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低年级科学课堂的教学策略研究(汇总5篇)

时间:2023-09-29 10:23:59 作者:温柔雨 祝福语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低年级科学课堂的教学策略研究篇一

摘要:体育教学细节可以分为教师的细节、学生的细节、教学内容与教材的细节、动作技术的细节等,而且这些细节在课堂上的出现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有研究表明,体育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利用这些细节,使其贯穿体育教学的全过程,从而促进体育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具体而言,教师要调整课堂结构,培养学生个性能力;创设问题情境,培育学生学习兴趣;优化教学计划,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体育教学;教学细节;教学质量

一、何谓体育教学细节

有学者认为体育教学细节就是“发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具备体育教学特质并影响体育教学效果的最基本的体育教学要素或行为”[2]。有学者认为:体育教学细节是组成体育教学行为的若干部分的分解,是在师生连续不断的教学互动过程中产生的最小的行为单位,是构成体育教学行为的最细致部分。基于以上观点,我们可以把体育课堂教学细节分为教师的细节、学生的细节、教学内容与教材的细节、动作技术的细节等,而且它们的出现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与其他科目的教学细节体现为更多的内在思维活动不一样,体育教学细节具有突出的情境化特性,涉及很多肢体语言,包含了更多师生之间的互动行为、学生的自我练习等直观的外显性行为。对于体育教学细节资源的利用,教师应通过教学资源整合、教学方法优化及教师的灵活捕捉三种途径。首先,教学资源的整合。教学实践表明,若要使体育教学过程中的相关细节处理得更为科学、合理,就需要对体育教学资源进行整合。这是因为,只有把体育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才能使其共同朝向体育教学的目标,而不至于浪费资源或偏离目标。其次,教学方法的优化。好的教学方法可以提升教学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体育教学更是如此。体育教师选择教学方法时必须要在对学生实际情况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进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通过分解法、纠错法、游戏法、直观法、领会法以及探究法等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实现教学细节对体育课堂教学的促进作用。最后,教师的灵活捕捉。有时候一些细节的出现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灵活捕捉。例如,一位体育教师在分组练习组织过程中,本应“向右转”(练习场地在学生的右侧)的口令错喊成了“向左转”,学生稍楞片刻后马上执行了指令。但这位体育教师灵机一动,接着喊又来了个“向后转”的口令,整个队伍随即就直接面向了练习场地,从而避免了错误。

二、教学细节的实现途径

好的体育教学细节要达到三个目标:一是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和人文关怀;二是体现教师的教学能力;三是满足教学任务的需求。而这三个目标的达成需要教师通过调整课堂结构、创设问题情境、优化教学计划来实现。

(一)调整课堂结构,培养学生个性能力

对教师来说,凸显细节的体育课结构设计要围绕教与学的规律进行,保证教学有起伏但又有条不紊。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对理论知识讲解和对动作示范的时间如何分配、课堂中的纪律与学生的自由活动如何掌控、学生可承受的压力如何界定等都需要依据教学规律和学生的特点来完成,这一过程便形成了教学细节。基于这一细节,教师依据本班实际情况科学设计课堂结构,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可以使体育课堂教学变得更有乐趣。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互动过程的一举一动都突显出教学细节的变化,细节在教师的语言变化、表情变化、示范动作以及学生学习领悟过程产生的变化中显现。其中双方动作过程产生的细节变化可以通过肉眼来观察到,但表情、心理活动等不明显的和隐性的变化往往是学生不易察觉的,这就需要教师适当引导。教师应在把握学生接受的程度的基础上,认真观察学生的反应,从细节入手,把教学内容一点一滴地渗透进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基本知识和动作要领。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育学生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让学生乐于去学习的关键是要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和个性特点。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一种极具诱导性的学习情境来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当然,营造问题情境需要教师进行深度研究,了解学生的认知接受能力,在适当的时机提出问题,然后通过趣味性的课堂活动让学生自主地去探索和研究问题的答案,使教学成为催生学生智慧的主要途径,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比如,体育舞蹈教学的教学内容以音乐为主,教学活动以发展学生动作技能为目标,在教学中,动作细节是由人体动作的形态来组成的,同时以音乐节奏来规范。只有这样,舞蹈形体动作才能较为有节奏性,也就是说每个动作间隔要符合节奏的变化。由此可以认为,动作细节是体育舞蹈教学中音乐和教学的连接和纽带。舞蹈者动作的节奏与速度受到舞蹈音乐节奏与速度的制约,舞蹈者的动作只有与音乐密切吻合,才能使舞蹈具有生命力和艺术性。因此,在这类教学中,除了告知学生动作技能的要领之外,教师还应逐步教给学生节拍等音乐知识,例如:强拍与弱拍的结合是怎么样的,四分之二拍、四分之三拍、四分之四拍等之间存在何种区别等等,以帮助学生理解节拍的重要性,找准音乐的节奏,真正实现体育舞蹈教学的目标。

