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统计的步骤 小学三年级下数学复式统计表教学设计(优秀8篇)

时间:2023-10-16 03:37:02 作者:MJ笔神 口号大全

提纲是为了更好地组织和安排文章内容而准备的一种简要说明。当我们遇到写作难题时,可以通过编写提纲来帮助我们理清思路和解决问题。B. 附上作者简介和联系方式,以便读者了解作者相关信息

小学数学统计的步骤篇一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36—37页的例1。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过程与方法

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据收集和整理的必要性和数据分析方法的多样性,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3、情感与价值观

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教学重点/难点/考点

教学重点: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正确填写数据,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教学难点: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考点分析:使学生认识复式统计表,会根据复式统计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专家建议

要充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由于学生已经有了很多关于统计表的知识基础,教学时可以放手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的方式探索新的知识,通过这种学习方式,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的开放性。

五、教学方法

讲解法、小组合作、课件演示

六、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表格

七、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

同学们,为了我们的健康,每年我们都要进行一次体检,在体检中有一项是称体重,你们还记得吗?今天,老师带来了我们班同学的体重统计表,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出示课件)

1.1你能简单地说一说同学们的体重情况吗?

1.2你怎么看出来的?(请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边演示边说想法,明确一沓就是一个十,几沓就是几十,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2、探究新知

教学例1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生交流:同学们,课余时间你有什么兴趣爱好?

学生意见不一,引发用统计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创设了一个调查学生最喜欢的活动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统计的必要性,为复式统计表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自主探究,构建新知

2.1复习旧知,铺垫新知

(1)收集数据

统计一下本班同学最喜欢的活动(每人限选一种)。你打算用什么方式进行调查呢?

预设1:全班集体举手表决;

预设2:男生和女生的特点不一样,喜欢的活动也有很大差别,应该分开统计。集体讨论后,用男女生分开统计的方法进行调查统计。

(2)整理数据

根据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并填入以下表格。

问题1:观察统计表,能验证你刚才的想法吗?

问题2:从统计表中还知道哪些信息?在使用统计表时有什么发现?

(3)分析数据

从上面的表格中,可以知道哪些信息?

2.2对比分析,引发冲突

(1)观察讨论:这两张表有什么共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

(这两张表统计的项目都是一样的,但调查的对象不同,每项的数据也不同。)

(3)引发冲突:两张表不方便比较,有更好的方法使男女生各项对比更方便?

2.3合并表格,揭示课题

(1)合并表格,认识“表头”。

(2)比较表格:这张统计表与合并前的统计表有什么不同?

(3)揭示课题:复式统计表。

2.4解读信息,体验优势。

这张表包含哪几项内容?根据上表回答下面的问题。

(1)男生最喜欢哪种活动的人最多?女生呢?

(2)参加调查的一共有多少人?

(3)你对调查的结果有什么看法和建议?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新课教学的主体,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培养数据分析观念。从复习二年级上册学过的单式统计表入手,把握学生知识的起点,通过对比分析,引发学生内在的认知冲突,从而产生合并创造一个更简洁的表格的欲望,真切地感受到复式统计表的优越性和必要性,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

小学数学统计的步骤篇二

本次数学课堂实录选取的素材都是学生熟悉的、发生在自己身上及身边的事例。例如:教学主题的例题就是选择的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活动,在练习八中安排了统计体育成绩,国家金牌取得的趋向,在后面的课后拓展中,让学通统计班上学生喜欢的电视节目以及让学生统计四年级学生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情况。这些内容具有明显的时代气息,且都贴近学生的生活,能过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兴趣。而在新课教学中,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来统计数据、分析数据进而一步一步的完成复式统计表,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或分析问题,有效的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学习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简单的统计以及单式统计表的制作、填写,在此基础上去引导学生一步步掌握理解复式统计表。

课程标准

要求学生能在掌握单式统计表的基础上逐步认识并掌握复式统计表。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了解复式统计表,并能正确的填写表格。

