学生形成辨别一定的空间方位的能力。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前、后”的基本含义,了解它们的相对性。使学生会用“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难点:三者相比的相对性。

教具、学具准备:第2页的情景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和大家做个游戏。咱们玩“老鹰捉小鸡”好不好?(师做母鸡,一生做老鹰,其他生做小鸡)。

二、学习新知:

1、 师生一起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

2、 师提问:我的后面是谁?

生1:是xxx。

生2:是班里的很多小朋友。

……。

我在谁的前面?我前面是谁?我后面的3位小朋友是谁?

3、 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答。

4、 出示第2页主题图。

(1) 自己根据图画提出问题。

(2) 小组内解决问题。

(3) 在书上填写。

三、练习:做一做第2题。

1、 学生自己根据图意提出问题。

2、 小组解决问题。

3、 在书上填写。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课后小记:

一年数学下《第九单元

单元教学目标 :

1、能欣赏文中精彩的演讲,领会演讲的魅力,掌握演讲的特点,学会写简短的演讲稿。

2、能学习优秀科学家、文学家的坚强意志、崇高精神和优秀品质。

3、能掌握加批注、作摘录、写心得等阅读方法,并能运用适当的`阅读方法进行自由阅读。

4、能自行设计“探究・练习”题,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5、能自行设计口语交际题,进行演讲比赛,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单元课时安排:共13课时。

运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阅读课文,并自行设计“探究・练习”题。

2课时。

单元总结1课时。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题是精彩演讲,本单元的课文有爱因斯坦对居里夫人的真挚的悼念,有左拉对英年早逝的莫泊桑的深情回忆以及精辟的评价,有公刘在联邦德国海姆佗市市长接见仪式上的幽默答词,有北京申奥陈述发言的热切诚恳和翩翩风度,也有克努特・汉姆生获诺贝尔文学奖后的激动、谦虚。六篇演讲各具特色,或真挚,或幽默,或诚恳,但都同样精彩,令人叹服。学习本单元的课文,不仅能让学生欣赏名家的风采,也能让他们学习那些优秀的科学家、文学家的坚强意志、崇高精神和优秀品质,更能使他们领会演讲的魅力,学会写简短的演讲稿,提高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

本单元为自由读写单元,在教学中应充分体现“自由”二字,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如让学生自行阅读课文,自行设计“探究・练习”题、口语交际题等,在独立研究、合作学习中释疑解疑。但“自由读写”不等于“放羊式读写”,教师应发挥指导、引导作用,尤其应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如加批注、作摘录、写心得等,让他们运用适当的阅读方法来“自由读写”。

教学设计:

第1课时  确定本单元的学习内容。

第一块:了解单元内容,制定学习目标。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导入  :让学生浏览目录、课文,以及《新课程伴你学语文》。

明确任务。

2

巡视,指导。

浏览目录、课文等。

[4] [5]。

第九单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理解重点词语并能实际运用。

2.正确、流利、有感情熟读课文,了解作者拍照经过,及作者由此带来的感悟,体会天地与人世相通之处。

3.培养学生积累佳句、片段、体会语言的韵味。鼓励背诵优美段落。

4.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小结:同学们真是善于积累。读了这些诗句,仿佛让你看到了什么?(红艳艳的枫叶)多美啊!不仅古人与枫叶结下不解之缘,今人也同样喜欢写枫叶抒发情怀。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袁鹰先生一起去品味《枫叶如丹》。(解题:丹指红色)。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一定要把自己最深刻的感受记下来,把有疑问的地方划下来。

(二)学生读课文后交流:

1.读完全文,你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相机板书:美)。

2.有疑问吗,说说看?(预设出现的问题:为什么照片起名“秋之生命”、作者恍然明白了什么、什么是蝉鸣蛙噪、为什么自然和人世处处相通)。

(老师相机板书,并调查同一问题还有哪些同学不明白)。

(三)小结:有这么多疑问啊,老师发现,同学们大多不了解作者恍然明白了什么(课件出示13自然段)。

对啊,作者写的是枫叶,为什么和生命有密切联系呢?这生命,又是怎样的呢?那就让我们再一次进入文中寻找答案。请默读课文,在关键的地方做批注。

三、

细读解疑、理解品悟。

(一)理解1-7自然段。

1.枫叶与生命有怎样的联系?如丹的枫叶也有自己的生命,它的生命过程是怎样的?

(生:撒种、发芽、吐叶、开花、结实)。

(引导学生读读——尽情谈自己的理解——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蝉鸣蛙噪”、“至理名言”、“郁闷”、“暴风骤雨”、“孕育”、“挫折”。——理解之后再读)(教师相机鼓励:说的真好,理解得深刻,老师也有同感。

3.(点总起句——第一句)。

想不想走入绿的世界、丹的天地中看看?(点击课件,老师范读)。

4.同学们都忍不住和老师一起来读了,谁来读?让我们感受这震撼人心的生命力?(指名)。

5、你想用什么词语夸夸枫叶的生命力?我们的大自然的生命力呢?(随学生发言板书:顽强、长久)。

小结:你们体会得很好,作者体会得更深刻,天地万物,让我们把这至理名言永远留在记忆中吧(齐读)。

(二)理解第二部分:

2.就是这张照片,(出示照片)照片中的小女孩给你什么样的感觉?(活泼、可爱)。

3.她是怎样走入镜头中的呢?(指名读文)。

(引导学生抓住动词:蹦、跑到、捡起、跳跃、哼着)——指导朗读。

评价:画面立刻活起来了,真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小女孩,多可爱啊,谁再来读读?和谐的感受)。

枫叶之所以美,是因为她——自然之所以美,是因为她——人生之所以美,是因为——。

7.课题中的“丹”还仅仅指得火红的颜色吗?