(三)优化教学计划,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体育教学效果的好坏与学生的身体素质有很大关系,教师应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如年龄、性别、身体素质等差异,合理安排运动量和运动方式,采取差异化教学,实现因材施教。事实上,这种差异性教学也正体现了教学过程的细节化。另外,体育教师在设计教学计划时,还应以教材与大纲为前提,正确处理教材教学的先后顺序关系。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的先后次序进行适当的改变,以舞蹈教学为例,教师在讲授完重点后,可以让有把握完成整套动作的学生站在前面示范,其他的同学则在一侧进行观看。这种做法一方面鼓励了那些优秀的同学,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和展示自我的能力;另一方面又激发了那些尚未掌握动作的同学的不服输精神。这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细节,但对于提升体育课堂的教学效率,是非常有价值的。

三、教学细节的实践运用

(一)语言教学细节的运用

语言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教师讲与学生练是体育课堂教学的两个基本要素,课堂中反复交替的讲与练形成的教学细节是体育教学效果实现的基本途径。一般来说,教师的讲解、示范和指导是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主要途径,讲与练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只依靠教师讲解而学生不实践,则很多动作如同纸上谈兵,难以真正掌握;而教师不就练习中的问题进行必要的讲解,学生只一味地练则容易导致学生迷失方向,学不到规范的动作技能。因此,无论是练得太多、讲得太少,还是讲得太多练得太少,都会产生负面影响,使教学失去平衡。只有经过多次反复的讲与练过程,学生最终才能掌握并巩固知识和技能。[3]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讲解与指导是至关重要的,优秀教师的讲解极具启发性和感染性,语言生动、直观、形象、生动,易于学生吸收。例如,体育教师在讲解一个动作时涵盖很多要素,如动作的方向、顺序、路线,以及如何站位、如何发力、哪个部位发力等等。讲与练的过程中产生的细节是最容易掌握的细节,体育教师应在这一过程中合理运用语言教育的细节,帮助学生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

(二)节奏教学细节的运用

体育课堂教学的很多细节都体现在动作的表达上,如动作由低层向高层递进的细节变化、动作力度的强弱变化、动作速度的快慢变化等,这些细节都属于规律性的节奏变化。节奏的变化对学生掌握具体的动作技能有着重要的影响。以体育教学中的舞蹈教学为例,同一连贯性动作教师可以一拍示范,也可以分成两拍甚至三拍来示范,这种间歇式的示范和速度的变化,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每一种形式的示范,其肌肉强度、动作速度和力度等都是不同的,这些细节就是便于学生记住动作的关键点,也是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重点强调之处。另外,对于不同类型的课程,体育教师可配上与之相适应的音乐,创造一个让学生兴奋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学习的动力,缓解学生的疲惫感。有效的.体育课堂教学要注重张与弛的节奏细节变化,即张弛有度。因此,体育教师应充分利用节奏细节的变化引导学生学习相应的动作技能,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三)抓与放教学细节的运用

