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张爱玲小说心经解读 星云大师班诺心经心得体会(精选10篇)

时间:2023-09-24 20:42:46 作者:FS文字使者 心得体会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张爱玲小说心经解读篇一

作为一个佛学爱好者,我非常荣幸能够参加星云大师的班诺心经大师班。这次班诺心经的学习给我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体验,让我更加明白了自己的内心,也更加坚定了修行的决心。以下将从五个方面来分享我的心得和体会。

首先,星云大师以其深入浅出的教学方式让我对班诺心经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在星云大师的讲解下,我逐渐明白了班诺心经的核心内容以及其背后的佛法智慧。通过深入地学习和思考,我意识到班诺心经所传达的不仅是世俗生活的智慧,更是修行的指南。星云大师通过解读经文,注重实践和应用,使我们在学习班诺心经的同时能够将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真正实现修行与人生的整合。

其次,班诺心经的学习让我深入体会到了经文的力量和智慧。班诺心经所表达的思想和哲理博大精深,通过参加星云大师的课程,我才发现班诺心经的内涵比我想象中的更为丰富。例如,星云大师将“观无相”与“不起法轮”联系起来,指出我们应该在观察自己和他人时,不要陷入执著的思维和纠纷中,要超越表象去发现事物的本真。另外,星云大师还讲解了如何正确理解“空”和“假”,通过对此的深入探讨,我对“空性”和“假像”有了更加准确和深刻的认识。

第三,班诺心经的学习对我个人修行产生了极大的启发和影响。星云大师在教学中强调了“善念,善行,善知识”的重要性,并传授了一些实用的修行方法。他教导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正念,学会观察和调整自己的心态。他还提醒我们要不断进行善行,积累善业,以此来帮助自己和他人,培养慈悲心和智慧。最重要的是,他告诉我们要多读佛经,多倾听开悟者的教导,这样才能不断丰富自己的智慧和修行经验。

第四,与其他佛学爱好者的交流也让我受益匪浅。在星云大师的班级中,我有幸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们一起探讨着班诺心经的奥秘,互相分享着修行的心得和体会。与他们的交流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也让我感受到了来自不同背景和文化的心灵共鸣。通过他们的经验分享,我汲取了宝贵的修行智慧,对于我的修行道路起到了重要的指引作用。

最后,参加星云大师的班诺心经大师班让我体验到了修行的喜悦和平静。星云大师教导我们要在修行中找到快乐,感受内心的平和和喜悦。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我逐渐明白了修行的意义和价值。修行不是追求来世的解脱,而是在当下的生活中培养内在的智慧和平静,让自己和他人都能够得到解脱和幸福。

总而言之,星云大师班诺心经的学习给了我很多深刻的体验和启发。通过学习班诺心经,我明白了修行的真正意义,并且在实践中体会到了佛法的智慧和力量。在这个过程中,我还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互相鼓励和启发。我希望能够将学到的班诺心经的智慧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实现修行与人生的完美结合。感谢星云大师的教导和指引,让我能够有机会接触这样精深的心经,对佛法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张爱玲小说心经解读篇二

近代中日的着者,有人根据‘大般若经学观品’中,世尊所说有与本经几乎全同的文句,就主张《心经》也是释迦牟尼佛说的,《心经》的首尾乃是后人所增添。

一、古译心经的开头和结尾:(黄念祖老居士开示)

在我国广泛流传家喻户晓的《心经》,是唐代大德玄奘法师的译本。它的格式不同于其它经典,它前面没有如是我闻这一段证信的序分,结尾也没有大家欢喜,信受奉行,作礼而去之类的流通分。秦代罗什大师所译也与此相同,但其它多种古译(到清季共有七种)以及在西藏的藏文心经,则仍和其它经典一样,包括了首尾这两部份,玄奘、罗什两大师译本的不同,乃由于他们的简化,心经正宗分(即常见的心经)只二百多字,首尾两部份所占的百分比数过大,为了重点突出,故删除未译。现在把玄奘大师没有译出的部份,简单介绍于下:

