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无偿读后感 无缘社会读后感(模板5篇)

时间:2023-10-07 03:04:32 作者:念青松 评语寄语

“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读后感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的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无偿读后感篇一

读完了。挺丧的一本书。

一开始读的时候我并没有觉得是件多大的事儿。不过就是老生常谈的`那些关于孤独的事。而且就我个人而言,比起无意义的社交不如一个人做自己喜欢的事。

在读的时候,慢慢就发现我所处的情境和这些真正与社会彻底断绝的人来说是有显著差别的。我虽自我排斥但只要我有意愿随时都可以回到其中。而这些“无缘”的人却是与社会彻底切断了联系。无人问津。

无缘社会的人大多指退休后的老年人。子女成家立业之后,各自有家庭。逢年过节见上一面,来往自然不比从前。而退休后,和单位上的人接触次数以加速度递减。倘若身在外地,早年的亲戚朋友更是长久的断联。街坊四邻就更不用说了。人与人之间仿佛有着与生俱来的戒备心,远亲不如近邻这句话早就不合时宜了。还有一些老人此生并未结婚,或并无子女。想想每天醒来都还是那个自己,也只有自己。也真的挺可怕的。

想起无论如何不便都要回到子女家住的爷爷奶奶。想起电影《寻梦环游记》里如果被自己后代忘记,这些过世的先辈们在阴间都会魂飞魄散。想起我曾经梦到有天婆婆过世,我竟怎么也想不起她的模样的绝望悲凉。人啊终究需要某些关联。

孤独真是无所不在无坚不摧。虽然我仍处在社会的大潮中,并没有被抛弃,并没有被他人遗忘,但我仍然无时无刻每时每刻感到孤独。

无偿读后感篇二

这一天和往常一样,女孩在房间玩耍,爸爸和哥哥都已经在沙发上“睡着”,炭烧炉边的妈妈一直在给火炉加碳,妈妈来到房间把女孩拉出去,面无表情的给了她一把白色药丸,妈妈对女孩说:“吃下去吧,吃下去好好睡一觉。”说完妈妈就吞下了自己手中的那把白色药丸,然后躺在沙发上闭上眼睛准备“睡觉”。小女孩不知道口中的这一把药丸是什么,只知道放在嘴里不像平日吃的糖果那么香甜可口,吐出药丸后她回到自己的房间睡觉,睡前她将房间门虚掩......警察发现她的时候,她即将被炭火产生的有毒气体损伤到大脑,及时送往医院抢救后才保住性命,然而家里其他人全部已经死去。这是女孩的母亲策划的集体炭烧自杀事件,最后只留下了女孩一个人在世上,这一年女孩七岁。

随着不婚者、离婚者的增多,“无缘人”不仅在日本逐渐上升,在任何一个国家都会开始逐渐出现。这是一个任何人不与别人交往也可以轻易地独自生活下去的时代,独自生活即使包含着“无缘死”的危险性,但这种生活方式让人感到心情舒畅,也是不争的事实。

大多数人一开始都是害怕孤独的生物,为了和这个社会保持联系,费尽心思、小心翼翼的去和周围的环境打成一片,默默遵循着自己哪怕不喜欢的原则,默默忍受着哪怕自己讨厌的.生活方式,最后忍受不了开始抛却一切。多少人开始追求着独自一人生活的快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很多人来说,婚姻和家庭只是经济负担的加重、只是生活质量的下降,一个人可以做任何事情,为什么要去选择婚姻和家庭呢?这是大多数不婚一族的想法。对于已婚者不要孩子的一族来说,两个人在一起是最美好的,养一个孩子实在是不容易的,不仅需要投入大量的财力,还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如果可以选择,为什么不选择两个人简单的生活就好呢?这是大多数已婚者不要孩子一族的想法。

然而等到了老年,父母相继去世,兄弟姐妹相继成家,而自己要么是一个人,要么是失去了老伴,逐渐就会沦落为“无缘人”,最终也会走到无人送终的生命终点。

在日本,每年有多达32000人“无缘死”,绝不是仅有某种特定群体的人才会孤独老死,他们也曾有过像样的一生,或许也曾有过孩子,或许也曾把孩子培养成人,或许自己也是在父母的期盼中来到这个世界上,他们都有各自走过的人生,而他们最终走向了一个人的孤独星球。在中国,随着城市化快速扩张,楼层便捷性的建设,便于独立生活的城市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到了某个年龄必须结婚的社会规范开始弱化,收入不稳定的非正规雇佣更为广泛.....这些都将预示着独自生活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也许在一栋电梯房里居住了十年,你却还不认识隔壁的邻居;家人朋友聚会时你看手机的时间远远多于跟他们交流的时间;一个人生活的便利让你不再尝试去找另一个人一起生活.....也许下一个成为“无缘人”的就是你自己。