体育课堂教学中的“抓”和“放”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抓”的主体是教师,是指教师的教学活动,如传授知识概念、示范动作技能以及组织管理等,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扮演“倾听者”的角色。“放”依靠的是教师引导,但实施主体是学生,是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自主练习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练习技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应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发挥个性和创新精神,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以某教师的体育舞蹈教学为例,以往教学中,学生们要么注意力涣散,思想开小车;要么总是抓不到学习重点,显得力不从心;要么不求上进,只为混时间,一节课下来学生大多没有任何收获。针对这种情况,该教师让学生自由组合,队员根据共同的爱好选择适合这个团队的音乐,然后自编动作或针对音乐风格进行舞蹈创新,完全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种更生动的课堂教学能将抓与放细节之美体现得淋漓尽致。但在“放”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当好引导者的角色,处理好学生自主与教师引导的关系,这样才能有效掌控体育课堂教学的进程,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而又不至于使教学走向无序和混乱。

(四)场地器材教学细节的运用

体育课大多在室外进行,场地与器材是上好室外体育课的重要基础。如果场地与器材得到了合理、充分的运用,将有利于体育教师合理组织教学,可以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质量。所以,体育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格外注意场地器材细节的运用。首先体育教学中的场地与器材设计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因为教材是场地设计的依据,备课中对于场地的设计一定要根据教材特点,因材设计、因地制宜。[4]其次,场地与器材的设计要简洁、实用。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发展,场地与器材的简单设计便于学生操作和掌握,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最后,场地与器材设计要规范、合理。体育教师需要在场地设计上注意规范化与合理化的问题,如场地的选择既要考虑阳光、风向等自然因素,又要考虑学生、教师等人为因素。

参考文献:

低年级科学课堂的教学策略研究篇二

课堂教学作为教师展开教材知识讲授的主要阵地,成为素质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效率(即在课堂学习中学习到的知识内容、学习方法以及收获感想等)。初中地理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使学生找到学习的动力,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使学习成为爱好,使地理成为学生最喜爱的科目,学生才能学好地理,学会地理。

一、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分析

初中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是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学生的逻辑思维逐渐从经验型向理论型阶段蔓延发展,学生对事物的观察能力以及对知识的记忆能力较之以往也显着提高,从这一方面来看,这些心理特征的形成有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抽象记忆,教师应该紧紧把握住学生思维活跃、积极爱表现的心理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以及运用合作学习、参与学习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的个性和整体素质得到充分发展。学生心理除了这些有益于学习的`方面还有一些不好的难以控制的方面,例如,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分散不集中、课堂碎碎念、学生水平不均衡、课堂秩序杂乱,还有青春期叛逆心理等各种不良因素的干扰使得初中地理教学具有难度,这就要求广大初中地理教师要有耐心、恒心、爱心,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关心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做到不偏心、不烦心。

二、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1.合理利用教具教学,展现教学直观性

直观性原则是教育原则的基本原则之一,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合理利用教学用具,不仅体现了教学过程中的直观性原则,而且还给地理教学中抽象的知识点提供了形象合理展示的平台。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教具不仅可以将五湖四海以及祖国的旖旎风光通过视频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在学习新课程之前就对地理学科充满好奇,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还能在学习过程中将各种地形地貌罗列整齐,使课本知识更加直观形象,学习效率显着提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讲授新课程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地形和河流》时,多媒体教具在教学过程中占有中流砥柱的地位,新课伊始,点出上学期从全球角度,按照地理要素来分析研究问题的方法,同样也适用于这一学期从一个大洲的角度来分析研究一个地区的地理环境状况,通过展示东、西两个半球七大洲、四大洋的图片使学生说出名称和地理位置,做到对上学期学习内容的简单回顾。之后再点数一个洲――亚洲的范围图,由大及小,由远及近,循序渐进,使学生一步步被带入地理新课程的学习之中,从而使课堂教学效率显着提高。

2.引入生活案例,展现教学理论联系实际性

初中地理既介绍祖国的美好江山,地球的丰富物产,又在展现地球现状的同时发现目前存在的严重问题,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讲解联系学生平时所看、所听、所思,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认识自己所居住环境的同时做到懂得爱护环境、知道保护我们共同家园的重大责任和使命。