甲、序分(证明分)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梵在王舍城灵鹫山与大比丘众及大菩萨众俱,尔时婆伽梵入深明法门三昧,是时复有圣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观照般若波罗蜜多深妙之行,照见五蕴皆自性空,尔时寿命具足舍利子承佛威力自圣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言’。佛的聚会在王舍城灵鹫山,很多大比丘大菩萨都在左右,佛入了深明法门三昧。这时观自在菩萨也正在观照般若波罗蜜多甚深微妙之行,这时就照见色受想行识这五蕴皆是空幻。这时舍利子(即舍利弗)依仗佛的`加持,乘此威力敬问观自在菩萨说:善男子,若欲修般若波罗蜜多深妙行者作何修习?舍利弗代我们大众而问,所说非常切要。我们如果现在想修般若波罗蜜多深妙行的人应该怎样修习呢?圣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告寿命具足舍利子言(这里就肯定了,是观自在菩萨答复舍利子的话。近代中日的着者,有人根据‘大般若经学观品’中,世尊所说有与本经几乎全同的文句,就主张《心经》也是释迦牟尼佛说的,《心经》的首尾乃是后人所增添。此说不敢苟同,佛说与《心经》一致,正表佛佛道同,且古译中有首尾居绝对多数,西藏经本亦有首尾,焉可都看成妄作。且古德对经文极为尊重,妄以己意编造经文,实为戒律所不许也。且流通分中复有世尊赞叹印证观音所说之文、殊不应全看成是伪造。

乙、流通分(结尾)

观世音菩萨说咒之后对舍利子说:‘菩萨摩诃萨应如是修行深妙般若波罗蜜多。’于是‘婆伽梵’(就是世尊,就是佛)释迦牟尼佛从三昧起,出定后就告圣观自在菩萨说:‘善哉!善哉!’两个善重覆说,表明世尊非常赞叹。佛又说:‘善男子如是如是。’(善男子就是这样,就是这样。)来证明观世音菩萨所说的话,就是这样,就是这样。这是世尊由衷的无以复加的证明与赞叹。我国唐代禅宗祖师证明人的开悟时说,‘如是,如是,汝如是,余亦如是。’这就是以心印心。‘如汝所说(就像你所说的),深妙般若波罗蜜多应如是行,一切如来亦皆随喜。’佛证明了,深妙般若波罗蜜就应该这样做。一切如来都欢喜赞欢,都跟你一样做。释迦牟尼佛说话后,‘寿命具足舍利子圣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及诸眷属、天人、阿修罗,乾闼婆等一切世间皆大欢喜、宣赞佛旨。’最后舍利子,观世音菩萨和他们的眷属(道友弟子)、天、人和会中的天龙八部,阿修罗等,和一切世间的修学道众,都产生了前所未有且无法形容的安乐和欢喜,此等安乐和欢喜,超越一切世间所有的安乐和欢喜,所以叫作大欢喜。向佛礼拜辞去,大众感受佛恩,感恩便要报恩;于是便宣扬赞叹本人所亲闻的般若妙法。把从佛所听到的向具有根器的人传播,这才是真的恭敬。

整理者总结的重点:

1、古译的众多版本的心经有开头和结尾。

2、心经为观世音菩萨开示。

3、舍利子即舍利弗尊者。

二、玄奘大师承受心经的因缘(黄念祖老居士开示)