这是一个个性化的时代,人人标签自我个性,人人追求自我,人人无畏自我决定,但是当我们走到人生终点那一刻,真的能承受得起孤身一人吗?如今,“无缘社会”加速扩展,因失去关联而孤立的人正在不断增多。但是,变得孤独并不可怕,我们希望孤立的人展望一下周围,在你的周围肯定有只需伸伸手就可重新建立起人际纽带的容身之处。其实,独自生活既不可怕,也不可恶,因为现在已经到了独自生活理所当然的时代。一个人一个人的“个”=“孤”。所以虽然人们逐渐不再以曾经的那种强劲纽带结合在一起,但我们可以代之以宽松的新型“关联”来维系彼此。或许这样的时代已经到来了吧。在我们的社会渐渐变成“对别人不感兴趣的社会”的今天,尽管回归以往是不可能的,但我仍衷心祈愿我们是一个“能够同情别人、同情生命的社会”。

不要觉得“无缘”与自己无关,在这个时代在这个社会,每个人都可能会变成孤独星球。“确认与别人有没有关联,就是在确认自己是否存在。”说到底,人虽然只是社会中的小小一粒,却终究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

无偿读后感篇三

这本书看得我触目惊心,深深地感觉到日本的现在就是我们的将来。

这本书是日本的一个节目组试图探索那些无主尸首的人生,探索他们的人生轨迹,希望知道他们走过了怎样的人生道路。也试图探索为什么日本“无缘死”的人数不断增多。独居起因中,最多的是配偶死亡,这些老人们不想给任何人添麻烦,他们忍受着孤寂,独自生活着。而对于那些终身未婚的人,工作就是他们与这个社会唯一的联系,而一旦他们失业,就会变成无缘人,“与别人失去联系,就像是一种活着的孤独死”。他们没有深交的朋友,也没有密切联系的亲属,活着的时候从社会的人际关系中被切割出来,死后也因为无人认领尸体而无处可去,这种断了人际关系而孑然独处的人,活着的时候很孤独,死去的时候也很孤独,连丧礼也无人操办。

无人认领的孤独终老即为“无缘死”,这些人原本过着极为寻常的生活,却一点点地与社会失去关联,开始独自生活,最后孤独地逝去。那些尸体有的被埋到无名氏公墓,有的因为无地可埋就变成无名氏骨灰,或送到医学院变成无名氏大体老师。大多数的捐献遗体是死者出于希望对医学进步有所贡献的理由在生前就进行了登记,希望自己死后将遗体捐献出来,但是光靠主动捐献的“志愿遗体”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就会接受路毙者或无亲属死者的遗体。

记得当时上解剖实习时老师也说过大体老师大多是流浪汉。他们也曾有过像样的一生,或许也曾有过孩子,或许自己出生时也曾让父母喜出望外,但仅仅因为在人生的最后阶段被孤立了,就让他们的下场如此不堪。到了人生的终点被作为捐献遗体编上号码,安放在没有任何人会来探望的地方。被切割地七零八落之后化作一抔无名氏骨灰。

看完他们的故事,我深切地体会到就算是我们,如果人生道路走错一步,生活中出了某种问题,说不定也会成为独居老人而悄然死去,绝不是仅有某个特定群体才会孤独老死,这些“无缘死”的人们有些在年轻时有很好的工作,也赚了很多钱,但是可能是由于把全部精力都用在了工作上,在中年时离婚以后,他们就失去了家庭,这导致他们的晚年会变得无比孤独而凄凉。

现在的我还没有走进婚姻,也还没有意识到家庭真正意味着什么,看了这本书,我想我最大的收获便是隐约触到了家庭的真正含义,也模模糊糊地意识到了老无所依这几个字所包含的巨大的悲凉。

最后贴一段在别处看到的话,“男人的幸福来自于控制自己的欲望,玩弄自己的家庭,在你顺利的时候也许还不是问题,但如果到了人生的低谷,失去家庭的你就真的一无所有了”。

无偿读后感篇四

《无缘社会》和《m型社会》这两本书是搭配着看的,而且看了好久,只是一直没有提笔写读后感。

今天,看到了新闻,安倍晋三内阁集体辞职,菅义伟内阁上任,趁机就写写《无缘社会》读后感,后续补《m型社会》读后感。无缘社会,这个词来自于日本,描述的主要是在经历了“失落二十年“后严重老龄化的日本社会部分现状。高中时代就一直在学老龄化社会这个概念,日本一直是典型代表。按照2019年的统计,日本老龄化比例约为27%,而且还在快速增长的过程中。