在讲授《水资源》这一节内容时,通过给学生展示我国的水资源分布图,介绍我国的水资源储备量,以及淡水可用资源人均占有量和在全世界的排名等数据,引发学生对珍惜水资源,合理利用每一滴水的讨论,使学生了解到我国水资源南多北少的地理现状,使学生认识到南水北调的意义,激起学生对国家大事的关注。这些生活性较强的案例体现在初中地理课本上本不足以引起学生的重视,但是只要教师重视,再通过课堂形式加以讲解引导,相信学生定能在生活点滴小事中体会到学习地理的重要性,只有带着解决实际问题的心去学习才是活的学习,学习掌握的才是活的知识。

初中地理作为初中课程教学的基础学科,在初中基础学科教学中处于十分弱势的地位,主要原因除了教师不够重视,将其作为小科目对待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初中地理教师找不到合理有效的途径来提高课堂效率,在教学技术研究课题下的初中地理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需要广大地理教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设计出更加有效的教学策略。

低年级科学课堂的教学策略研究篇三

教学是一门艺术,课堂是师生共同表演的舞台。作为一名教员,如何把一堂课讲好、讲活,关键在于教员驾驭课堂的能力。课堂教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彼此关联,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课堂教学的每个细节都将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

1掌握学兵心理,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实践中,要想让学兵克服学习上的心理障碍,关键要了解学兵心理,想学兵之所想,教员与学兵越贴心,教学的吸引力越大。学习既是一种行为参与,也是一种情感心理体验,情感是兴趣培养的一个重要因素,它贯穿于每节课中,深入到每个学兵的心扉,情感是开启学兵心灵的金钥匙。

当代的学兵自主意识增强,他们自尊、自信,需要尊重,情绪复杂,情感丰富,对未来充满幻想,求知欲强,记忆力好,渴望通过学习获取知识,但意志脆弱,缺乏刻苦精神,会产生逆反心理。要使学兵克服其逆反心理,教员首先要爱学兵,教育是爱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爱始终激励着教员的教和学兵的学。师生关系是教学中最基本的关系,热爱学兵就要尊重学兵,无论学习成绩好与差,都要一视同仁,平等相待。在课堂上,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暖语及每一个细节都传递着情感,传递着知识。教员与学兵的心理沟通特别重要,学兵不愿意在偏见、冷漠、责备、失落的氛围中学习,更不可能在紧张的气氛中积极学习。教员要有宽容的胸怀,满腔热情地爱学兵,才能换回真诚,才能使学兵产生强烈的求知愿望,才能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

2精心教学设计,培养和激发学兵的学习热情

2.1注意把握声速语调讲是教员必备的.基本功之一,讲课时声音的大小,语速的快慢,语调的轻重都会对学兵产生影响,如声音太小,学兵听不见;语速太快,听不清;语调平平,没有重音,学兵昏昏欲睡;教员课堂组织得再严谨,内容设计得再充实,知识再渊博,其课堂效果也会大打折扣。课堂上,教员要特别注意语言艺术,语言要幽默、风趣,态度要和蔼可亲,使课堂生动活泼,达到“形散而神不散”。

2.2注意把握神态举止教员上课时应做到举止端庄、落落大方、面带微笑、充满信心,真诚地对待每一个学兵,使学兵对教员充满信任和好感,并由此对课堂内容增加兴趣。

2.3注意把握教学细节把握课堂教学的导入语。课堂教学的导入,如同戏剧中的序幕,起着酝酿情绪、集中注意力、渗透主题的作用,好的导入语,是教学成功的重要条件,可使学兵很快进入角色,走入课堂,激发学兵的求知兴趣。教员应根据教学内容、学兵的心理特点,设计好导入语,使学兵对新内容产生一种探索的冲动,从而带动整堂课的学习氛围,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效率。