体会得真好,丹,是成熟的颜色、是长久的生命力。枫叶经历挫折,成熟了,才终于呈现美丽的丹色。自然界如此,人生也是如此,都有这个经过,你的成长是不是也要经历这个过程?(学生谈自己)。

是的,只有经历长大、经受挫折、接受考验,人才会成熟,在成熟中才会创造新的奇迹。希望每一个同学在成长的道路上,勇于面对一切,让你的人生充满希望、充满活力,就如同——(齐读课题)枫叶如丹。

作业设计:

熟读课文,背诵优美的段落。

小练笔:我眼中的秋天。

绿充实间万事顽强。

枫叶如丹——秋之生命长久跳跃美欢乐。

第九单元教学设计

1、积累、交流本组课文及课外书中给人启示作用的重点语句。

2、理解、积累“日积月累”的谚语。

3、阅读成语故事《水滴石穿》能清晰讲述,了解故事愿意和现今引用的转换意。

课前准备。

1、预习“回顾、拓展四”阅读思考。

2、查阅相关资料。(相关谚语、与谚语有关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按照“交流平台”的要求整理“生活启示录”(15分钟)。

默读理解“交流平台”,以“生活启示录”为题,整理这组课文给人其实作用的重点语句。

如:

生活启示录。

课题。

重点句。

通过什么例子说明(简要概括)也可以口头说。

《钓鱼的启示》。

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落花生》。

《珍珠鸟》。

二、背诵“日积月累”(15分钟)。

1、给5分钟背诵。

2、结合预习,用自己的语言或引用故事解释自己会理解的谚语。

3、把自己积累的启迪人生的谚语、格言。

三、读故事,讲故事——《水滴石穿》(5分钟)。

1、默读故事,想想应该怎样讲故事。

2、同桌互讲故事。

3、同位互说:“水滴石穿”这个成语故事可以用在什么方面。(弄懂愿意和引申意)。

一年数学下《第九单元

单元总时数:13课时,单元整体学习1课时。

单元课文:十八、三个太阳(2课时)。

及课时数:十九、录音新闻(1课时)。

二十、“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1课时)。

二十一、新闻两篇                    (2课时)。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

诵读欣赏    七子之歌                    (1课时)。

写作        写消息                      (3课时)。

修改文章专题训练。

综合实践活动网上读写与交流              2课时。

单元小结                                1课时。

单元教学目标 :

1、了解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激发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

2、了解消息、通讯的一些基本常识,并学会写消息、通讯。

3、体会新闻语言的简洁、生动、准确。

4、学习网上搜索、阅读,通过网上写作和别人交流。

三个太阳。

黄传会。

教学目标 :1、了解通讯的一般常识。

2、了解女画家及其他南极人的工作情况。

3、通讯语言的准确,凝练,富有表现力。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课前学习:

1、通过查字典,自行解决生字词,自己划出课文中的`好词生词。

2、收集有关南极的资料。

第一块:导入  新课。

师生。

中国有句俗话:“不到长城非好汉”现在到长城已不觉得难了,也称不上英雄了,走南极,

上太空才算英雄,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写去南极的,而且是一位女英雄。倾听。

第二块:整体感知。

师生。

1、快速浏览这篇课文,生字词划出并自行查词典解决。

2、用准确而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浏览解决生字词。

概括内容、交流。

第三块:仔细研读,合作探究。

本文采用小标题的形式,仔细阅读课文,小标题是否概括了本部分的主要内容,为什么?如。

不合适,该如何修改。独立思考,学习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由上题说说你对本文选材上的发现,你最喜欢本文哪一部分,有感情地读一读讨论交流。

典型的事例个别读。

课后学习:1、继续搜集有关南极的材料。

2、用复述的方法向家人或朋友介绍南极工作者的情况。

第二课时。

师生。

一、交流收集的材料。

1、南极是怎样的一个地方,将搜集的材料广泛交流,展示。

2、概括南极的特点学生交流,朗读有关南极的材料。

概括南极的特点。

二、深入研读课文。

读课文,划出文中语句。

2、概括从中反映了他们怎样的精神品质(理解南极精神)概括南极精神。

三、拓展想象。

女画家临别前,画了三个太阳,依照你的理解,结合课文内容,发挥想象:三个太阳在文中。

的具体含义思考,讨论,交流。

四、品味语言。

南极的环境及景色一定给你留下深刻印象,作者是用哪些方法来描写的,从中发现通讯语言。

有哪些特点思考,讨论,交流。

课后学习:

1、请举例说说通讯语言的特点。

2、根据文章内容,并发挥想象,画一幅画,再现壁画的内容。

“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出征记。

教学目标 :

1、了解出征的经过,能概括航天员出征前几幅场景的内容。

2、品味朴实自然的语言,激发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

课前学习:

1、广泛搜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飞行前后的资料。

2、推荐学习《月。

一年数学下《第九单元

1、了解不同文体的基本特点,能根据不同文体特点收集信息,进行筛选分析,作出归纳.

2、掌握速读法的要领,读课文后能说出基本情节或文章梗概,九年级(下)第二单元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

3、运用速读法,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一篇文章最多的有价值的信息。

4、学会合作探究和自由写作,能自由地、有条理的叙述事实,在文章中表达自己的见解。

5、安排“迅速捕捉阅读信息的”的训练,尽可能多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单元课时安排共13课时。

课本整体感知单元整体学习1课时。

《藤野先生》3课时。

《生命与和平相爱》1课时。

《热爱生命》1课时。

《享受生活》2课时。

诵读欣赏1课时。

“综合学习与探究”4课时。

三、教学设想。

本单元课文都出于名家之手,4篇文章用不同的方式说了不同的事,作者和他们作品中的人物都是热爱生活的。文章篇幅较长,内容充实,信息量大,因此单元主要任务是学会“迅速捕捉阅读信息”。本单元学习要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运用“观其大略”的速读法,学会从课文中迅速捕捉信息;理解并积累关键词语,理解文章的主旨,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九年级(下)第二单元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在大量的阅读中扩大我们的视野,增长知识,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努力形成不畏艰险、勇于挑战、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善思考,形成心忧天下、关心人类命运的价值取向,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四、教学过程。

第1课时确定本单元的学习内容。

第一块:浏览单元内容,了解其特点: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

1导入:让学生浏览目录、课文(还可以延伸到发展性评价手册)明确任务。

2巡视、指导浏览目录、课文。

3布置讨论:本单元的内容和具有怎样的特点?思考、讨论。

第二块:确定单元学习方法: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

2针对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和特点,制定相应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计划制定计划。

第三块:学习评价。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

1出示评价内容:

1、你有自己的专题吗?你能用简要的语言阐述一下吗?

2、你能说出哪些课文题目,作者,文章的主要内容?

