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综合实践教学设计及反思计划 认数的综合练习教学设计与实践反思(实用5篇)

时间:2023-09-29 23:53:27 作者:影墨 策划书

光阴的迅速,一眨眼就过去了,很快就要开展新的工作了,来为今后的学习制定一份计划。那关于计划格式是怎样的呢?而个人计划又该怎么写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计划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二年级综合实践教学设计及反思计划篇一

《“数的认识”教学设计讲评与研讨》学习反思20xx年4月2日,我通过观看直播的方式参加了第一期“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教学行动研究”主题教研。本次教研以”数的认识”教学设计讲评与研讨为主要内容。听了四位老师的说课,以及武维民老师的精彩点评后,我收获颇多。

由此可见,胡老师对教材的把握是非常清晰的。另外,胡老师指出,要通过计数单位和十进制的学习,发展学生的数感,尊重学生的基本学情,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还要制定详细的单元学习规划。通过聆听,我知道了,我们对于教材要有整合的能力,能够把更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更适合学生学情的知识整合在一起,胡老师的'单元整合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

第二节是来自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北星小学的吕斓老师的关于《100以内数的认识》的课时说课。吕老师以课时教学为例,向我们分享了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100以内数的认识在小学“数的认识”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应该充分运用之前学过的知识和孩子们的认知能力进行教学。在教学设计当中,应该注重多样化的活动设计,通过多样数数,激活孩子们已有的活动经验,还要善于借助模型,让孩子领会数的核心,最后还要回归生活,提升同学们的素养。

第三节是来自北京市朝阳区白家庄小学的张政和王硕老师的关于《小数的意义》的课时说课。要想认真上好一节课,首先必须对教材了如指掌,张老师首先从教材分析入手,打通了知识之间的联系,三年级下册初步认识了小数,而四年级下册是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结合具体的情境,通过抽象与概括,构建完善的小数模型,逐步理解分母为10、100、1000等的分数可以用小数来表示。借助分数理解小数的意义。不管是哪个版本的教材,都是借助于图形和刻度,经历了从量抽象到数的过程,凸显了十进制,三种版本的教材都培养了学生抽象的能力和数感。

张老师为了把握学情,做了大量的调查工作,通过调查的结果,从而引发自己的反思:学生对于小数的意义的理解的起点在哪里?如何尊重学生的已有的认知起点,抓住小数的核心概念,建构小数意义的理解?在教材的编排里,先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在学习小数的初步认识,为什么在意义上却先学习了小数,再学习分数?这都是值得我们深度思考的问题。

在这次学习中,让我收获最大的还是最后武老师的指导与点评。武老师以课例为例,从以下三个方面给我们指导了如何促进学生的“数的认识”的深度学习。

第一,把握结构化的两个维度,促进数概念的深入理解。第一个维度是横向结构化:整数部分是以小量大,而小数部分是以大量小。第二个维度是纵向结构化:围绕着数的意义,表达,关系和应用来展开。

第二,实现三类能力的迁移,促进学习效能的提升。首先有效的迁移指的是把在一个情境中学到的东西迁移到新情境的能力,所有的新学习都涉及迁移。武老师所说的三类迁移包含思维品质的迁移、素养能力的迁移和情感态度的迁移。要实现思维品质的迁移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对核心概念的理解和方法策略的掌握。培养学生素养能力的迁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数感和符号意识。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的迁移,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对数的积极情感,还有认真仔细的良好习惯,从而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喜爱之情。

第三,重视“数——做——创——联”四种学习活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武老师用简简单单的四个字,把学生的四种学习活动体现的淋漓尽致。

最后,武老师的问题:人是如何学习的?给了我很大的启示。首先,要确定好学习主题;其次,要重视核心问题的设计;最后,还要设计挑战性的活动。这三种方法将会引领着我,在教育教学的道路上一直走下去。

二年级综合实践教学设计及反思计划篇二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巩固百分数与小数、分数互化的方法。

2、提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的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百分率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对策: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

教学预设:

一、回顾整理:

1、这段时间我们一直在学习百分数,那谁来说一下什么是百分数?

百分数与分数有什么联系呢?

交流得出:百分数是一种特殊的分数。

2、百分数与分数有什么区别?

(1)鸡蛋中蛋白质的含量是13/100,这里的13/100能用分数表示吗?

(2)鸡蛋的重量约13/100千克,这里的13/100能用分数表示吗?