把握课堂提问的艺术。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兵的积极思维往往从疑问开始。因此,在教学中应及时创设恰当的问题,来激发学兵的求知欲。设计课堂提问时,应注重内容的针对性、启发性、艺术性,从而引起学兵的兴趣。教员提出问题时,态度应温婉随和,学兵回答问题时,教员神情应真诚,面带微笑,让学兵感受到教员对他的尊重与爱护;回答问题后,教员应给予肯定,并给出正确答案。课堂提问时,教员要有意识地安排学习好的学兵回答内容难的问题,而让学习困难的学兵回答简单的问题,只要回答正确,就及时给予表扬与鼓励,让所有学兵都有成功的感觉。对学兵来说,由于受到表扬而引起的喜悦、快乐、得意等健康情绪可促使他们更积极地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

3加强自身素质,提高驾驭课堂教学能力

3.1多读多记积素材提高课堂的授课质量是增强教学效果的主要途径,而前提则是教员必须加强自身素质,提高施教能力和水平。而强化素质、提高能力最根本的办法是多读书学习。多读书学习,不仅能够更多地摄取知识的营养,还可以开阔视野、启迪思想、拓宽思路,增强谋划教育和实施授课的信心。“不动笔不读书”,摘抄、记录、搜集资料是读书学习过程的必要环节。另外,教学内容多与时间少的矛盾,要求教员每一课都要精练、精彩,而成功的一节课离不开鲜活事例烘托或准确数据的陪衬。只有平时多注意摘抄记录、收集整理,充分占有各种资料,关键时刻才能派上用场,发挥作用。收集资料手段方法多样化,不仅可以摘抄记录、剪裁粘贴,还可以复印、扫描、网络下载,只要平时多积累,用时才能信手拈来。

3.2多思多写练文采首先要勤于思考。如果教员自身对讲课题目缺乏深刻的认识和思考,讲课怎能讲到点子上,又怎能触及思想、引起共鸣、引发思考,收到良好效果?想讲好课,就要思考如何把教育的方式方法用活、把教育的具体内容讲活、把教育的动机和突破口选准、把学兵的主体意识激活。其次,要多动笔、练写功。这就要求教员多动笔写好教案、熟悉讲稿。写的过程也是活跃思想、理清思路的过程,常写常练必有收获。

3.3多试多讲练口才有人说,做教学工作很容易,时间长了,讲课、搞教育就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了。其实不然,讲课能力的强弱不完全取决于从事教学工作时间的长短,关键在于对讲课主题的把握、内容的理解、资料的占有和语言的驾驭程度。教员正式上讲台前都有试讲的过程,否则,嘴笨口拙,词不达意,怎能把道理讲深讲透,怎能使教育入耳入心入脑?总之,作为教员,要“潜心学习练坐功,驾驭文字练写功,勤于实践练口功”,努力在占有知识方面成为杂家,在实施教育方面成为行家,在转换思想方面成为专家。

教学中,注意每一个细节,踏踏实实地实施教学,把小事做细、做实,才能真正提高驾驭教学的能力,提高教学效果,完成教学任务。

低年级科学课堂的教学策略研究篇四

摘要: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广泛阅读兴趣的重要阶段,尤其是小学低年级的阅读教学更应该以读为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足以说明多读书的好处,但是一味地强调多读,不教给学生读书方法,不注意读书的多样化的形式,不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是不行的,为了保证低年级学生的阅读质量,提高低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我认为在阅读教学中应当做到以下几点:一、读说结合,有声的组合。二、在读中结合思维训练。三、在读中进行表演。四、读写结合。

关键词:阅读兴趣读写结合读说结合思维训练

阅读是搜索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它可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何提高低年级学生阅读的兴趣,使学生尽快进入阅读的角色中,掌握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的质量,是教育改革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在教学的实践中,我认为在阅读教学中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一、读说结合,有声的组合

“读”是对信息的输入,而“说”应该是对信息的`输出了,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是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把读与说结合起来,并加强训练,才能不断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说的态度和语言习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重视学生读与说的有机结合。低年级的课文大都配有形象、生动、活泼的插图,并且大部分插图就包含有声情并茂的故事情节。在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先看图,说说图上画的什么,然后图文对照读课文。

