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除法的认识教学反思与评价(通用7篇)

时间:2023-09-23 08:48:31 作者:FS文字使者 讲话稿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二年级除法的认识教学反思与评价篇一

除法是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因此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1教学新课:通过实物演示,使学生知道“平均分”的含义.

把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为此安排了几个层次教学:

(1)由同样多引出平均分。这一层次安排两次实践操作,一是把6枝铅笔分成3份,每份要同样多,通过第一次动手操作由学生的汇报引出“同样多”,通过第二次动手操作和教师的提问引出“平均分”。

(2)用“平均分”指导操作,让学生把12个小正方体平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几个。

(3)把“平均分”这一生活常识抽象成除法算式。解决了“平均分”之后,教师指出把6个桃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可以用除法来表示,于是抽象出除法算式。

(4)结合除法算式教学除法算式的读法和意义。

整堂课完成得很顺利,学生都对实践操作很感兴趣,通过实践加深了对“平均分”的理解,也对今后的除法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年级除法的认识教学反思与评价篇二

本节课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认识除法。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生通过平均分的活动积累了一定的感性经验后,再从平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除法算式,并让学生经历这一抽象过程,从中体会并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它既是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也是以后解决除法实际问题的主要基础,因此我在讲授时注意以下几点:

1、让学生经历“实际问题——平均分的活动(实物操作或表象操作)——除法算式”这一抽象过程,建立数学模型,从而体会除法的实际含义,初步理解把一些物体“每几个一份地分”或“平均分成几份”,都可以用除法计算,再介绍除号、除法算式的写法、读法以及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在这过程中,认识除法的意义,对低年级学生来讲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当学生列出除法算式后,我还要求学生能根据题意反复说说所列出的除法算式的意思,即除法算式中每个数所表示的意思,这样来帮助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整堂课下来,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不仅能正确地列出除法算式,还能理解其含义。

2、在练习的`过程中,先让学生观察情境图,收集题目中告诉我们的信息和找出要我们解决的问题,接着,充分利用学生已学的知识和本领,放手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加深理解和巩固除法知识,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和兴趣。

3、要充分了解和照顾学习有困难的同学,有针对性地强化练习。比如,除法算式的读,看似很简单,但对一部分学习困难生来说肯定会出现问题,因此,在教学时,我非常注意这一细小的环节,除了齐读,还指名让学生读一读,这样,有利于加深大家的印象,使学生学得更扎实到位。

二年级除法的认识教学反思与评价篇三

本课教学采用情境串教学,使学生始终能够富有兴趣地参与教学活动,特别是调动了学生乐于助人的积极性后,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首先,“生活中的数学”能让学生充分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和价值。本节课,在教学设计时遵循了这一理念,将教学活动置于一个情境中。通过回忆野营的情景、帮助野营的同学解决问题等这些来源于学生生活的经验,使学生感到亲切,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愿望。

其次,《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本节课较好地落实了这一理念。

教学时,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与生活紧密联系,创设充满童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在信息窗中发现信息,提出问题。通过复习平均分导入新课,利用“分面包”的问题情景,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借助学具分组探索、交流、发现平均分后剩余现象,再通过独立操作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根据分的结果写出除法算式,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加以巩固。使学生体会解决什么样的问题用什么样的方法,学会自己思考问题,提高学生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知识学习的必要性和科学性。

第三,数学来源于生活,最终也要用于生活。本节课在作业设计上注意了这个问题。

二年级除法的认识教学反思与评价篇四

今天运用视频会议的方式进行了《认识有余数的除法》线上教学,一句话总结:理想有多美丽,现实就有多残酷。本来信心满满的一节课,到最后面对学生就崩溃了。

整个课堂活动,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动手摆,并且在分东西的活动中,形成对余数的认知,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余数、有余数除法的概念。

在摆一摆的活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很多把一些物品平均分后还有剩余的情况,使学生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进一步理解分剩下的就是余数。

情境导入:以摆小棒的活动让学生体验有剩余,进而以如何列除法算式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对新课的学习;(学生很配合能够积极地摆图形,当展示结果的时候有同学说错,11根小棒摆了4个三角形,他最后一个三角形没有底边,我没有看到,直接略过了。这一点我没有预设到,也没有及时灵活应对。)

探索新知:让学生观察例1的两幅图,进行摆一摆,列算式,再比较两次分草莓的过程和结果。从而引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并会读算式;(第一次分草莓,摆一摆,很多学生不会说6÷2=3的意义,第二次分草莓,学生不会读算式“余1”总是读“剩余1”,也不会说意义,找了三个学生说,我提示着说,总结着说,学生还是说不顺畅,看回放才发现,我没有在开始的时候说明算式的意义,学生在分的过程中不会总结,只侧重对余数的认识,所以不是学生不会说,而是我没有强调。)

巩固练习:综合课本习题以及课外练习的训练加深对有余数的除法的认识,紧接着回归课程开始时的活动,利用今天学习的有余数的除法算式表示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点名让学生回答问题,很多学生不开摄像头,知识装作在看,实际上没有回复,不在线,纪律问题很严重。)。