2、能根据统计表里收集、整理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过程与方法

1、经历统计的过过程,体会复式统计表的产生。

2、通过小组讨论,体会复式统计表的优越性,增强统计的意识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

教学重点:对复式统计表结构的认识,数据的填写及分析。

解决措施:小组合作、动手操作、谈论等完成复式统计表。

教学难点及解决措施

教学难点:通过数据的整理和分析,使学生能对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

解决措施:通过比较,分析,对数据进行简单的预测。

教学设计思路

学生已经能进行简单的统计,而且能进行制作、填写、分析单式统计表,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制作复式统计表。在学生对复式统计表中数据的分析上,让学生体会到复式统计表的优越性。

依据的理论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

一、导入新课

学习指导

2分钟

出示教学课件同学们阳光体育活动照片,并谈谈自己的爱好。

师:我们班的学生都喜欢哪项活动呢?

学生猜测,意见不一。

学生讨论

通过图片展示、谈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探索,构建新知

学生自主探究

10—15分钟

1、复习与铺垫。

(1)选择适当的方法收集数据。

师:在这六项活动中,现在想又快有清楚的知道我们班的学生最喜欢哪项活动,我们该采取什么方式进行调查呢?每位学生只能选一项活动。

集体讨论后共同决定采用男、女生分开统计的方法,老师协助学生现场组织,并进行统计。

(2)完成数据收集与整理。

(3)分析数据

师:从两张表统计的数据中,你获得了什么信息?

学生对表中的数据进行分析。

2、比较与体验

(1)师:这两张表有什么共同之处?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两张表格统计的项目相同,但是统计的对象不同,数据也不同。

(2)制造冲突。

师提出一些需要对比数据的问题让学生回答。

师:男生喜欢跳绳的人数比女生多还是少?

学生回答(略)

师:男生喜欢足球的人数比女生多还是少?

学生回答(略)

师:解答上面的问题,同学们觉得方便吗?

生:两张统计表,比较起来有些麻烦,要是在一张表上就好了。

师:那怎样把这两张表的内容编成一张表呢?请各学习小组议一议,将手中的两张表折一折、拼一拼。

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创造”统计表。

学生介绍经验:将女生的表折去标题和第一行,对准位置放在男生的表格下面;将人数栏分别改为“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将标题改为“男、女生最喜欢的阳光体育活动”。

教师出示复式统计表。

3、完善认知,揭题。

(1)根据表格内容,引出“表头”

(2)引导比较:这张统计表与我们合并前的统计表有什么不同?

(3)出示课题:复式统计表

4、解读信息,体验优点。

出示问题,让学生回答。让学生体验复式统计表在分析数据时便于比较和可整体把握的优越性。

(1)男生最喜欢的阳光体育活动是什么?女生呢?

(2)男生喜欢哪项活动的人数最少?女生呢?

(3)参加调查的一共有多少人?

(4)你对调查的结果有什么看法和建议?

师生配合调查班上学生参加阳光体育活动情况,并完成单式统计表。

学生通过探讨,对单式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等,亲自制作复式统计表。

学生介绍经验。

通过对复式统计表中数据的分析,让学生体验其优点。

创设学生熟悉的情景,让学生热情投入到单式统计表的完成中去。

老师提醒学生,在统计过程中,“每人限选一种”,避免干扰因素的产生。

选择男女分开统计的方式,可以很自然的引出复式统计图。因此,在教学中,分别按男、女生进行统计,利用两张但是统计表呈现数据。

首先,提出一个关键问题:“这两张表有什么共同之处?”引发学生对两个独立的统计表进行比较。通过讨论发现可以用更加简洁的方式来表达。

学生通过探讨、操作等,逐步对两个但是统计表进行合并,制作复式统计表。并体会复式统计表的制作过程。

呈现合并好的复式统计表,并提问:“这个表包含那几项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对复式统计表进行解读。尤其对分栏格(表头)进行详细讲解。