在这种社会状态下,到底会有多少怪现象,无缘社会描述的就是其中的一臾。按照书中的划分,无缘社会主要分成三种,无社缘,无血缘,无地缘。

1)无社缘

无社缘,主要是指一个人的社交关系。

试想,撇开工作,在这个城市里有多少可以交心的朋友,有多少能随时拉出来吃肉喝酒诉苦的朋友。如果没有,那离无社缘这一境界又近了一步。

再讨论工作中的社缘关系,随着年岁渐长,越来越多的同事交集也都只在有限的八小时内,上班sayhi,下班问句"走吗?”就是很多同事间的有限交集。

如果在三四线城市还好,人员流动有限;但在北上广深以及省会城市,则跳槽换工作司空见惯,相处几年的同事在离职后或许很少见面了。

如果有个爱好,定期参加什么活动,也是避免陷入无缘社会的一个好的方法。

2)无血缘

无血缘,主要值得是婚姻状况和亲情关系。

日本的不婚率一直很高,生育率徘徊在低位很久,结合90年代的经济失速下滑的情况,可预见的在未来几十年里日本的孤寡老人比例会越来越高。这种无血缘,孤身一人的情况会越来越多。

当还处在工作状态下,这种状况不是很突出。但当退休或无业流民时孤身一人就显得尤其失落,“无人问我粥可温”道出了其中心酸处。从前,婚姻是为了降低生活成本,两个人一起生活的成本小于两个人单独生活的成本和;而未来,更多的源于相知相守,相知方能相守,越相守则越相知。

3)无地缘

资源也越发朝着效率最高的方向去,城市成为了人口黑洞,把周边的乡县拉扯的四零八散。离开了家乡,离开了父母,城市里有的只是三五好友以及一份雇佣合同。在节奏快的城市里,朋友之间的相聚也无法那么频繁。

如果单身,那更多的生活状态就是独处。而在生病或失落的时候,就越显得落寞。

4)外延

幸运的是,不同于日本,身边目前还没看到有出现日本这种情况。归根到底,中国社会还是一个人情社会。七大姑八大姨的亲戚总有些来往的,哪怕你身在千里之外,微信的便捷也让人和人的联系变得更近。问你的收入,问你婚否,问你孩子哪里上学,总归会有些唠叨和嘀咕,甚至是嚼舌根,总归有人对你的一切都感兴趣。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是一件好事。但确实能觉得,现在的社会越来越钱味了,人情味比起以前,还是冷漠了不少的,特别是在快节奏的城市里。当一个人需要努力跑起来才能好好生活的时候,又有多少闲情逸致看看落日,喂喂路边的野猫。这时候,保持健康心态(当然,生活不如意十之八九,哪有无忧无虑生活),能够相知相守,则能让生活多些色彩。

只不过,如果再过个三十年,会不会出现目前日本的状况?或未可知,提前思考。

ps:底色悲凉的人,往往是乐观的;当对这些悲凉都熟视无睹时,才是真正的悲凉时刻,所以用悲凉看待未来,迎接阳光。

无偿读后感篇五

以前对于临终的理解,就是躺在医院的白床单上,身上插满了各种管子,直到心跳监护仪发出长长的一声“嘀——”,起伏的曲线终于摊平。

又或者是,在手术室里毫无知觉地躺着,白衣天使们看似手忙脚乱、实则有条不紊地抢救。其实似乎都是电视剧给我带来的误解。

在西化的这条路上,日本比我们要早很多年。可以说从“西化带来社会问题”这个方向上,日本是我们的前车之鉴,所谓的“无缘社会”,实际上也就是西化带来的一个副产物。书中提到的日本原有的三层“保护网”:家族血缘之间的牵绊,企业对于员工的责任,和社会保障保护网。前两种在西方来说似乎都是淡化的,主要发挥作用的是社会保障保护网,比东方社会要强很多。日本的前两种“保护网”都在逐渐失效。

中国现在阶段比日本更不如的是陷入中等发展陷阱。家族的羁绊已经像日本一样脆弱,甚至在生存的压力之下不堪一击,企业责任也比日本更早消失,而社会保障比日本还不如。在这种情况下步入日本的后尘,想想就令人觉得可怕。

作为普通的民众,日本有许多年纪很大的单身男性,尽管已经退休了,还在为了生计孜孜不倦地打工,祥林嫂般地提及泡沫经济之前的盛景和泡沫经济之后的惨状。他们似乎已经回避了泡沫经济这回事本质的原因,认命地只说悔不当初的回忆以及勉励自己继续努力。

东方人勤劳坚忍,不会过多地争取,凡事都从自己的身上找原因,不去怨天尤人。实际上泡沫经济难道不是美国对于即将追上来的日本进行的一次经济围剿吗?美国人引以为傲的americandream,难道不是赤裸裸地建立在东方人流血流汗又流泪的基础上?剥削的形式不再那么直接而已。

那么现在美国针对中国的种种做法,tpp、贸易战,又何尝不是日本当年泡沫时代的重现。如果中国未富先老,情况更比日本不堪。我那奉行独身主义的白富不美的闺密,很潇洒,很自由,三十左右的时候就年薪五十万了。在父母之一入院治疗的时候请假都要计算着请,压力山大地一把一把掉头发,什么都吃不下。

这一碗汤还要经历多少风雨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