3、组成学习小组:分工收集资料,商定展示成果的形式。

自我反馈。

2小结:自我小结。

《藤野先生》。

学习目标:1、认真阅读课文,了解藤野先生的思想品质,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

2、学习文章精选材料,多方面表现人物品质的手法。

3、学习本文抓住任务语言行动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领会文章语言的感情色彩。

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学习文章精选材料,多方面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法,了解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学习本文抓住人物语言行动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领会文章语言的感情色彩。

一年数学下《第九单元

教学内容:

课本p35、3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进一步体验除法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促使学生加深对除法含义的认识。

3、巩固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4、巩固用乘、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让学生对自己在本阶段所学的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及情感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与反思。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准备:主题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请小朋友回忆一下本单元我们学习了有关什么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就对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2、板书课题:整理和复习。

【设计意图】:明确学习目标。

二、探索学习。

1、单元知识整理。

(1)、通过这些新朋友,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新知识呢?

(2)、学生回忆在“表内除法”这一单元中结识了哪些新朋友。思考并回答问题。

2、单元复习。

(1)、复习除法的意义。

出示第一题主题图:比较这三道算式,说明乘法与除法的关系。

指名回答,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小结、板书。

(2)、复习除法计算。

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分组进行口算。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说一说你是根据什么进行口算的。

总结:我们可以用乘法口诀来求商,这样可以算得又对又快。

(3)、复习除法应用题。

每位学生拿出8根小棒,平均分一分后再互相说说自己是怎么分的。

谁能把你的分法和算式说给大家听一听。

引导学生观察这几种分法和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在组内交流分的过程和除法算式。

(4)、小结:这几种分法都是平均分,都用除法计算。

【设计意图】: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总结与反思,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动手分一分进一步感受和理解除法的意义。比较和分析,进一步理解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三、拓展应用。

1、引导学生完成p35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2)、汇报交流,说说是怎样想的。

2、引导学生完成第2题。

先独立完成后汇报交流,订正。

3、引导学生完成第3题。

(1)、出示情境图,学生看图并在小组中提出问题进行解答。

(2)、全班交流汇报,评价。

4、游戏。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同时用游戏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兴趣。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一年数学下《第九单元

1、感受和体悟作者在文章中所抒发的情怀,并在品读中陶冶情操。

2、理解课文所写事物外在特点与内在特点的关系,以及物与情的关系。

3、学习课文根据文章立意需要,抓住特点写景的主要方法,培养带着感情观察事物,并在观察中把握事物特点的习惯。

4、在诵读中提高品味优美语言的能力,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

5、掌握联想的基本方法,学会在写作中适当地展开联想,通过联想丰富写作的内容。

6、在跟别人交流思想时,能够围绕话题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二、单元课时安排    共14――15课时。

课本整体感知  单元整体学习  1课时。

《海燕》      2课时。

《白杨礼赞》及学生自荐课文  2课时(也可放在课外进行)。

《石榴》        1课时。

《紫藤箩瀑布》及学生自荐课文      2课时。

《竹溪记》  2课时。

诵读欣赏    1课时。

写作          3课时。

口语交际      1课时。

单元小结      1课时。

三、教学设想。

自然万物,不仅孕育了我们的生命,而且给予我们许许多多人生的启示。高尔基从“海燕”身上看到了革命先驱的无畏无惧,茅盾从“白杨树”联想到“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郭沫若写“石榴”讴歌了民族气节和高尚情操,宗璞从“紫藤箩瀑布”中感受到勇气和信心……我们学习这个单元,就是透过大师的文章,感受大师的情怀,使我们对生活有更丰富的解读,对人生有更深刻的领悟。

本单元的重点、难点:一是对象征的理解,要引导学生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领会事物的象征意义,防止牵强附会。二是品味语言,提高学生赏析语言的能力。所以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是教好本单元的重要手段,也是目的。同时,让学生收集有关历史资料,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以及大量阅读同题材作品,都可以帮助学生很好的学习本单元。

第1课时  起始课。

总结回顾。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导入  ,并明确任务:共同总结期末考试的得与失 听讲。

3 组织交流 发表自己的观点。

教学反思。

共同走进八年级(下)语文。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3 组织交流并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交流。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1、课外阅读运用象征、联想手法所写的散文作品。

2、选择校园中的一株你所喜爱的植物,带着感情观察它的生长过程及生长环境,并做好观察笔记。

第2课时《海燕》(一)。

学习目标:1、介绍背景知识。这是学生理解课文深刻含义的前提。

2、读准字音并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在诵读中把握这首散文诗的结构。

4、能用准确的语言归纳出海燕的性格特征。

课前学习:了解俄国十月革命前夕的的`斗争情况以及作家和作品的发表情况。(要求用简洁的语言对自己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

课堂学习:

一、整体感知: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4] [5]。

一年数学下《第九单元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的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24时计时法学生在生活中有广泛的运用,这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但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24时计时法”还是个很抽象的概念,因此在课堂上,我为学生精心选取了大量的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学习素材,通过让学生比一比、拨一拨,说一说、辨一辨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一天中时间的变化,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24时计时法的计时方法,体会时间与生活密不可分,利用钟面等直观教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探索“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材分析】。

《24时计时法》是在学生认识了钟面,学习了时、分、秒有关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教材充分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学生熟知的、感兴趣的素材进行教学,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而主动探索24时计时法的规律,帮助学生理解和发现12时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在两者之间进行互换。通过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也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通过展示时间轴,将一日的时间展开,将抽象的、不断流逝的时间与直观的数轴联系起来,借助几何直观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24时计时法;注重课内与课外的结合,真正体现学以致用的目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生活情景,知道一天有24时,了解24时记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并能对两种计时方法进行熟练的转换。

2.学生经历动手操作、体验感悟,理解24时计时法的计时方法以及24时计时法和12时计时法之间的关系。

3.感受24时计时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价值,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合理安排时间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会用24时计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能够正确的将24时记时法与12时记时法所表示的时刻进行转换。

【教学难点】。

理解24时计时法的计时方法以及24时计时法和12时计时法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

钟面模型,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小视频)播放两个好朋友相约明天7点见面的场景。

2.小结。

二、探究新知。

(一)初步感知。

1.探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播出时间。

2.19时?这是一种什么计时法?他跟我们说的晚上7时有什么不同?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种计时法。

(二)探究24时计时法。

1.了解1日是24时:

(1)观察钟面,看看和我们平时见到的钟面有什么不同?