在复式统计表下提出这几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体现复式统计表的价值所在,使学生更好的体会复式统计表的优越性,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

当堂训练

8—10分钟

1、第38页第一题。

2、第38页第二题。

引导学生根据两个单式统计

表完成复式统计表并对数据进行分析。

进行数据分析,解决问题。

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复式统计表,并进行数据分析。

通过本环节的练习,提高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水平,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四、回顾所学,积累经验

本课总结

3—5分钟

1、谈谈收获: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3、课后拓展:让学生统计四年级二班学生阳光体育活动开展情况。

学生各抒己见

通过回顾本节课所学,想想运用的方法,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

板书设计

复式统计表

单式       复式统计表

单式        便于比较

丰富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实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讨论、观察的教学方法,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让学生会认、会填写复式统计表,而且能对复式统计表里的信息做简单的分析。

不足之处:我在课堂上的语言组织能力还不够,老师的话语较多,较复杂。这方面要加强练习。

小学数学统计的步骤篇三

(一)知识与技能

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二)过程与方法

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据收集和整理的必要性和数据分析方法的多样性,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目标解析】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对收集数据、记录数据的方法已经有初步的体验,会将数据整理后填入单式统计表,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解决简单的问题,也积累了一定的学习经验。在此基础上,本单元借助复式统计表的学习,进一步体会数据收集和整理的必要性和数据分析方法的多样性,体会数据中蕴含的丰富信息及其应用价值,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统计的方法和意义。复式统计表呈现、处理数据的方法也是学生以后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基础。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正确填写数据,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教学难点: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三、教学准备

ppt课件等。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师生交流:同学们,课余时间你有什么兴趣爱好?

学生意见不一,引发用统计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创设了一个调查学生最喜欢的活动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统计的必要性,为复式统计表的学习做好铺垫。

小学数学统计的步骤篇四

四年级上册数学《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教案 第二课时 条形统计图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认识条形统计图的制作(1格表示多个单位)教学准备:光盘,事先调查好4大河流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追问:89个成员国超过半票是多少票? 5个国家一起竞争,需要多少次的淘汰?

二、学习例题:

(比如具体的5个城市以及相应的得票情况等。)这些数据使你想到了什么?

(甚至可以问:89个成员国都投票了么?你可以怎么知道?引导学生把图里的5个数据加起来,得到84票。问“84票”说明了什么问题?)

指出:根据实际需要,我们在制作这统计图的时候,可以把1格表示成多个单位,比如说这里的1格就表示5票,当不正好是5票的时候,比如说是2票,就需要根据经验去选择合适的高度。

2、预测一下,波兰被淘汰之后,接下来哪个城市也可能被淘汰?

学生继续完成,并交流检查。说说从统计图里你知道些什么?

三、完成想想做做

1、(1)说说上面每座电视塔的高度

(2)中央电视塔比江苏电视塔高多少米?

2、根据下面的统计图回答问题 注意:(1)条形边成了圆柱体;(2)单位:万吨

画完统计图后问:你看了这张统计图,你有什么想法么?

注意这份统计图和前面讲的有不同:条形是横向的,可以更直观地显示这几条河流的长短。

小学数学统计的步骤篇五

教师要让学生体会数据收集和整理的必要性和数据分析方法的多样性,体会数据中蕴含的丰富信息及其应用价值,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统计的方法和意义。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复式统计表教学设计,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二)过程与方法

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据收集和整理的必要性和数据分析方法的多样性,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目标解析】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对收集数据、记录数据的方法已经有初步的体验,会将数据整理后填入单式统计表,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解决简单的问题,也积累了一定的学习经验。在此基础上,本单元借助复式统计表的学习,进一步体会数据收集和整理的必要性和数据分析方法的多样性,体会数据中蕴含的丰富信息及其应用价值,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统计的方法和意义。复式统计表呈现、处理数据的方法也是学生以后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基础。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正确填写数据,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教学难点: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三、教学准备

ppt课件等。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师生交流:同学们,课余时间你有什么兴趣爱好?