我们念诵这部经,是玄奘大师蒙一位神僧亲授的本子。经过是这样的:他和唐太宗李世民很相知,李世民很敬重他,他感到有些经典翻译不够好,他想再去印度找原本对证一下,但是李世民觉得大师是国宝,不愿他冒这么大的风险,所以不肯放他出国。用现在的话,他就偷越国境,私自出国的。出发时约有三百多人随从,但因他又没有得到国家的批准,所以困难重重,回国时跟着的人几乎死光了。可见是十分困难的。途中走到一个地方,他正赶路,突然听到有人呼叫的声音,他找到一个庙,看到一个人生病了,长了一身癞,正在呻吟,他就给他医治。本来他要赶路去取经,但有人要死,不救不符合本心,就把自己取经的事暂时搁下,照顾这病人。这个病是传染的,他也不管,一直照顾他,他把这个病人照顾好了,病人感谢他,就送他一本梵文的《心经》。玄奘大师就一路念这个经。念经免难有很具体的实况。一次走到一个河边上看到很热闹,正是外道婆罗门举行祭祀的时候。婆罗门有九十五种外道,有很高的,也有很低的,有很原始的,甚至是很野蛮的。这种外道就是野蛮的,他们相信河神,并且每年拿一个活人扔到河里,就象中国的河伯娶妇一样,都是极端迷信。这时玄奘大师碰到他们,正是他们举行祭祀,而且已经指定了一个人,要把这个人扔到河里去。这个人有家眷,他要与家里人死别,自己也哭,家里人也哭。正在这极度悲伤的时候,突然看见一个外国人(玄奘大师)来了,就决定把这个外国人送到河里祭祀。家属都很高兴,把玄奘大师用绳子捆起来,要把他往河里丢。他这个时候看到大众无理可喻,也就无话可说了。只是有个要求说:‘我们出家人都要修行,要念经的,你们送我祭神,我也没有办法,你们让我念念经好不好?我死之前想念念经。’大众说:‘好吧!你念吧!’他拿起《心经》就念。念到第三遍时,天地变色,飞沙走石,这些人害怕了,忙说,这样的人我们不能得罪,赶快把他放了,并且给他磕头。于是玄奘大师非常感谢给经的和尚,等他取经回来,循原路去找;不但这个和尚没有了,就是当初那个庙也找不到了。于是就感觉当初所遇不是世间的凡人,这是《心经》到玄奘大师手里的经过。玄奘大师翻的是这部经,我们念的也就是这部经。玄奘大师得到神僧传授本经,一路消灾免难,证明《心经》威力无穷。般若妙力不可思议,更重要的是显示了经中般若妙义无上尊贵不可思议。以下为藏传《心经》经过汉译后的版本:

《薄伽梵母智慧到彼岸心经》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王舍城灵鹫山,与大比丘众及大菩萨众俱。尔时,薄伽梵入深明法门三昧,是时,复有圣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观照般若波罗蜜多深妙之行。见五蕴皆自性空。于是寿命具足舍利子承佛威力,白圣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子,若有欲修般若波罗蜜多深妙行者,作何修习?”

圣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告寿命具足舍利子言:“舍利子,若善男子善女人乐修般若波罗蜜多深妙行者,应作是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亦不异色,受想行识,亦知是空。舍利子!以是诸法性空无相,不生不灭,无垢亦无离垢,无减无增。舍利子!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无想、无行、无识;无眼、无耳、无鼻、无舌、无身、无意;无色、无声、无香、无味、无触、无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是以无苦集灭道,无智无得,亦无不得。舍利子!是故菩提萨埵以无所得故,依止般若波罗蜜多,心无罣碍故,无恐怖,远离颠倒,究竟涅盘,三世安住,诸佛亦依般若波罗蜜多,得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圆成佛道。故应谛知般若波罗蜜多咒,是大明咒,无上咒、无等等咒,除一苦咒,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爹雅他:嗡!噶德、噶德、巴喇噶德、巴喇桑噶德、菩提娑哈。舍利子!菩萨摩诃萨应如是修习深妙般若波罗蜜多。”于是薄伽梵从三昧起,告圣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言:“善哉!”复云:“善哉,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说,深妙般若波罗蜜多应如是行,一切如来亦皆随喜。”薄伽梵作是语已,寿命具足舍利子,圣观自在菩萨摩诃萨,暨诸眷属,天人阿修罗,干达婆等,一切世间,皆大欢喜,宣赞佛旨。

张爱玲小说心经解读篇三

最近,我参加了一场由一位禅宗大师举办的心经全文讲座,对于这次经历,我深感受益匪浅。心经作为佛教教义中最重要的经典之一,以其简洁而深意的内容吸引了众多信徒的关注。在这次讲座中,大师亲自阐释了心经的内涵和修行方法,使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这一经文的深邃之处。接下来,我将从五个方面来谈谈我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感悟心经的智慧

心经以“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而起,表达了觉悟的境界。在讲座中,大师向我们传达了一个重要的信息——觉悟并非理性的思考,而是超越思维的智慧。经文中的“五蕴皆空”告诉我们,世间万物皆为相对存在,没有永恒的实体。人们常常固执地认为自己拥有的,其实都是假象,只有当我们达到般若的境界,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才能进入真正的觉悟之门。这种智慧的感悟让我产生了深深的思考,在生活中要学会超越表象,看穿现象背后的真实。