二、在读中结合思维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读书不思考有如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注意把读书与思考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如在教学《雪孩子》一课时,我就采用了以读代讲,以读促思,在读书中感悟的方式。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想想雪孩子是怎样慢慢变成白云的?然后让学生自由讨论过程。在讨论过程中教师适时解释课文中难以理解的词语。然后让学生自由发言,阐明雪孩子融化的过程。这样在读中进行思维训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学生的认识只有经历了模糊到清晰的过程,他的认识水平才会发生质的变化,科学的世界观才会逐渐形成。

三、在读中进行表演

情境教学对儿童来说是最受欢迎的表现形式,特别是低年级的课文,大多是声情并茂,富有童趣的故事,最适合用表演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表演化难为易,使其重点突出,突破难点。例如在教《要下雨了》一课时,先图文对照仔细读课文,读后自己找合作伙伴自编自演,并准备各种头饰道具,让他们把书本中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表演得淋漓尽致,活灵活现,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还受到了一定的教育,懂得了一些自然现象。

四、读写结合

俗话说:读是为了说,说是为了写,读写本身是分不开的,写离不开读,读为写打基础,尽管低年级也要培养学生读写结合的能力,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重点让学生借助读学会写,生动形象的一句话,或几句话,为中高年级的写作打基础,可见在读书中写是多么的重要。如在教《夏夜多美》这课时,我先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感受到夏夜美丽的景色。如果现在让你来写一段夏天的景色,你是怎样来写呢?这样就唤起了学生的内心要求去表现美的欲望,学生写得虽称不上好词佳句,但长期坚持就会越来越好,也会把课文中描绘生动形象的句子,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并加以运用,这样就提高了孩子们的写作能力。

总之,在低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只要把听、说、读、写、思、画等有机结合,互相渗透,就会相得益彰。这样提高低年级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修养就不会是件难事。当然,阅读教学中的结合点不仅仅就这“四个”方面,还有很多。只要我们老师有心,有意,就会发现更多的方法。

低年级科学课堂的教学策略研究篇五

关于隐性课程的研究,在西方已有近四十年的时间,而隐性课程在中国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并日益引起我国教育学者的兴趣。总结关于隐性课程的研究发现,对于其概念的研究已较详实。如:(1)实践―结果说认为:“潜在课程是指那些在课程指导和学校政策中并不明确的学校教育实践和结果。”(2)知识观念说认为:“潜在课程是指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社会和文化体系)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或态度。”(3)校园文化说认为:“隐性课程通过整个学校的环境,气氛和风气施加给学生的影响,起到教育的作用。”[1]但是具体到某一学科中的隐性课程研究则相对较少,这一领域也会越来越受到教育学家的重视,使学科隐性课程不断得到充实。

我国新世纪《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不仅把“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同时也提出“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是科学精神的重要内容,是科学课程目标的重要方面,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应该贯穿在科学教育的全过程”的重要目标[2]。《科学》课程的实施只有短短的几年时间,对科学教师也是一大挑战,这也要求教师在《科学》课程的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学科知识和能力的习得,而且要求科学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科学态度及情感价值观的培养难以通过直接的书本知识达成,大多数体现在科学教师的教语教态、课堂布置、学生的相互学习之中。探讨科学课程中的隐性课程,有助于科学教师优化教学方式,更好地达成《标准》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目标。

二、《科学》课堂中隐性课程教学策略简析

在《科学》课堂中,良好的教室环境布置、共同学习科学的氛围、科学教师积极的引导都能促进班里的学生积极参与到科学课程学习中,从而通过科学探究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和科学认识。笔者通过走访认识到隐性课程主要是通过感染、潜移默化、暗示、认同、模仿等方式发挥教育作用。在科学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科学教学中对隐性课程的开发和利用有多种策略,如创设《科学》课堂真实教学情景策略、培养学生形成现代科学理念策略、营造学生自主式科学探究氛围策略等。而营造学生自主式科学探究氛围策略则又显得尤为重要。