(2)介绍:1日为什么是24时。

(3)揭示什么是24时。计时法。

2.体验感知24时计时法:

拨一拨,尝试解决三个问题:

a.从0时到中午12时,经过了小时。

b.从中午12时再到0时,又经过()小时。

c.一天是()小时,经过一天,钟表上的时针转了()圈。

3.经历过程,体验感知:。

(1)探究一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迎新年视频)。

新的一天就是从晚上12时开始的,因为是一天的开始,所以我们也叫作0时。

(2)边解说边用课件演示时针转第一圈。

(3)边解说边用课件演示时针转第二圈。

(4)小结。

(5)完成表格:两种计时法的表示方法。

4.拨一拨:

同桌合作,拨出一天的作息时间,并说说这个时候你在做什么。

5.教学时间轴,探讨今天、昨天、明天的关系。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写一写:

师描述,学生用不同的计时法记在练习本上。

2.同桌互出一题,同桌完成。

3.辨一辨:

两种计时法,你喜欢哪种?为什么?

总结两种计时法。

4.找一找:

生活中,你还在哪见过用24时计时法来计时的?生说一说,教师课件展示一些。

5.用一用:

出示车辆禁行标志:看到这个牌子,你知道了什么?

老师今天早上开车在7点20准时到校,可以通过吗?

下午18点回家,可以从这条路上通过吗?

四、拓展延伸。

1.介绍古代的计时方法。

2.探讨24时计时手表。

五、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24时计时法。

1日=24时。

24时计时法:(根据课堂生成板书)。

12时计时法:

一年级数学第九单元九期末复习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一年级

教学内容:

教材第38页复习1~5.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进一步巩固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2.通过复习进一步提高学生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

一.计算练习。

1.老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直接口报结果。

2.复习题1。

1)直接写得数,集体订正。

2)比-比上下两题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什么不同的地方?

3.复习题2。

1)老师先说明题意,先把两叶片上的数相加说出和,再相减算出差。

2)同桌同学相互练习,集体交流。

4.复习题3。

9题口算,要求学生在2分钟内完成,做好后要检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集体订正对做得全对的学生给予表扬.

二.应用题练习。

1.复习题4。

1)出示第4题,说说题意。(一个班有学生45人,另一班有学生40人,有80个桔子,分给他们两个班每人一个,够不够?)。

2)同桌同学讨论一下你怎么想?集体交流。

(先口算出一共有85人,再比较80与85的大小)集体口答。(不够)。

2.复习题5。

1)出示第5题,说说题意。(一(1)班浇了20棵花,还剩15棵没有浇,一(1)班一共要浇多少棵花?)(一(2)班一共有27棵花,还有3棵没有浇。一(2)班已经浇了多少棵花?)。

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集体交流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两个问题的算法不同?

3)集体口答。

三.作业布置。

练习与测试复习(1)。

四.教学后记: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学习氛围不好.

六年级数学第九单元总复习教学设计

六年级的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很多很杂,而事实上小学数学六年级的总复习,一直让老师很为难,假如一味地将知识重新再现,学得好的同学认为自身都会了不要听,学得不好的同学也没有定心听,老师觉得上复习课很痛苦,该怎样防止枯燥重复,又能体现同学的主体精神呢?我在概念课的复习教学上做了一次小小的尝试。

假如按课的类型分,可以分成计算课、概念课、平面图形课和统计课等,每种课的类型在复习时各有特色。数学的复习过程,其实就是同学的认知结构不时重组,并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的过程,从而形成一个知识的网络体系。在此过程中,同学的自主整理和构建知识网络的能力就显得特别重要。毕业班的复习课注重协助同学把分散在各年级、各章节中有关的数学知识上下串联,左右沟通起来。因为“获得的知识假如没有完满的结构把它们联在一起,即是一种多半为被遗忘的知识。”理清知识体系要充沛调动同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让同学自身动手动脑,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引导、协助、点拨和补充。

我执教的《比和比例》属于概念课,为了让同学对比和比例的知识形成整体的认识,又能掌握住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达成举一反三,一举多得,我将比和比例的知识对比复习,深化基本概念。当问同学“关于比和比例我们已经知道了些什么?”时,同学们讲了很多,同时也深深感到这些知识点假如这样处置的话会显得零乱、无序、缺乏系统化,这一环节的处置旨在激发同学“自主萌生出整理知识,梳理结构”的需求,在此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学习,同学在明确了学习要求之后学习的愿望得到了满足,同学学习方向明确,学习要求具体,认知抵触相对集中,这样同学的兴趣浓厚了,每一位同学有了具体的任务,防止了小组学习只搞形式同学无事可干的尴尬局面。本课从构思到实施已是几易其稿了,我的矛盾在于同学将知识图表化的过程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假如把这一过程放在课堂上的话可能会“浪费”很多时间,但是假如放在课前去完成的话,同学的整理只是把概念抄一抄而已,还是缺乏知识的系统化。在经过一番思想斗争之后,我决定还是把这个过程放在课堂上去完成,因为一直有一个信念在支撑着我:复习课我该给同学些什么?难道仅仅就是一些题海战术吗?我想应该给同学数学思想和方法,这才是同学一生都受用的。事实上,每一门学科有自身的特点,而同一学科的不同类型的课也各有特色,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复习重在强化转化思想,计算复习课重在计算的战略与实际运用,统计复习课重在经历统计的过程并能对统计结果做出正确的分析,而概念复习课则在于选择合适的方法将相关概念系统化,同学能对之整体掌握,进而形成清晰的认识。

因此我觉得这“浪费”的时间是值得的,同学经过自身的努力而整理出来的知识体系,同学理解得更深刻,记忆得特别牢固,而且能有效地锻炼和培养同学的自学能力。总之,通过列表的方式使学习的知识系统化,也明确了各知识点的共性和个性,表示了同学对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渗透了同学对各类信息的整合、梳理,培养了科学的学习方法,让同学学会学习。

文档为doc格式。

第九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猜测--验证”的过程,自主发现平面图形按比例放大后面积的变化规律。并能利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进一步体会比例的应用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自主发现“把平面图形按n︰1的比放大后,放大后的面积与放大前的面积比是n2︰1。并能利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提高解决问题的策略水平。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比较,自主发现“把平面图形按n︰1的比放大后,放大后的面积与放大前的面积比是n2︰1。

设计理念:本节课首先让学生结合示意图认识到长方形的长和宽按比例放大后,面积也发生了变化。接着让学生经历“猜测--验证”的过程自主探索面积变化规律。当学生对变化的规律形成初步的感知后,引导学生把实验的对象扩展到正方形、三角形、圆,通过测量、计算、探索,验证此前初步感知的规律,由此让学生体验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最后组织学生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在于应用,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探索长方形面积比与边长比的关系。1、出示52页上的两个长方形。

指出:大长方形是小长方形按比例放大后得到的图形。

师板书:长:3︰1宽:3︰1。

3、想办法验证一下,看估计得对不对?