第二段,领悟心经的内在和谐

心经强调的是“无”与“有”的解脱,即不执着于一切事物的存在与否。大师在讲座中详细解释了这一点。经文中提到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意味着物质世界与空性本质并不存在差异。我们经常认为有为有非,有形有色,却忽视了一切现象背后的本质,即空性。当我们能够看到一切现象背后的空性,并非增加了一种消极的负面情绪,相反,它能使我们感受到内在的和谐与宁静。当我们不再被外界因果牵绊,而成为自由的存在时,我们将能够以更加宽广的心态面对世界的万端巨细。

第三段,秉持心经的无我境界

“无我”是心经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告诉我们个体的存在只是一种相对的存在,并非永恒不变。每个人都有自我意识,往往陷于自我中心的思考,产生种种固执和纠结。然而,反观自己,深入探索内心,我们会发现自我并无固定不变之处,只有无我,才能体验到无限宽广的境界。大师在讲座中说,“当我们不再陷于自身的经历和心理活动中,而能真正认知到自己是整个宇宙的一部分,我们就能够以更加平等和慈悲的态度看待世间万物。”这个道理使我深深地震撼,因为它能让我从狭隘的视角中解放出来,放下个人的得失,以全体众生为一体。

第四段,修行心经的方法

在讲座中,大师向我们传授了修行心经的方法。他告诉我们,心经修行并不是一种简单的背诵,而是通过专注和冥想,深入体验心经所传达的智慧。他鼓励我们每天花一些时间,静坐冥想,专心领悟心经的内涵。冥想无关功利,只是为了回归内心,与自己建立更深的联系。令我受益匪浅的是大师分享的一个修行心经的方法——聆听自然的声音。大师说,在自然界的一切声音中,是非与非非并存,正是这种平等并容的状态,才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心经所传达的智慧。

结尾

通过这次心经全文讲座,我深刻感悟到心经所传递的智慧和精神内涵。它告诉我们应以无执着、无我、无限宽量的心态去面对世间的万象。通过修行心经,我们能够超越自身的狭隘视角,看到更加深远的境界。我相信,在今后的生活中,我将坚持修行心经的方法,不断提升自己的智慧和境界。

张爱玲小说心经解读篇四

其一,修行打坐之前,要把里里外外的一切事全部处理完,否则,正在打坐的时候,才想起电炉没有关、煤气没有关,然后马上从坐垫上站起来,惊慌失措地往外跑,这就很难专心致志地修法。以前噶当派的好多格西都有这样的教言:在坐禅的过程中,即使是父亲死了也不能出门。我们在修行时也应该这样想:坐禅的时候,不管发生任何事情,我都绝不分心!

其二,要定好修持的时间,即安排好每天用多少个小时进行修持,上午修几座,下午修几座。

我以前也讲过,如果没有任何窍诀,光是一早起来就一直什么都不想地坐着,想起一点鸡毛蒜皮的事情,便马上出定,这种方式并不叫坐禅。真正的坐禅一定要有观修,比如观释迦牟尼佛的身像,观修菩提心、出离心,或按照以前所得的一些空性或大圆满的修行方法,或依照上师如意宝或其他上师本来清净、任运自成的一些教言来修持。

在《七宝藏》和《上师心滴》中,无垢光尊者也曾有这样的教言:如果一直修一些无念、不作意的法,最高也就是转生到无色界。不管坐什么禅,首先应该有一个所缘境,比如,观修释迦牟尼佛,就应该把释迦牟尼佛像作为所缘境;如果修菩提心,就应该将菩提心的修法作为所缘境……坐禅的时候,还是应该按窍诀来修持。

其三,不管修什么法,自己的佛堂要收拾得整整齐齐,打扫得干干净净。

修《心经》时,供台上要陈设释迦牟尼佛的唐卡或是佛像,还要供奉《心经》、《金刚经》或其他的般若经函,然后摆放一些小佛塔,并在三宝所依前陈设供品,比如五供等等,如果五供不能全部具足,则可以随自己的经济能力点一些香,供一些清水,供品需要陈设得非常悦意、庄严(一般而言,不管陈设什么样的供品,之前都要把自己的手清洗干净)。