课堂总结:学生说的五花八门,还是自己进行了总结。

本来预设不到40分钟的课堂,让我上了50多分钟。更失败了。总之一节课下来,让我伤春悲秋。果然教学还是不能太自我,没有以学生为中心的授课模式就是失败的。没有学生意识的课堂就是一个桃花源,太梦幻。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才能让我们回归现实。

二年级除法的认识教学反思与评价篇五

这节课《认识有余数的除法》在学习除法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先动手摆,让学生在分东西的活动中知道,有时恰好分完,有时还有剩余不够再分一份,先形成有“剩余”的表象,在此基础上建立余数、有余数的除法的概念。

在摆的过程中,通过图片展示、连麦互动,学生的互动交流,使学生感受到摆、说的过程与算式表示的意思相同,认识当有剩余的时候,可以用一种新的算式来解决,就是有余数的除法来表示,而剩余不够再分一份的数叫做余数,为抽象的算式建立表象支撑,加深对有余数除法含义的理解。

数学的学习应具有“趣味性”,在这里我组织学生进行摆小棒拼图的游戏,还有侦探柯南推理的学习活动,以侦探柯南观察发现,思考推理,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及概括的能力。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观察发现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得出余数比除数小的结论。在得到结论后,我还给学生随意出题,验证结论是否总是成立,深化学生的认识,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精神。

我欣喜的看到,整节课孩子们自始至终都处于思维活跃的状态,他们被数学问题所吸引,他们为数学问题而思考,摆一摆、说一说、做一做等让学生自主探究,时而安静思考,时而踊跃发言,整节课学生动手、动脑、动嘴,真正的参与活动的全过程。课堂动静交替,学习效果显著。

这节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由于是线上网络授课,受到网络不稳定的原因,在连麦互动中,出现有回音、不清晰的现象。另外,在用不同数量的小棒摆正方形展示环节,如果能够分批按数字上传呈现的话,效果会更好,方便孩子们观察比较。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在把控好整个教学大环节的基础上,还要关注一些小细节,这样会更完美,效果也会更好。我会不断学习,继续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使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更进一步。

二年级除法的认识教学反思与评价篇六

“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小学数学教材第四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本节课是除法概念的第一课时,学生在原有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因此,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平均分的过程中清楚、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初步的语言表达能力。

我在设计教案时,把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

(1)由同样多引出平均分。这一层次安排两次实践操作,一是把8张数字卡片分成2份,每份要同样多,通过第一次动手操作由学生的汇报引出“同样多”,通过第二次动手操作和教师的提问引出“平均分”。

(2)用“平均分”指导操作,让学生把6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几个。

(3)把“平均分”这一生活常识抽象成除法算式。解决了“平均分”之后,教师指出把6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可以用除法来表示,于是抽象出除法算式。

学生都对实践操作很感兴趣,通过实践加深了对“平均分”的理解,也对今后的除法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年级除法的认识教学反思与评价篇七

数学课堂中,我们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学习评价时,结果固然很重要,但学生的思维过程也非常重要。在教给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还应该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鼓励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让学生说出每道除法算式的实际含义,对学生理解不正确的或不完整的地方,我是根据学生错误所在,通过设问,点拨学生引发讨论,引起学生深入的思考,让学生在不断的争辩中认识除法,学生表达不完整时,我应用反问,使学生对自己的认识产生疑问,引起学生思考,进行比较,从而获得真知即用除法算式可以表示把一些物体按每几个一份进行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也可以表示按指定分成若干份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又培养了学生各种能力,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才能得到有效发展,互动课堂学程导航理念才能得到发展。

从操作中解决实际问题。今天的教学内容是《认识除法》,是在学生对是在学生对是在学生对平均分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从平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除法运算,从中体会并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它既是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也是以后解决出发实际问题的基础。让学生了解把一些物体“每几个一份地分”和“平均分成几份”都可以用除法计算。

教学时让学生经历“实际问题——平均分的活动(用圆片分一分)——除法算式”这一抽象过程,让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和等分的活动,建立平均分与除法之间的联系,明确除法就是平均分活动的数学概括,体会到什么情况下用除法计算,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并让学生认识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伊始,通过创设生活中坐缆车的情境,以自主学习菜单来引导学生从情境中提出问题,并及时引导学生注意教材中提出的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解决问题的需要引出平均分的活动,再把平均分的活动抽象为除法,建立数学模型,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小组合作学习与学生的独立思考相结合,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策略解决问题。教师只是发挥了引导者的作用,帮助学生认识除法的意义。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明白:共有的份数——总数,每份的个数——每份数,平均分成的份数——份数;以及总数、份数、每份数三者之间的关系,如:求总数——乘法(几个几相加),求份数、每份数——除法(平均分的两种分法)。

总之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用学具分一分或者画一画,理解除法的意义。同时学生能根据实际问题知道题中的数量关系,从而明确该用什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