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图形教学反思与评价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模板5篇)

时间:2023-09-24 20:48:24 作者:飞雪 毕业论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有趣的图形教学反思与评价篇一

将游戏活动贯穿其中是低段教学的重点

1、让孩子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愉悦的情感体验

在教学时,我把复习旧知识融入游戏活动中,利用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通过富有儿童情趣的变魔术 从口袋中依次变出四种立体图形(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三棱柱)让学生来猜猜它们都是那些数学朋友,猜对了我就用展示它们,再人人动手、动脑,通过摸,初步感受物体的面,一下子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这样学生的好奇心、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了,使学生轻松地进入了新课,同时对数学充满了兴趣,达到了复习旧知的目的。

2、在活动中让孩子学到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发展了思维

在探索阶段(体,到,面的认识)我设计了找、画、说、做、拼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学生通过找、描、分,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认识这几种平面图形并体会面在体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描一描,画一画这一环节中,通过设计富有童趣而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了学生主动思考和创造的欲望。如:师:这些图形的家都安在这些物体上,你能想办法把他们从物体上搬下来吗,单独留在纸上吗?孩子们积极开动脑筋想到了很多的办法,可以把立体图形放在纸上,用铅笔沿着立体图形的边画出来。可以把物体用纸包住,然后使劲按他的边,这样就可以看到图形了。在学生或自己、或合作在其他物体的面上寻找平面图形时,他们用刚才找到的那几种办法很快就找到了,极易地体会到了面从体出,并让孩子说说是从哪个图形上面搬下来的,从而融化了教学难点。而且,在探究合作的过程中,观察能力、动手实践、语言表达、合作交流等能力都得到了锻炼,体会到了解决问题方法和策略的多样性。

3、让孩子体会数学就在生活中,感受数学美

在学习了新知之后,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平面图形,利用平面图形组成漂亮的图画时,孩子们明显很兴奋,在最后的教学环节中我还安排了让孩子们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有趣图形他们都感受到了数学在生活中不仅很有用而且数学还很美!

1、教学常规管理方面有待提高,特别在学生对于学具的操作上,大部分孩子很听话的按照老师的话去做了,还有一小部分的孩子总在摆弄自己的学具,等我讲到下面的部分时,这部分孩子就没有听到,也就达不到好的学习效果,课堂效率也降低了。

2、小组合作和全班交流中的引导不够明确,使少部分学生在操作时无目地,教学设计时没有充分的考虑到实际操作时,孩子们却是截然不同的表现,例如有的孩子在小组活动时仅仅是个旁观者,而没有真正的投入到活动交流中去。这也需要我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注意关注每一个孩子,力求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和提高。

3、多关注学困生的掌握情况,有些孩子在幼儿园时就已经学会认识了这几种图形的特征,但对于学习较差的那部分孩子而言,掌握起来相对就要困难许多,由于学困生大部分也是学习习惯较差的孩子,所以对于他们的关注我还做的不够。

今后需要加强的地方

1、加强孩子的常规训练,例如在操作学具方面,能很好地锻炼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让孩子在这方面做到有收有放,该拿出来的时候就整齐快速的拿出,该收起来的时候就迅速的收好并摆在指定的位置。

2、数学课堂教学,要给学生提供自我思考、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实现的实践机会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一种心理自由与心理安全的状态下,自主的学习,大胆的创新,主动的发展。例如在用什么方法找出物体的面,让学生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在展示学生的探索结果是不急于评价是很好的做法,让学生自己评价,让学生成为主体,老师是引导者。如果老师直接讲授,学生可能比较难以理解,只有通过自己的探索,找出方法所在,这样掌握的知识是比较扎实的。

这节课我觉得教学的最大特点在于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数学;在活动中交流,建构数学;在活动中发展,创新。透过学生的这些反应,让我真切地感受到,新课改下的数学教学一定要从孩子们出发,勇于开拓、敢于创新,创设孩子们喜欢的各种实践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增长知识,获得各种能力。

有趣的图形教学反思与评价篇二

本节课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倡导的教学理念,突出体现在:

1、注重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调动各种感官认知物体。

认识物体一课的学习,既有知识目标,又有过程性目标。因此不能把这节课仅仅作为一个知识点,让学生根据“标准答案”去识别,而应创设孩子们喜欢的活动,让他们通过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等活动逐渐认识物体,体会各种物体之间的区别。本节课从开始的“分类”活动,到“命名”活动 ,再到“神奇的袋子”游戏,都是建立在儿童认知特点的基础上设计的,这样的活动能够较好地体现地“三维目标”,使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2、鼓励学生用自然的语言描述各种物体的形状。数学概念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过去的教学往往追求精确程度等,因而教师说得多,学生模仿得多。而本节课则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感知,描述对物体的认识,这是学生积累发展空间必须经历的过程,这样的学习是有效的学习。