《科学》课堂中的隐性课程是以潜移默化、非显现的方式熏陶和感染学生,让学生在潜意识中形成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因此也把《科学》课堂中的隐性课程称为“无声之教”。教师应营造这样一种环境:教师和学生一起以科学探究的精神,积极主动地探索、认识自然界[3]。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更应注重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索自然的活动中。《科学》课程的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使学生主动积极探索解决自身感到困惑的问题。通过自主探究在《科学》课堂内外所习得的科学知识、科学技能及科学过程与方法,能让学生初步理解科学本质,形成科学态度、情感、价值观。而这一科学态度、情感、价值观便会成为未来学生终生受用的技能,指导学生进行更多的科学实践活动,进行科学创新。

从笔者对某中学科学课堂的.实际调查中,可以发现营造自主探究式氛围策略是如何进行隐性课程教授的:

教师在复习制乙烯的实验时问:“碎瓷片的作用是什么?”

很多学生脱口而出:“防止暴沸。”

一个学生忽然大声问道:“为什么加碎瓷片就可以防止暴沸呢,加其它物质可不可以呢?”

教师惊讶,反问学生:“有没有同学能够回答这个问题?”

这时另一位学生讲了中央电视台节目曾经做过这么一个实验:“买一瓶纯净水放到冰箱的冷冻室(-18℃左右)中,2小时之后把它拿出来,你会发现水的温度已经低于零度,但是水并没有结冰!为什么?是不是冻的时间不够长?把它小心地放回冷冻室,轻轻地关上冰箱的门,再冷冻1个小时,然后取出来。你会发现水的温度已经远远低于0℃,但仍然没有结冰!这时拿起瓶子用力摇晃或在桌子上用力磕一下,你会观察到水迅速结冰,在数秒内,整瓶的水都结冰了!实在是太神了!是不是真的,老师?”

从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中,该教师发现实验中一个小小的举动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于是将这一疑问的解决分配给学生,让学生通过查资料、讨论等方式自主探索问题的答案。

一个星期以后,笔者再一次进入他们的课堂,记录他们的探究结果。

第一组的学生探究发现:水在冷冻过程中没有外界的扰动,那么每个水分子周围的情况相同,在0℃时没有哪些分子会率先结冰;又因为冰箱冷冻室的温度很低,于是水的温度继续降低,成为过冷的水。在用力摇晃或磕瓶子的过程中,水分子受强烈震动或外部挤压,有些率先结冰,由于水的温度已经远低于0℃,所以瓶中的水分子会以它们为中心迅速结冰。

第二组学生发现:液体中的气泡在沸腾过程中起着汽化核的作用,如果液体中缺少了气泡,就发生了温度达到并超过了沸点,也不会沸腾,形成了过热液体。过热液体是不稳定的,如果过热液体的外部环境温度突然急剧下降或侵入气泡,则会形成剧烈的沸腾,并伴有爆裂声,就会暴沸。暴沸的结果是使液体的温度回到沸点,暴沸有时是危险的,应当增加液体中的气泡。

这时教师补充道:“在液体中加入碎瓷片的原理与加入杂质相同,主要是通过孔隙凝聚水蒸汽,使成为气泡浮出,防止爆沸。”

为了让学生增加生活中的常识,教师提醒学生们水绝对不能在微波炉中单独加热,如果要用这种方法加热水,杯子里应该放些东西,例如:木制的搅伴棒或茶包等东西,来帮助扩散能量,无论如何,将水放在茶壶内烹煮是较安全的加热方式。

这两堂课的内容不仅让学生学习到与暴沸的相关知识,更让学生学会了如何自主进行探索学习,在课堂中形成了自主学习氛围。此种氛围有利于创设隐性课程的学习,在学生的后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隐性课程是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有机结合。如果缺乏有意识的个体,面对有利于素质提高的环境与氛围就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所以,教师应在日常的教学中,积极构建学生自主学习氛围,构建科学环境网络,以促使学生有意识地内化环境中的教育因素,提高自身的素质。

参考文献:

[1]邓道宣,罗明礼.国内外隐性课程研究述论[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12).

[2][3]国家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