学生意见不一,引发用统计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创设了一个调查学生最喜欢的活动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统计的必要性,为复式统计表的学习做好铺垫。

教学内容:

复式统计表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简单的复式统计表,了解复式统计表的优点,能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2、让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创新精神。

重点、难点:

1、认识简单的复式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能回答简单的问题。

2、对表头的认识以及复式统计表中横栏、纵栏所表示的内容的认识。

教学准备:

单式统计表、复式统计表、兴趣小组标签、生活中的复式统计表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2、学生自由回答统计的方法。(站起来数一数、举手、写票等)

师:为了节省时间,我们就用站起来数一数的方法来统计吧!

3、完成统计表。

师:你能根据上面的情况完成统计表吗?(个别学生回答)

4、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什么?

生答师小结:进行体育锻炼及不挑食教育:胖的小朋友平时要多参加体育锻炼,瘦的呢要做到不挑食,不偏食,一日三餐吃饱吃好,这样我们才能有一个好身体。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出示一年级时体重情况的统计表。

师:这张是我们一年级时体重情况的统计表,现在请同学们看一看21—25千克范围内二年级比一年级多几人?(学生比较)

2、师:你们都找到了答案了吗?但是刚才在比较的时候,我看到我们同学一会看这张,一会看那张,感觉如何?(麻烦、两张表格看起来不方便)

3、制作复式统计表。

(1)师:老师也觉得很不方便,那该怎么办呢?

学生独立思考,自由回答后得出:把两张单式统计表合并成一张统计表。

(2)先让学生自己同桌之间试一试,然后让生演示各种合并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到上下一移,把范围这行重合这种方法最好。(能这样演示最好,不能的话教师帮助学生一起完成。)

(3)师:这样合并以后你能看出21—25千克范围内二年级比一年级多几人了吗?

这样合并后和刚才比较哪个简单呢?(这样简单)

4、完善复式统计表,揭示课题

(1)师:这样合并以后,还有些问题,就是我们有两条数据了,不知道哪条是一年级,哪条是二年级了,怎么办呢?所以我们要对刚才合并的统计表稍微做些改动,(在两张统计表上改一改),老师已经制作了一张新的统计表大家一起来看下吧。

(2)师:第一格我们称为表头,里面有些什么呢?它们分别表示什么呢?

(教师对横栏、纵栏及表中的内容作简要的介绍。)

师:像这样的表格我们叫它复式统计表。(板书课题)

(3)我们已经认识了复式统计表,现在请同学们根据手中的两张单式统计表的数据完成手中的复式统计表吧。

5、观察、分析统计表

(2)比较起来感觉如何?(生答)

师:的确如此,复式统计表在分析和比较多个数据时,更加简单和方便。

板书:优点:便于比较和分析。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介绍:学校开展兴趣小组活动,有计算机小组、篮球小组、舞蹈小组、田径小组。你想参加哪个小组的活动?让我们一起来做个统计吧。

2、活动要求:

(1)现在老师先选出每个兴趣小组的小组长拿好标签,你想参加哪个兴趣小组就站到哪一组,但是要按顺序排好队伍。

(2)请每个兴趣小组的.小组长统计好自己小组有多少位同学。

教师边把兴趣小组标签贴在黑板上的同时边让组长说一说自己组的人数,学生完成手中的统计表。

3、根据完成的复式统计表回答下列问题。

(1)我们班参加()兴趣小组的人最多,一班参加()兴趣小组的人最少。

(2)我们班参加篮球小组的人比一班参加篮球小组的()人。

(3)一班参加人数最多的兴趣小组比我们班参加人数最少的兴趣小组多()人。

(4)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谁来解决他刚才提出的问题呢?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36—37页的例1。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过程与方法