3、注重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小学生的合作意识必须一点一滴地培养,本节课设计的活动大多是在5人左右的小组中完成,这对帮助学生建立合作意识,在活动中达成共同遵守的规则是很有益的。 本节课教学导入采取如何记住学生最喜欢的小猫、小狗的样子来进行的,利用多媒体课件,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学习记忆方法,吸引学生学习新知识。接着以小猫和小狗的问题为线索认识物体。教学过程集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为一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力,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教学中给学生创设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做到精心创设教学情景、以情促动、以动激趣、以趣求知,做到思考与实践、讨论与交流相结合。

教学中给学生充分的学习空间,让学生积极的动手摸一摸,开口数一数,用眼睛观察物体的样子,猜一猜物体的形状,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使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区别中记忆。同时教学的最后安排小建筑师的游戏,目的在于让学生有空间的感觉,同时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他们建立自细心,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有趣的图形教学反思与评价篇三

活动目标:

1、知道图形旋转但形状不变。

2、能用三角形通过转转拼拼组合成多种图形。

3、幼儿在探索中感知游戏的快乐。

活动重难点:

能用三角形转转拼拼组合成多种图形。

活动准备:三角形多个课件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复习图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

2、观察发现图形旋转但形状不变。

(1)教师旋转图形,幼儿观察

(2)教师自己转动,幼儿观察(发现再转还是老师自己)

二、图形碰碰碰游戏。

(一)两个三角形组合游戏

1、教师讲解游戏规则(两个三角形碰碰碰,两个三角形碰在一起的边边要全部碰在一起。每人一个三角形,两人一组合作游戏)

1、教师示范

2、幼儿动手操作,两个三角形碰碰碰游戏,教师指导。

3、教师和幼儿一起将组合成的图形记录下来。

(二)、四个三角形转转拼拼游戏。

1、请幼儿猜猜四个三角形能组合成那些图形。

2、强调游戏规则:每人一个三角形,四人一组合作游戏。

3、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4、师幼一起将拼成的图形记录下来。

三、结束:

三角形宝宝和我们一起做游戏真开心,其他的图形宝宝也想和我们一起做游戏,下来让我们邀请更多的图形宝宝一起来玩游戏。

活动延伸:

科学区,投放各种图形,幼儿探索土星之间的关系。

《有趣的图形》活动微反思

本次活动在幼儿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开展,整个活动教学安排由浅到深,由易到难从复习巩固——找出图形旋转但形状不变的特点——再到由易到难得合作游戏,每个环节密切相关,层层深入,深深吸引着幼儿参与到活动中。

让幼儿分组操作培养了幼儿团结和作,动手操作的能力发挥了幼儿的思维。教学中利用课件让幼儿直观认识。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在一次又一次的操作过程中探索图形之间的关系,感知游戏的快乐,激发了幼儿对数学图形的兴趣。其次,能将多媒体技术有机的运用到活动中去,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学习兴趣,有效促进了幼儿的观察力。不足之处是过度不是很圆滑,课堂组织语言还不够生动,不能及时把幼儿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通过这次的教学活动,我收获很多,要上好每节课教师需要更多的激情投入来带动幼儿,其次要讲求语言的艺术,所讲述的语言一定要吸引幼儿,那么活动就成功了一半。任何一个活动,成功的方法不止一种,只要我们不断的研讨,就会取得成功。

有趣的图形教学反思与评价篇四

《认识图形(一)》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认识四种立体图形(包括实物和模型),了解他们的名称和特征,能正确区分和辨别四种物体,为接下来平面图形的认识和学习做好铺垫。课堂教学主要是通过丰富的学具和教具,学生在“看一看、摸一摸、推一推、拼一拼、连一连”等具体的实际操作活动中,亲自触摸、观察、制作等操作和实验活动,并充分调动自己的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来掌握图形的基本特征。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活动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图形特征,让学生有路可走,有序可循,一步步循序渐进,以更好地落实知识,渗透学习态度。

一、教学层次较清晰:主要通过分类、命名、举例等活动初步感知图形特点,形成表象,建立空间观念,再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推一推等活动观察体验,掌握图形的基本特征,最后返回到生活中去,感知不同形状物体的应用。使学生对这几种形状物体的认识能由具体事物,逐步抽象为数学上的几何图形,并应用图形特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以学生活动为主,自主探索图形特征,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进一步感知不同物体形状的特点及其用途,培养学生的的观察意识和能力,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操作的机会,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形成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等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在感性经验的支撑下建立起初步的空间观念。尤其在学生说物体特征和寻找生活中这些形状的物体时,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争相发言,气氛十分活跃,小朋友都投入到了本节课的学习中来,达到了教学目标所要的结果,也有积极的情感体验。