问:你是怎么验证的?你得到了什么结论?

4、如果大长方形与小长方形对应边的比是4︰1,那么面积比是几比几呢?

在书上量出它们的长和宽,写出对应边的比。

各自测量,写出比,然后交流。

学生估计大长方形与小长方形面积的比是几比几。

学生想办法验证。

学生交流验证的方法。

学生回答。

二、探索其它图形的面积与边长比的关系。

1、出示按比例放大的正方形、三角形与圆。

引导观察:估计一下,它们的对应边是按几比几的比放大的?

2、这几个图形放大后与放大前的面积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引导学生猜测。

(2)引导观察:观察表中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揭示规律:把平面图形按n︰1的比放大后,放大后的面积与放大前的面积比是n2︰1。

说明:如果把一个图形按1︰n的比缩小,缩小前后图形面积的变化规律是:

缩小前的面积与缩小后的面积的比是1:n2用尺在书上的相关的图形中测量一下,然后确认:

正方形:3︰1三角形:2︰1圆:4︰1。

量量、算算,将相关数据填入书上53页表格中。

交流测量和计算得到的数据。

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运用规律应用。

出示书中东港小学的校园平面图,请从中选择一幢建筑或一处设施,测量并算出它的实际占地面积。(1)测量有关图形的图上距离。

(2)计算相关图形的实际面积。

四、活动小结通过本课的活动,你有哪些收获?活动中你的表现如何?学生交流。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第九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教学内容:国标版三年级(下册)第74页~第77页。

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估计和直观推理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积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2、使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锻炼数学思考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建立面积的表象,感悟面积的含义。

教学准备: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画画吗?(喜欢)老师也很喜欢画画。瞧老师能很快地画出我的左手手掌来。

(师用笔很快地顺着自己手掌画出图形来)。

(学生动手画)。

2、师:把一名学生画的贴在黑板上(自已手掌图形的旁边)。

3、师:这两个平面图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一大一小)。

4、师:对,这两个平面图形一大一小。平面图形的大小就是平面图形的面积。(板书:平面图形的大小就是平面图形的面积)现在我们就可以说第一个图形的面积大,第2个图形的面积小。

二、面积的含义:

1、师:同学们,其实在我们的周围,好多物体的表面都有平面图形。比如说我们数学书的封面就是一个平面图形,大家说这是一个什么图形啊?(长方形)那么这个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可以称为什么?(数学书封面的面积)。

大家用手摸一摸,感受一下数学书封面的面积。

2、师:大家再来看一看你们课桌的表面是一个什么平面图形?

(也是一个长方形)。

那么课桌表面的大小可以称为什么?

你这下再用手摸一摸课桌的表现,看看有什么感受?

(学生摸课桌面)。

你感觉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和课桌面的面积谁大、谁小呢?

3、师:你还能像老师这样举例说一说物体表面的面积,并比较它们的大小吗?

(学生举例)。

三、比较面积大小的策略研究。

1、黑板上贴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偏小)、梯形(偏大)的纸片,它们的面积在哪里?

(先指出,再贴在黑板上)。

师:老师要请三名同学上黑板给这三个图形涂色,注意每一名同学只能任意选一个图形涂色。涂色要均匀,涂的最快的哪名同学老师有奖品奖励给他。

(学生涂色)。

2、师问涂色涂得最快的那名学生:拿到奖品高兴吗?(高兴)。

你能告诉大家你为什么要选择这个图形涂色吗?

师问涂色涂得最慢的那名学生:你对自己涂的最慢有什么话要说?

3、师:谁来总结一下,我们刚才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主要是靠什么来比较的?

(靠眼睛看)。

我们把靠眼睁看的方法称为观察法。

(板书:观察法)。

(学生分四人小组探究。给学生提供的材料有:两个长方形、若干小长方形纸条,方格纸)。

学生汇报总结出重叠法、用指定的长方形量和用方格纸这三种方法。

(展示验证)。

从这个小游戏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四、巩固练习。

1、“想相做做”第2题。

2、“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先做。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六、板书设计。

面积的认识。

平面图形的大小就是平面图形的面积。

观察法。

比较面积重叠法。

大小的方法用指定的长方形量。

用方格纸量。

人教版全日制聋校实验教材语文第九册第二单元第5课《北京》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北京是一座古老而又充满现代化气息的美丽城市,引发热爱和向往北京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积累“闻名中外、永垂不朽、川流不息、名胜古迹”等词语。

3、能正确抄写课文中带顿号的句子,巩固顿号的用法。

4、能按方位顺序介绍天an门广场及其四周、中央的主要建筑物。

5、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

教学重点:

读懂按方位顺序写的第2自然段。

教学难点:

第2自然段中北面的主要建筑物也是按方位顺序写的,在理解了全段的方位顺序之后,应按方位顺序做再一次的梳理。

教学准备:

1、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北京和天an门广场上主要建筑物的资料。

2、辅助课件。

教学时间:《教参》中是2课时,建议大家上3课时。

教学目标: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了解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介绍北京的?

教学过程:

一、揭题。

1、课件播放“50周年国庆阅兵式”的镜头。谁知道当时这么神圣庄严、激动人心的阅兵式在哪儿举行?(板书:北京)。

3、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祖国妈妈的心脏。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写得很美的文章。它能使我们更走近北京,更了解北京。

二、读读课文,说说课文从哪几方面来介绍北京,划出相关的句子。

交流:在交流中理解“中央、造型、新颖、闻名中外、名胜古迹”等词语的意思。

三、检查生字新词,预习情况。

1、认读生字:说说哪些字的读音要特别注意:耷、史、垂、坪、川、胜、峻。

2、校对音序、结构、部首、字典页码。

(1)说说哪些字难写易错,上黑板书写,其他学生在笔记本上写3遍:雄、矗、毯、史、迹。

(2)说说在查字典学习时,有什么新发现?