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据收集和整理的必要性和数据分析方法的多样性,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3、情感与价值观

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教学重点/难点/考点

教学重点: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正确填写数据,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教学难点: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考点分析:使学生认识复式统计表,会根据复式统计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专家建议

要充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由于学生已经有了很多关于统计表的知识基础,教学时可以放手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的方式探索新的知识,通过这种学习方式,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的开放性。

五、教学方法

讲解法、小组合作、课件演示

六、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表格

七、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

同学们,为了我们的健康,每年我们都要进行一次体检,在体检中有一项是称体重,你们还记得吗?今天,老师带来了我们班同学的体重统计表,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出示课件)

1.1你能简单地说一说同学们的体重情况吗?

1.2你怎么看出来的?(请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边演示边说想法,明确一沓就是一个十,几沓就是几十,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2、探究新知

教学例1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生交流:同学们,课余时间你有什么兴趣爱好?

学生意见不一,引发用统计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创设了一个调查学生最喜欢的活动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统计的必要性,为复式统计表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自主探究,构建新知

2.1复习旧知,铺垫新知

(1)收集数据

统计一下本班同学最喜欢的活动(每人限选一种)。你打算用什么方式进行调查呢?

预设1:全班集体举手表决;

预设2:男生和女生的特点不一样,喜欢的活动也有很大差别,应该分开统计。集体讨论后,用男女生分开统计的方法进行调查统计。

(2)整理数据

根据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并填入以下表格。

问题1:观察统计表,能验证你刚才的想法吗?

问题2:从统计表中还知道哪些信息?在使用统计表时有什么发现?

(3)分析数据

从上面的表格中,可以知道哪些信息?

2.2对比分析,引发冲突

(1)观察讨论:这两张表有什么共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

(这两张表统计的项目都是一样的,但调查的对象不同,每项的数据也不同。)

(3)引发冲突:两张表不方便比较,有更好的方法使男女生各项对比更方便?

2.3合并表格,揭示课题

(1)合并表格,认识“表头”。

(2)比较表格:这张统计表与合并前的统计表有什么不同?

(3)揭示课题:复式统计表。

2.4解读信息,体验优势。

这张表包含哪几项内容?根据上表回答下面的问题。

(1)男生最喜欢哪种活动的人最多?女生呢?

(2)参加调查的一共有多少人?

(3)你对调查的结果有什么看法和建议?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新课教学的主体,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培养数据分析观念。从复习二年级上册学过的单式统计表入手,把握学生知识的起点,通过对比分析,引发学生内在的认知冲突,从而产生合并创造一个更简洁的表格的欲望,真切地感受到复式统计表的优越性和必要性,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

小学数学统计的步骤篇六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折线统计图是在学生学习了条形统计图并初步掌握了统计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但是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有着明显的区别,而且两种统计图在生活中也有着不同的用处,虽然从两种统计图中,人们都可以清楚地看出所需要的信息。但条形统计图侧重于几个具体数量的多少和比较,而折线统计图则能直观地看出某一事物在一段时间里的发展变化,展示的是事物变化的趋势。我在教学本节课时,注重了以下几方面:

一、从生活中引出折线统计图

数学依赖于生活,并从生活中抽象和升华,让学生学习大众的数学,学习生活的数学,这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观。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这时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观。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这是我的第一想法,我觉得如果选择学生身边熟知的例子,他们会更乐于接受。学生参观科技展的情景,对于学生其实并不陌生。教学过程中强调读统计对象和项目,读点、读线和读整体趋势四个方面,逐步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读点又从直观读与坐标读两个层次进行;读线不仅从线读出数量的增减,而且从线的平陡读出数量增减的快慢;不仅关注线的局部,而且关注线的整体发展趋势,这样完整的解读了折线统计图所反映的数据。