一、教师语言不够精炼,表达不够精准,评价性语言不够生动、灵活具有启发性。

二、对学生活动时,课堂纪律不能很好的管理,有个别学生没有按照老师要求去做,只是自己独自在研究物体。

这节课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实物图,模型图,图形名称三个层次由具体到抽象的学习,最后是知识的应用层次,通过让学生“说一说,你身边那些物体与上面这些形状相同”,引导学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适当的活动能有效帮助学生学习,但是如何组织学生活动很关键,一年级学生好动、容易被教具吸引,通过这节课我发现,一定要把活动指令想清楚,给学生说清楚,这样才能有效活动。

有趣的图形教学反思与评价篇五

《认识图形》一课是北京版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的内容。在设计和教学中,我紧紧围绕“三维目标”和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及主动探索的学习方式进行组织教学,较好地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教学中要求自己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着眼与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培养,注重教学目标的多元画,由于这部分的内容有很多学生在之前就已经掌握,所以我就不仅局限于学生单纯的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体验“从立体到平面”的探究过程,在过程中让孩子学到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发展了思维。在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知道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以及与他人的合作交流能力。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我的收获很多。

上课伊始,我通过询问学生在上学期学习过的《脚印》一课,把学生的思维带入到了形象思维之中,在学生回忆中,我把课文中的几个小动物请到了课堂上,通过动画的形式让学生观看,动画是学生最喜欢看的,设计成动画的形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生观看结束时,开始追问:小动物的脚印都像什么?它们是怎样留下自己的脚印的?这时学生的兴趣很高。如果你也想给自己的小脚丫留下脚印,有什么好办法呢?这样的问题设计,和学生的生活结合在一起,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学习过的课文到学生熟悉的生活,这样既有数学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又有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同时还为下面的学习铺垫了基础。

概念性的知识与学生的认知特点存在着较大的距离,我们在教学中务必要找到一个有利于学生学习概念知识的“帮手”,这就是实践,让学生在做中学,玩中学。在教学过程中,我十分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习,在现实情景中“做”数学,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实践机会,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当我提出问题:“怎样把物体的面印在纸上呢?”学生马上思考并且动手操作实践起来,他们通过找一找、画一画、印一印等方法,从物体上“分离”出面,研究面的形状,形成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的表象,让学生体会到“面”在“体”上。这样安排既蕴含了面与体的关系,使学生在整体上直观认识这几种平面图形,也符合了低年级儿童的认知规律,有利于他们主动地认识平面图形。教材强调在活动中掌握知识,其设计的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的活动,既可以将学生所需掌握的知识蕴含在活动中,又满足不同特点学生的需要。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有利于学生培养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又自然地完成学习过程。并且教材选取的题材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生动有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让学生操作得到平面图形之后,我把学生的作品放在实物投影上加以展示,进行方法上的交流,然后要求学生把图形贴到黑板上各种图形所在的相应位置。在贴的时候学生表现的特别积极,纷纷表示要把自己的图形贴上去,看到学生对学习知识的积极劲,作为老师我感到十分的欣慰。这样的安排既把学生的作品做了展示,又让学生把各种图形进行了分类,并且初步渗透了分类的思想,为下一部分内容的学习做了铺垫。

在学习了新知以后,我通过设计“在日常生活中,你还在哪儿见到过这些平面图形”问题情境,让学生把所学的新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既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学习的立体图形,也自然地过渡到平面图形的认识,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有用,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增进了学生对数学的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同时在找的过程中,还强化了学生对几种基本图形的认识。之后,带领学生欣赏多彩的相片,从美丽的动画中寻找图形,在观赏的过程中,再一次强化对图形的认识,还使他们都感受到了数学在生活中不仅很有用而且数学还很美!精彩的动画效果刺激了学生的美感,让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上发挥了它的作用。

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 ,我虽然也有重视放手让孩子们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但是因为孩子年龄和知识结构的特点,在寻找物体上的面时孩子们想到的方法不够全面、精确,展示作品时,也没有明确的让孩子们评价,合作也没有达到一定的实效性,在以后的教学中还应该加强对孩子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他们探究性学习的能力。本课还要注意语言的简明性,让学生在最少的语言信息中获得最多的数学信息。在不断的修炼中,练就自己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做学生喜欢的好老师。同时通过这节课,让我真切地感受到,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一定要从孩子们出发,勇于开拓、勇于创新,创设孩子们喜欢的各种实践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增长知识,获得各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