3、校对《词语手册》上相关作业。

说说部分重点词语的意思。

四、熟读课文。

要求:读准、读通、读顺。

方法:自读、跟读、轻读、比读。

五、作业巩固。

1、抄写生字。

2、完成《课堂作业本》1—3题。

第九单元统计与猜测

一.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问题,发展初步的统计意识,进一步体验数据的调查、收集、整理的过程。

2.能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3.在简单的猜测活动中初步感受不确定现象,初步体验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情的发生是不确定的。

新课标第一网。

二.单元教学分析:

本单元包括“生日”“买书”和“抛硬币”三节。前两节是统计的内容,第三节是概率的起始课。统计的学习内容,重在发展学生统计活动的经验,进一步感受统计的必要性;概率,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必须通过“抛硬币”“摸球”等学生熟悉的游戏活动,使他们感受现实世界中大量的不确定现象,这是学习概率的基础。

三.教学课时:

本单元课时安排:3-4课时。

题目生日备课人邹艳华。

教学。

目标。

1.结合调查班里同学的生日在什么季节,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与分析的过程,进一步获得统计活动的经验。

2.根据统计图回答简单问题,并进行简单推测。

教学。

重难点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学会数据的调查、收集和整理,并根据数据回答问题。

教学。

准备课件。

学具课时。

安排1。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老师今天带来一张生日贺卡,大家猜猜是送给谁的?

(二)玩中学。

1.同学们,你们都知道自己生日是几月几日吗?知道它在什么季节吗?

(启发学生回忆当时是穿什么衣服,景色如何?来说明自己的生日是什么季节。)。

2.(放一段乐曲,大家听一听)你觉得这段乐曲描绘的是哪个季节?为什么?

4.如果要用四种不同的颜色分别表示一年四季,你会怎么选择?为什么?

5.(用绿、红、黄、白四种颜色分别象征春、夏、秋、冬四季)每个学生向小组长要一张有色的卡片,表示自己生日的季节。

6.要调查班里同学的生日在什么季节,说说你想怎样调查?(小组先商量出一个好办法,向全班汇报、交流。)。

7.让大家都把象征自己生日季节的卡片分别贴在黑板上春、夏、秋、冬四个字的周围,一起数一数。(老师逐一把得到的数据填入统计表。)。

8.根据统计表,请学生在格子里涂色(课本第90页),独立完成统计图。

9.小组讨论,说一说:

(1)哪个季节过生日的同学最多?

(2)夏季和冬季过生日的同学共有几名?

(3)如果今天恰好有一个同学没有来,猜猜他最有可能在哪个季节过生日。

(4)从图中你还能发现什么?

10.针对(3)(4)两个问题,进行全班讨论、交流。

(三)做中学。

游戏:勤劳的小蜜蜂。

师:假如你们是勤劳的小蜜蜂,盒子里面有黄花、蓝花和红花各一朵。

1.每次摸出一朵花,在下表记录结果后,把花放回盒子。

2.整理上表的数据,涂色,完成下面的统计图。

黄色蓝色红色。

次数123456789101112。

颜色。

3.说一说。

(1)___拿出的次数最多。

(2)黄花和白花一共摸出来了_________次。

(3)如果再摸一次,你猜它会是_________花。

(这个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全过程。)。

板书设计。

修改及补充内容。

题目抛硬币备课人卓敬敏。

教学。

目标。

2.会用“一定”“可能”或“不可能”等词汇描述生活中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教学。

重难点探索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初步体验可能、一定、不可能,能用自己语言加以描述。

教学。

准备课件。

学具课时。

安排2。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引出课题。

1、谈话:

师:同学们喜欢玩游戏吗?平时都喜欢玩哪些游戏?

(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游戏,学生产生积极情感)。

2.抛硬币,初步感知。

(先请学生观察硬币,说明正面、反面)。

师:同学们先猜一猜,硬币落下后哪面会朝上?

1、正面会朝上。

2、反面会朝上。

师:到底哪面朝上,我们验证一下。老师先抛一次验证。

3、小组活动。

课件出示活动规则:先猜一猜,再抛。每人抛一次,用你喜欢的方式统计。

(小组活动,学生情绪激动,神情专注,气氛热烈)。

4.小结:

师:不论怎么抛硬币,落下后正面反面都有可能。到底是正面朝上还是反面朝上,我们是不能确定的。因此,我们可以说:可能会正面朝上,也可能会反面朝上。

师:请同学们用可能说说抛硬币的情况。

二、活动探究,体验发现。

1.体验可能:

师:在装有3个白球和3个红球的盒子里摸球。请同学们先猜一猜每次摸到的会是什么颜色的球,再摸球。每人摸一次,用你喜欢的方式进行统计。小组活动开始。

(分组活动,教师巡视,然后小组汇报)。

师:从各组汇报的摸球情况中,你发现了什么?

2.体验不可能:

师:从刚才的盒子里能摸出黑球吗?为什么?

3、体验一定:

教师出示一盒球,摇晃均匀,请学生先猜再摸球。

(学生纷纷举手,说明猜想)。

师:下面请几位同学来摸球,验证一下大家的猜想。

师:怎么装球,摸出的一定是白球?

4、感受可能性的大小:

(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后,请8位学生摸球,并将结果统计在黑板上)。

师:从统计的结果来看,你发现了什么?

师小结:好。盒子里的白球数量多,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就大,次数就多;篮球数量少,摸到篮球的可能性就小,次数就少。

5、选礼物活动:

出示智慧老人送来的礼物袋,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礼物,在小组内说说应该在哪个袋子里摸,才会摸到自己喜欢的礼物,然后全班交流汇报。

三、再次体验深化拓展。

1、装球活动:

(请每个小组选一个代表抽取选题:1号题是怎样装球才能保证摸出的可能是黄球?2号题是怎样装球才能保证摸出的一定是黄球?3号题是怎样装球才能保证摸出的不可能是黄球?)。

师:第一位同学会抽到几号选题呢?第二位同学会抽到几号选题呢?第三位同学呢?

(按照抽取地选题,小组活动装球,然后汇报。)。

2、说一说:小白兔可能会吃到萝卜吗?