二、在感知折线统计图特点上运用了比较策略

折线统计图“能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这一特点,在相应的一些条形统计图中同样可以体现,只是折现统计图它更清楚而已。如何让学生有效地感知这一特点,比较重视让学生经历从条形统计图到折线统计图的演化过程,且采取加强对比的策略解决它。通过出示两幅图来进行比较,这样可以让学生很清楚地看出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和相同点,这样不仅沟通了两者在反映数量变化趋势上的不同,更彰显了折线统计图的直观性与便捷性。

当然,从数学、从现实意义上来说并不是所有的条形统计图都可以用折线表示,所以老师在通过练习初步建立折线统计图的表象后,安排了在不同情况下选择统计图的讨论与练习,使学生在思辩中明晰两种形式的统计图各自的作用,使学生对折线统计图有更明确的认识。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注重学生整体的发挥,而对于每个学生独特的思想和做法,我又不急于给予评价孰优孰劣,而是留给学生自己思考、判断、比较的思维空间。如在案例中,我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探索的空间,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去操作(绘制折线统计图),去探索,去讲解,最后,在各方面的反馈中,让其他学生在感悟、选择、反思、纠正中学到了知识,这样的课堂不仅使学生获得了共性的发展,还发展了学生的个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统计图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真切的体会到了数学的作用。

小学数学统计的步骤篇七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 《折线统计图》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比较,认识简单的折线统计图,感受折线统计图特点(2)、能看懂折线统计图,并能初步根据折线统计图获得相关的信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交流等活动感受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学会从折线统计图中获取信息,学会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方法。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有关统计方面的知识,你们对条形统计图还有印象吗?(学生回顾,个别汇报,教师适时点拔)

师:顺势课件出示主题图1,让学生直观感受条形统计图。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条形统计图的知识,激发学生的统计意识,为新课学习作铺垫。

二、教学折线统计图

1、开门见山,揭示新课。(课件出示主题2)

师:某市中小学生参观科技展人数的统计图,我们还可以这样画。(学生观察,感受)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环节通过设疑追问,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投入学习过程之中。

2、学生经历折线统计图的画法。

课件演示,出示要求:仔细观察,认真记录。

教师组织汇报,交流。强调:(1)、横轴、纵轴分别表示年份和数量。(2)、先描点,再连线。

3、学习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师:组织交流、讨论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有什么共同点,又有什么区别?(同桌讨论,集体交流。)

小结板书:折线统计图不仅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还可以清楚地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感受、经历制作折线统计图的步骤和方法,让学生学会在统计图中获取信息。再通过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两种统计图的异同点,深化学生对折线统计图特点的认识。

4、学以致用,加深理解。

课件出示主题图3,引导学生观察统计表。师出示要求:根据统计表绘制折线统计图,并强调描点要认真仔细。(教师巡视,个别点拔)

组织汇报,交流。要求同桌先互换书本作业,集体订正。个别交流:绘制折线统计图容易出现的错误。

集体交流:观察折线统计图,回答问题。(同桌交流,个别汇报,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多少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学生从经历折线统计图的画法到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画法,需要一个过程。本环节设计的学生互换作业,交流绘制折线统计图的方法,特别是纠错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对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都有较好的效果。

5、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课件出示“某地2004年月平均气温变化情况统计表”,据表制成统计图。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个别汇报。(就第三小题,同桌合作完成,不同学生可能提出不同的问题,对于合理的问题和答案予以肯定。)

(2)、出示“北京市非典疫情新增确诊病例统计图”,师边介绍边出示画面,引导学生感受。组织学生观察并回答“从图中你能获取哪些信息?”