总结得出:百分数只能表示两个数量的倍比关系,而不用来表示具体数量;而分数不但可以表示两个数量的倍比关系,还能表示具体数量。

二、基本练习

1、练习与应用第1题:

先让学生讨论性别栏目中数据有关的问题,再让学生围绕年龄和民族这两个栏目中的数据在小组内进行讨论,提出并解决一些问题。

2、练习与应用第2题:

药品抽检的合格率是指什么?(合格产品的批次数占被抽检药品总批次数的百分比。)

再根据问题回答。

3、练习与应用第3题:

先让学生说说每种颜色面积各占圆面积的几分之几,再提示学生把得到的分数改写为百分数。然后分别回答问题,理解问题意思。

4、练习与应用第4题:

先根据图判断:在哪个袋里摸到的红球的可能性是100%?为什么?再让学生在图下各写出一个百分数,用来表示从该口袋中任意摸出一个球,摸到红球的可能性,让学生解释你是怎么想的。

5、练习与应用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

再说说怎样把分数改写为百分数,把百分数改写为分数;把小数改写为百分数,把百分数改写为小数。

6、练习与应用第6题:

先理解什么是合格率,再学生自主完成,交流校对。

7、练习与应用第7题:

学生先回答第1个问题,再通过估计回答第2个问题,最后通过检验估计得是否正确。

8、练习与应用第8题:

含糖率是指什么?(含糖率是指杯中糖的克数占糖和水总克数的百分之几。)

体会含糖率高的糖水自然会甜一些。

再计算第2题中两个杯子中的含糖率,进行比较。

三、拓展练习

3、今天六2班到校48人,缺席2人,六2班的出勤率是多少?

四、作业:第6~8题。

教学后记:

课前思考:

本课时将对第九单元内容在知识方面进行系统整理与复习,高教导设计的教案中体现了对这一单元内容的梳理,而且能利用好教材所提供的复习题。在具体开展教学活动时,我们还要根据学生学习情况,把握好课堂教学时间和教学重、难点,如:分数、小数和百分数的互化还需通过第5题的填表进行方法的总结;第3题和第4题则是让学生理解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第1、2、6、7、8题都是百分率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要引导学生理解各种百分率的含义,在此基础上运用百分率的大小比较来解决相关问题。

本课时习题难度不大,课中,我们要多给学习困难生发言交流的机会,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树立一点学习的自信心。

课前思考:

回顾与整理涉及到本单元学习的基本概念和方法。通过讨论,有助于促进知识的系统化,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单元的学习内容。

练习与应用第1题学生通过讨论,明确百分数的含义,知道表示的'哪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比关系,并作出一些简单的判断和推理。第2题用统计图呈现了我国药品市场98~每年的抽检合格率,让学生在解释百分率含义的同时感受到我国医药事业的发展和进步。第3题通过对百分数的比较,进一步体会百分数在相关数量比较过程中的特点和作用。第48题体现了知识的综合运用,进一步加深对百分率含义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后反思:

借助教材提供的练习题,我再结合学生学习实际情况,适当调整了练习题的练习顺序,教学效果较好。

受教材练习题的启示,我感受到百分数在生活中的运用非常广泛,因此平时可以注意收集一些信息来编实际问题,而且可以注意问题的设计,对于即将到来的总复习来说,更需要教师将本学期所学知识适当重组,设计一些综合性的问题,以此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后反思:

一节课上下来,感觉学生学得比较轻松,学习效果较好。练习安排也注意了基础题与发展题、对比题的联系和区别,引导学生分析题目时思路比较清晰,但分析问题的方法单一,少听学生的分析过程。

课后有两点值得自己反思。

第一是:我自认为简单明了的方法,在学生眼中不一定是好方法。

第二是:练习课上怎样呈现题目效果最好?

练习课的题目呈现,通常都是老师一题一题出,学生一题一题答,学生的练习本上只有答案。那也就是说,题目与答案是分离的。这给学生课后复习带来一定的不便,觉得可把要做的练习印成一张纸发给学生,课后收回,能容易检测学生当时的学习情况,及时找出学生错误的成因,利于教学效果及时反馈。

课后反思:

与其他两位老师有同样的感觉,这个单元的知识相对于前面其他内容来说,还是比较简单的,而且如果学生那个单元学得扎实的话,只要将百分数看成是特殊的分数,那么一切百分数的实际问题,其实都可以看作是分数实际问题。

二年级综合实践教学设计及反思计划篇三

(原创)本学期我专任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从生疏到逐渐了解这门课程,我越发感觉到综合实践课确实是教育道路上一个了不起的革新。

综合实践课不同于常态课,它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反映学生个性发展的内在需要,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创造空间。有利于克服书本知识和课堂教学的时空局限,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发展,为学生探究、理解各种新的社会问题提供特殊的机会,具有综合性、实践性、探究性、自主性、生成性、开放性的特点。