(电脑出示一只活泼可爱的小白兔和智慧老人)。

3、看图说话:

(一位小男孩正在花园踢球,球飞向三楼的玻璃窗,窗下走着一位老奶奶和她的小孙子。)。

师:同学们说一说画上谁在干什么?

师:想想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

四、总结谈话点拨联想。

1、师: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修改及补充内容。

一年级数学第九单元九期末复习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一年级

教学内容:教材90~91页复习7~11。

教学目的:使学生进一步学会分析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正确解答乘法应用题。

教学准备:口算卡片,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出示口算卡片,齐说得数并说说用了哪一句口诀?

2、口答。

4个5是多少?4的5倍是多少?

二、复习应用题。

1、复习7。

(1)出示第7题,指名说图意。

(2)独立完成,订正时说说为什么用乘法算?

2、复习8。

(1)出示第8题,学生独立解答。

(3)学生集体口答。

3、复习9。

(1)出示第9题,学生独立解答。

(2)集体订正时提问:求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是求几个几相加的和,用什么方法计算?

(3)25块蛋糕,发给每人一块,够不够?为什么?

(4)学生集体口答。

(5)小结:复习8、9两题都是求几个几相加是多少要用乘法计算。

4、复习10。

(2)鸭子的只数是兔子的2倍和乌龟的只数是兔子的4倍分别是什么意思?

(3)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

(4)集体订正:口答,说说求鸭子和乌龟各有多少只为什么用乘法算,你是怎样想的?

(5)小结:如果一道应用题里,要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可以想是几个几,用除法算。

5、复习11。

你想给哪一种车装轮子?装几辆?算算一共要用多少个轮子。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学生可以任选一种车,自己确定装的辆数,然后列式计算,这道题可以组织小组学习,让学生互相合作,互相评价。

6、小结。

今天我们复习了乘法应用题,如果一道应用题中,要求几个几相加是多少,都要用乘法计算。

三、作业:

1、同学们做操,每行站6人,5行站多少人?

2、同学们做操,一行站6人,另一行站了5个人,两行站了多少人?

3、同学们做操,第一行站了6人,第二行站的人数手第一行的2倍,第二行站了多少人?

四、教学后记:学生认字少,学习应用题有点困难。

第九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3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6~98页。

教学目标: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的经验的基础上自己得出计算9加几的各种方法;通过比较,使学生体验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使学生初步理解“凑十法”,初步掌握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计算9加几的口算。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

教具准备:小棒18根。

学具准备:每人准备小棒18根。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1.教师用投影出示课本p96~97的全景图。

教师说明:这是学校运动会的场面,从图中你看到什么?

(让学生自己看图互相说一说)。

2.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运动会上,学校为了给运动员解渴,准备了一些饮料,已经喝了一些,比赛快要结束时小明问:“还有多少盒?”

师:你们知道还有多少盒吗?互相说一说。

(学生互相说时,教师巡视,注意发现不同的方法)。

学生可能出现三种算法:(1)数数法:1、2、3、4……12、13,一共有13盒。

(2)接数法:箱子里有9盒,然后再接着数10、11、12、13,一共有13盒。

3.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刚才有的同学用数的方法知道了还有多少盒饮料,也有的同学是通过计算的方法得到的。下面我们一起看一看这些同学是怎样计算9加几的。

提问:要算还有多少盒饮料怎样列式?(板书9+4)。

师:9加4该怎样计算呢?请同学们用小棒摆一摆。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操作:左边摆9根小棒代表盒子里的9盒饮料,右边摆4根小棒代表盒子外边的4盒饮料。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如下:

师:谁能结合板书完整地说一说,刚才我们是怎样计算9+4的?

4.利用课本右边的资源提出用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

师:同学们接着看图,运动会上有9个踢踺子的,还有6个跳远的,要求踢键子的和跳远的一共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板书:9+6)。

师:9+6等于多少呢?自己用小棒摆一摆。

学生汇报后,教师启发:你们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每提一个问题,教师就让学生说一说一共有多少人。对于9加几的问题,还要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二、练习反馈:

1.圈一圈,算一算。(“做一做”第1题)。

学生独立看图说意,并动手圈一圈,直接看图写出得数。

2.看图列式。(“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看图填写,订正时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3.教师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都会计算9加几了?

学生每说一个算式,就让学生说出得数。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题目有什么特点?(板书课题:9加几)。

教师指出:今天我们学习的是9加几,计算9加几的题目,可以用数的方法,也可以用计算的方法。

四、课堂作业。(“做一做”第3题)。

学生在课本上独立完成,个别有困难的学生,教师给予个别指导和帮助,也可以让学生借助学具学习。

板书设计:

教学小记:

人教版全日制聋校实验教材语文第九册第二单元第5课《北京》教学设计

现代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深刻地影响着现代教育。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是学校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更是帮助听障儿童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利器。结合我校教研课题,在人教版全日制聋校实验教材语文第九册第二单元第5课《北京》的教学中,尝试对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语文阅读教学作一个探索。

一、分析教材。

《北京》一课叙述了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一座美丽的大城市。从教材上看,课文有三大特点:

1.结构严谨。

课文共有6个自然段,第1、2自然段指出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概括其很大很美的特点。最后一段是全文的总结,抒发了赞美和热爱北京的思想感情。中间3、4、5三段对北京的景物展开了具体的描写。全文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2.选择精炼。

课文介绍了三个非常有代表性的事物:—是北京天an门城楼和天an门广场,这是北京的象征;二是道路和立交桥,这是北京的市容;三是北京的名胜古迹。通过以上三方面的描写,突出反映了首都北京的风貌:大而美。

课文语言清新、简洁、浅显,字里行间洋溢着对首都北京的赞美之情和热爱之情。

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按方位顺序介绍了天an门广场及其周围的建筑,最能体现北京的特点。由于文字的描述是抽象的,加之五年级听障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还不是很强,所以要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明确建筑物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是有一定难度的。由此,可以确定本课的重难点为:明确建筑物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并能按方位顺序具体介绍天an门广场及其周围的建筑物。

二、目标确定。

《北京》—课的总教学目标是: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和新词,会用常用词语。

2.理解句子意思,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知道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一个美丽的大都市,激发学生热爱首都北京的情感。