学生交流后个别汇报,教师适时点拔。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素材,使学生感知统计的现实作用,另一方面巩固了对折线统计图的理解与运用。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良好的历史和德育教育。

三、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学生个别汇报,教师补充小结)

四、板书设计

折线统计图

不仅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还可以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设计意图:板书设计既简洁明了,又一目了然,体现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资料链接] 网上下载“北京市非典疫情新增确诊病例统计图”

小学数学统计的步骤篇八

虽然不止一次上公开课,但每一回站在公开课讲台上的感觉,总是跟以往上课不一样,我还是会一样的紧张、一样的兴奋、一样的执着!

这是本学期校本教研《巧用身边资源构建有效课堂》的研讨课,也是我参加县片际教研送教下乡所上的一节研讨课。经过精心的准备,努力的尝试,真切的实践,仔细寻思起来这堂课可以说是让孩子们尝试到体验的精彩,达到了构建有效课堂的目的。

一、创设自然情境,有效导趣。

在预设教案时,我充分研读了教材,课本教材以“青云小学五年级兴趣小组活动人数情况”为教学素材。经过再三考虑,我认为这样的素材比较普遍大众化,很难激起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于是我有意识地将课本教材进行整合改动,以不久前发生在北京的孩子们特别熟悉的、喜欢的第29届奥运会为情境。课前让孩子们说说奥运见闻、看看奥运画面,丛而最大限度的激起孩子们参与学习的热情!课始自然的以孩子们关注的“奖牌问题”作为本课的导火索引入新课。先用文字叙述的方式统计奖牌,让学生自然而然的产生要用统计表来统计的内心需求,这样的导入有趣而有效!

二、重视知识发展,有效展开。

由单式统计表合并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让学生尝试进行,这是本课浓墨重彩的一笔。有没有合并的必要呢?课前我也特别的矛盾,诚然学生合并的统计表一定存在许多不足,然而,我认为“合并”这一过程却是很有价值和意义的。这一过程,让学生认识复式统计表的学习是反映更丰富的信息的需要,体会到复式统计表由单式统计表发展而来,初步感悟复式统计表的结构。教师对合并后的统计表不作否定,而是出示复式统计表,组织学生进行比较。比较的目的,是为了突破本课教学的难点,让学生借助先前尝试合并统计表的经历初步认识复式统计的结构,也为接下来学生独立填写复式统计表作了铺垫。同时借助比较,强化了对“表头”以及“总计”、“合计”的认知。在学生填表时,并不让学生平铺直叙,而是让学生先想想该先填什么,直接填写的数据和计算后填写的数据,让学生用不同颜色的笔区分开。这样做让学生直观明白该怎样填写复式统计表,起到加深印象的作用。

三、提出有序要求,有效合作。

本课从课始的填写单式统计表,到填写复式统计表,再到看书完成主题图统计表,到最后的调查活动。这每一个环节不仅体现了要求明确,而且充分达到了有序合作、有效合作的目的。让学生通过合作完成,应该说学完这节课学生间的合作能力一定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培养。

四、巧妙联系生活,有效拓展。

这是课标的要求,本课运用复式统计表是建立在生活需要的基础上。本课设计的统计奖牌、统计人数、统计电话都是生活中实实在在所必需的,以及课末的让学生了解生活中不同的复式统计表,所有这些都体现复式统计表在生活中不可替代的作用,把数学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让学生真切的体会统计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再次感受到学数学的用处和学数学的乐趣,从而喜欢上数学。

诚然预设是美丽的,但生成未必尽人意。本课还有许多不足之处:

2、因为教学的需要,在教学中必须设计“总计”栏,但情境中总计4个国家金牌、银牌、铜牌的总数意义确实不大。怎样设计才能既符合教学的需要,又能够有意义呢!这点确实值得我好好斟酌、思考的!

上一节这样的课,我花了很多心思预设教学过程,制作多媒体课件、并绘制了相关的单式统计表和复式统计表。课上完后真有点精疲力尽的感觉,怎样花最少的精力上出孩子们喜爱的、又更实在有效的课,是我今后数学课堂教学努力要做到的,我也一定会持之以恒的一路走下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