实践活动课题的选择要从学生实际和兴趣出发。综合实践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如何真正发挥和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综合活动课题的选择尤为重要。老师要引导学生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从自己的学习、家庭、社会或自然生活中自主地产生具有生命力的课题。往往学生进行的综合实践活动课题越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经验和兴趣、贴近社会现实,学生越能够较好地操作,越有积极性。所以我根据三至六年级学生的'年龄层次,参照课程纲要,分别制定了不同的活动主题。例如三年级我一般设置的都是短线或中短线主题,“珍贵的水资源”这个主题很贴近生活,也很容易去研究。水就在我们身边,天天与我们作伴,你对水有多少了解?身边哪些行为是不够珍惜水的?哪些用水方式还可以改进的?……通过这个活动,学生对淡水资源的缺乏有了更多的认识,惜水节水的意识就更强了。

二年级综合实践教学设计及反思计划篇四

《怎样滚得远》是我本学期的第一堂活动课,为此我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课前,我仔细的阅读了教参,制订了课堂教学目标,尽量考虑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实验活动中来,体验到做实验是研究事物的一种方法。同时,自己亲自将整个实验做了一遍,是为了能够想到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会有哪些困难,以便提前预设。课虽然是备好了,说心里话,还是没有底。都说活动课不好上,学生兴奋度高,课堂比较乱,不好控制,教师喊破喉咙,学生依然沉浸在自我活动中;另外就是学生不会合作,造成课堂教学时间不够用。这节活动课能否成功上下来,关键在于学生能否有效地分工合作,所以教师对学生动手操作的指导是必不可少的。

上课了,大家席地而坐,来到体育馆上数学课,他们透着一股新奇劲。我拿出一个圆木棍,问:如果将圆木棍不借助外力,轻轻地放在平地上,它会滚吗?不会。那怎样才能让它不借助外力的情况下滚动起来?放在斜坡上。对,有时候为了节省体力,我们经常会利用斜坡,生活中你见到过这样的例子吗?在学生例举了一些例子后,我引入了正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怎样滚得远。然后引导学生猜测,你觉得怎样滚得远?学生大多认为板放得越高(既斜坡的坡度越大,)滚得越远。适当介绍坡度就是木板与地面的夹角,并画出图示。也有个别学生认为不是这样,他们觉得坡度越大,向下的冲击力越大,反而影响它向前,坡度应该适中,才会滚得远。那么,我们就需要用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想。你准备怎样做这个实验?大家一致认为在0到90度之间选取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度数来进行实验,最后选定了30、45、60这3个度数进行实验。

接下来就是本节课的重头戏了。

我请了几个学生和我一起做了第一个实验,边做边讲了一些注意点,特别强调了要反复实验几次,求出平均数的必要性。然后再由学生分小组完成剩下的两个实验,得出结论。然而,我观察到,请上来的学生对于即将要做的工作毫无头绪,在我的指点下,完成了分工和实验,而其他旁观的学生,则只是好奇的看着,有的干脆一副与我无关的样子。到了分组实验的时候,我观察到一些小组分工不明确,有的学生无事可做,造成其他学生既要做这个又要做那个,费时费力;再有学生坡度搭好后,不经意间慢慢塌了,他们还没有感觉到,继续在实验,操作的.数据不准确,影响对结果的判断。

课后我进行了反思,我觉得我先前对学生的预设还是没有到位,对学生的困难分析不够。学生不会合理分工,课堂上除了对实验本身的指导外,对于如何合理分工也需要指导,而且在观摩实验时需要调动每一个人的注意力,以便对自己的独立操作有个好的参照。在反思之后,我开始第二个班的教学。

我将实验指导分这样几步进行:

首先我请学生思考:你觉得在这个实验中要做哪些工作?六个人该如何进行分工?指名学生回答,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提出了要有人测量斜坡并要给予固定,要有2人;有人测量,要有2人;有1人滚木棍捡木棍;有1人记录。在此基础上让小组先进行分工。由于有了指导,学生很快就完成了。

然后请一个小组上来演示第一个实验,同时要求其他的小组关注,并思考:你从事什么工作,你认为他们这组在这个环节中有没有要改进的地方?。这个小组由于分工明确很快完成了第一组实验,而其他学生由于刚才已经进行了分工,对于自己所要做的工作很清楚,观察别人实验时就有目的的观察,而且观察得也很仔细,并不时在窃窃私语。之后,大家针对刚才操作的情况,提出了改进,如:坡度要量准并适当用手固定,测量时皮尺要绷直,并在接头处做好记号,滚木棍时要轻放,不用力,每一次测量的结果都不相同,要多量几次,算出平均数等。