3.能看课文第二幅插图说写一段话。

4.能有表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和默写课文。

5.能按要求预习课文。

本课的课时安排是六课时。

第一、二课时:感知全文,学习字词,讲读课文1、2自然段。

第三、四课时:讲读课文3至6自然段,总结全文。

第五课时:课堂练习。

第六课时:看图、说写话。

根据教材特点及课时安排,我制定了《北京》第三、四课时的教学目标,具体如下:

1.知识目标:

(1)了解我国首都北京是一座美丽的大城市。

(2)北京的的象征--天an门城楼在北京城的中央。

(2)了解北京名胜古迹的名称。

2.操作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3、4、5自然段。

(2)阅读课文第3自然段,能按方位顺序介绍天an门广场及其周围的建筑。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4自然段,正确诵读其中的长句。

(4)仿照第5自然段句型说话。

3.情感目标:感受北京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北京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景,组织教学。

学好语文,了解北京,为全世界各地来中国的客人做导游,激励学生守纪律、写好字、读好书。

(二)立足课本,总领全文。

课件出示课题后,和学生一起跟着演示书写课题:5北京。

通过对课本的朗读让学生感知全文,找出描写北京特点的句子。通过体会北京的美来导入下面的学习。

(三)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1.学习第三自然段。

课文第三自然段是本文的重点段,本段的教学是落实本堂课重点教学目标的载体。

首先,教师出示课文第三自然段的文字,使学生对本段的内容有一个全面的、直观的感知。

接着,运用课件辅助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紧扣课文内容,针对课文阅读训练重点进行提示,可以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分析、理解课文内容。

(1)哪些语句中让你感受到北京的美丽?

(2)天an门广场上有哪些雄伟的建筑物?

(3)做导游:你能按的方位介绍一下北京天an门广场吗?

接下来,出示天an门广场的示意图。请学生标出表示方位的词语,填在图中。请学生通过课件,动手来放天an门广场上的建筑物的位置,并逐步要求操作一下,介绍一下。操作结束后,把整个过程连贯地说一次。说的时候要注意语气、表情、停顿,并体会北京的美丽。

这个环节是本堂课的教学难点,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来辅助,可以变抽象为直观,并让学生的手、脑、眼、口都动起来,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加深了印象,突破了难点。

至此本堂课的重点已突出,难点已突破。按方位顺序介绍天an门广场及其周围建筑的说话训练,学生同桌间互相练习做小导游;再拓展学生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能力,当一个出色的小导游,请学生根据示意图,介绍学校操场及周围建筑物。在学生争先恐后、兴致勃勃的介绍中使本堂课达到高潮。

最后,指导学生正确、有感情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北京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北京的思想感情,落实本课的情感目标。

2.学习第四自然段。

课件出示词、句,推荐川流不息、色彩斑斓、万紫千红,比较详略句子的作用。

研究第四自然段的朗读、注意停顿和语气。

3.学习第五自然而然段。

学生自己读课文。课件出示北京名胜古迹图片,请学生根据课文的句型说两句话。

课件出示颐和园风景图片,学生仿照课文说两句话。

4.朗读第6自然段。注意语气的渐强。

5.课件出示板书。

在教学环节中,教师成功地驾驭多媒体计算机,合理地运用课件,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四)优化练习,达成目标。

这些练习是针对本课重点设计的,它充分运用了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功能,让它来帮助教师完成课堂中反馈这—个重要环节,使学生更快,更有效地获取反馈信息,并能及时矫正错误,从中获得学习的快乐,进一步达成本课教学目标。

课件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提供了学习环境,使聋生在学习中眼看、口说、手脑并用。在全面调动聋生的多种感官,补偿聋生听障生理缺陷中具有十分明显的辅助作用和十分巨大的潜力。把多媒体课件引入课堂,无疑是教师教聋生学的“利器”。多媒体课件辅助聋校语文教学,开创聋人学习语文的新局面,这将是听障教师实现专业化,听障教育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一年级下学期第九单元统计的教学设计

1.使学生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过程。

2课时。

    统计。

教科书93~94页。

1、学生通过对数据统计过程的体验,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初步了解分类统计的意义。

2、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观的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的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了解统计的含义,会看统计图、统计表,进行简单的统计。

能够进行简单的统计。

统计图、统计表、作业纸。

一、导入:

1、小朋友们,你们都特别喜欢小动物,全班每个人都喜欢什么动物呢?今天就请你做个小调查。

2、出示动物,学生进行收集数据的过程。

绿孔雀非洲象大熊猫。

袋鼠梅花鹿河马。

3、提出明确要求:用你喜欢的方法,要让每个人看清楚喜欢这些动物的各有多少人。

4、学生活动。

二、探索新知:

(1)用数字表示的。

(2)用学生的名字表示的。

(3)用圆圈表示的。

(4)用画对号的方式表示的。

(5)用写正字的方式表示的。

……。

2、揭题:小朋友们,知道吗?刚才你们的学习过程其实就是统计的过程,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统计的有关知识。

3、发统计图和统计表:根据你刚才收集的数据,完成统计图和统计表。

实践活动。

(调查全班小朋友们喜欢的动物)。

统计表:(学具卡片)。

绿孔雀非洲象大熊猫袋鼠梅花鹿河马。

统计图:(学具卡片)。

绿孔雀非洲象大熊猫袋鼠梅花鹿河马。

4、出示统计图和统计表。

(1)通过小朋友们的统计,你能发现什么?

(2)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三、总结:

1、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事情可以用统计解决,你能说一说吗?

2、谈谈这节课你的收获。

利用课间调查一下班里小朋友的出生月份,完成95页练习十七的第1题。

统计。

统计表:

绿孔雀非洲象大熊猫袋鼠梅花鹿河马。

统计图:

绿孔雀非洲象大熊猫袋鼠梅花鹿河马。

    练习。

完成练习十七的2——4题。

巩固本单元所学的内容。

一、检查作业:

1、小组互相交流自己调查的结果。

2、展示几份。

二、练习:练习十七。

1、第2题。

(1)看图,明确题意。

(2)先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统计。

(3)完成统计表及问题。

(4)集体订正。

2、第3题:计算。

(1)学生独立完成计算。

(2)集体订正答案。

3、第4题:调查本班每一位同学最喜欢什么交通工具。

4、思考题:用、、三张卡片,可以摆出6种排法,

例如:请你试着摆出其他几种排法。

三、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