最后再分组进行独立的操作。在独立实验时,我不断巡视,发现学生的状态比较好,各尽其职,效率也比较高,圆满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对比两堂课,我深有感触。首先,教师对学生的困难的把握一定要准确,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的进行指导,即课前的预设一定要准确到位,只有这样才有有效的生成。第一堂课由于学生分工不明确,示范实验时又没有很认真的关注,这样那样的小问题不断,效率不高。第二堂课由于学生对要做什么,有了认识,分工明确,实验效率就提高了,节省了时间。其次,老师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都要给学生提出一个合适的、具体的任务,有了具体的任务,他们才会认真地、有目的地去关注,去参与,才能尽最大可能抓住每一个学生。第一堂课中,老师设计了示范实验,选了一些学生,让其他同学看,参与面比较小,看的学生没有明确任务,注意力很快分散,造成一些注意点没有听到,影响后面的操作。而第二堂课上,一组学生在实验,其他学生看,由于有了明确的任务,对照自己的工作,看他们操作时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地方。这样他们带着问题来看别人的操作就比较仔细。

二年级综合实践教学设计及反思计划篇五

本就是教师个人表演,全部的教学过程几乎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或者说,教师没有清晰的目标意识;有的教学目标中只有知识技能目标,整个的教学过程几乎就是一种知识的单向传播过程。

我们不禁要问:这节课学生到底学到了什么,通过这节课教师到底要培养学生哪些信息素养?教师是根据教学目标来设计教学评价和教学方法的吗?信息技术课不应该还是纯粹的计算机技术教育课!

二、现实教学目标设计的误区及其根源

(一)误区:1、重形式轻目标。由于教师没能很好的理解新课标,一味的追求教学方法的出新,导致教学设计中出现“重形式轻目标”的现象,教学过程不能体现设计的教学目标。“重形式轻目标”的典型案例:

老师激动地说:梦想是美丽的。梦想是神奇的。今天,我们就来放飞自己的梦想!板书课题:下书汉字:梦在网上飞!

复习上节课内容:请会的学生上来演示并表扬其操作。

“今天,我们利用网络资源和powerpoint软件来进行一次活动。”教师明确本节课目标任务。课件出示活动题目:××班“梦之路”电视台优秀节目展播。“下面,请各小组的同学开始设计制作你们组的节目。同学们,加油啊!老师期待着你的成功!”教师激情四射地鼓励学生。(以上环节耗时约7分钟)而后,学生便分组开始了各自的活动,讨论、设计、操作忙得不亦乐乎。教师则微笑着巡视于各组之间。(此环节历时约20分钟)

教师指挥暂停操作。“各组的作品都完成了吗?”“完成了!”孩子们齐声回答。“很好!下面请你们来展示一下各组制作的节目。”四个小组开始分别展示:

第一组的作品是《新闻快递》。一名学生充当节目主持人,另一名学生操作电脑展示,小主持人脱稿演说,落落大方,颇有些央视“国嘴”的风范。

之后上场的第二组、第三、第四组分别以“世界各地”、“好朋友专栏”和“智力世界”为内容做了精彩的展示。(这时整节课已过去了37分钟)

展示过后,教师点评说:“同学们,今天你们做出了如此精彩的作品,老师为你们骄傲!”话锋一转,“除了本节课我们用到的以外,你们知道网络还有哪些功能吗?”“资源共享!”“发送邮件!”“传递信息!”……学生们自由地回答着。“同学们,你们说的很对。”教师小结,“最后,老师想送给大家一句话:努力——梦想成真!好,下课!”

这节课给人的第一感觉是很好的: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无所禁锢的教学模式,卓有成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师适时地激励与评价,加上学生精彩的课堂表现,似乎是一节无懈可击的好课!事实真的如此吗?抚案自忖,这样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的一节课结束后,学生究竟学到了什么呢?即便是综合练习课,学生也应当有所提高,有所发展。只有切实解决了学生现有水平与教学任务之间的矛盾,才算是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一个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的课堂教学,无论教学形式多有创意,课堂气氛多好,都是一次失败的教学行为。

2、重知识轻素养

在新的课程标准中,教学目标由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组成,三个层面的目标相互渗透、有机联系,共同构成信息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看到“重知识轻素养”的教学设计,以单一的知识技能目标代替信息技术的整体性目标。下面“关于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和计算机病毒”的教学目标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1、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应用和internet的应用;

2、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病毒的定义、特征及防治

细读“教学目标”,我们不难发现:这个目标中只有单一的知识技能目标,仍然是老一套的“计算机”教学模式。

我们的教师更多的是考虑如何使学生能够明白计算机和网络在哪些方面的应用,是否清楚计算机病毒的定义、特征及防范的方法;然后设计一些考核的策略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