所有的准备完成之后,以毗卢七法坐式坐在一个比较舒适的坐垫上,然后开始正式修行:先念皈依偈皈依三宝;然后发菩提心:我今天依靠《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坐禅修空性,并不是为了自己获得阿罗汉果位、治病或获得什么名利等等,我修殊胜般若的目的,只是为了利益天下无边的一切众生。

发完菩提心之后,就与修其他法门一样,先吐三次垢气,观想无始以来以贪嗔痴为主的所有烦恼障碍全部从自己的鼻孔中排出,然后让心完全静下来,并开始想:我今天所修的法,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依靠这个法,我要获得成就。以前很多高僧大德的《心经》修法窍诀里面都是这样讲的,首先要有这样一种很强烈的作意:我要依靠《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成佛,我修持的唯一法门,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然后一直这样作意,之后又从头开始,大概观修一百次左右。如果感到身心疲倦,就可以回向以后出定休息,也可以转修其他的法。这样算是一座。

最开始的一、两天,不需要思维《心经》的意义,而要这样专门作意,藏传佛教前辈高僧大德的教言中都是这样讲的。如果每天上午坐五次,下午坐五次,每一座当中都这样作意一百次,则一天就能作意一千次。这样的结果,用世间的话来说,就是让自己的心和《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之间的感情变得很深,有一种特别相应的加持。

可能有的人心里会有疑惑:就这样反反复复地想,到底算不算是坐禅、算不算是修法啊?这是我们的分别念造成的疑惑。其实,不管以什么样的意乐对殊胜对境作观想,都有非常大的功德。也就是说,即便以无分别的念头对其作意,也有很多功德,甚至以嗔恨心想:唉呀!这个《心经》很讨厌,这个《心经》如何如何不好带等等,虽然暂时会有不好的报应,但以后这种嗔恨作意也会变成证悟空性的殊胜因缘,《如意宝藏论》与《入行论》中都有这样的教证。

这不像我们平时的胡思乱想,比如,今天我吃什么菜啊,买不到菜啊,今天天气很干,怎么不下雪啊等等的,没有任何价值的分别念,这些分别念不仅对今生没有用,对来世也没有用,但如果以《心经》作为对境来作意,就有相当大的功德。

第二步坐禅的方式,开始还是一样,先作意——我要依靠《心经》而成佛,我要修《心经》。之后,就思维从缘起直至最后的随喜赞叹之间的教义。

具体如何观修呢?比如观修十二处,就是用离一多因、金刚屑因等中观的观察法,对这个问题进行思维剖析,从而抉择出十二处不存在,然后安住于这种境界当中。部分智慧稍高一点的人,可以将《心经》的内容从头到尾观想一遍,如果自己的智力有限,就观想其中的'部分内容,比如五蕴或十八界等等,将这部分内容反复观想安住四十至五十次左右,将此作为一座的禅修内容。这一步是最关键、最重要的。

虽然我们平时也听闻、思维过《心经》,但听闻、思维所得的智慧与修持所得的智慧是完全不同的。我们现在的闻思任务比较紧,除了一些闭关的人以外,想专门实修恐怕也不大现实,但在闻思的同时,通过刚才的方法一步步去推理,最后就能在自己的相续中油然而生定解:以五蕴、十八界为主的所有轮涅器情万法名言中如梦如幻地显现,胜义中远离一切戏论。在这样的空性境界中,哪怕只有一刹那的安住,也具有无量的功德。以前的很多高僧大德都是这样修持的。

作为初学者,首先肯定需要以离一多因、金刚屑因、有无生因,或者其他的一些推理来进行观察,到了一定的时候,就在观察所得到的境界中安住。当然,对于从来没有和空性法门相应,也没有对空性进行过思维的人来说,刚开始时会有一定的困难。以上是《心经》的正行修法。

很多上师也讲:根据自己的情况来修是很重要的。比如,上午打坐两次,每座大概半个小时或一个小时。刚开始时时间不能太长,当自己真正能安住在这样的空性境界中以后,将时间稍微延长一点也可以。如果感觉有点不舒服,就不能再继续修下去,如果强迫自己修,就可能会出现精神错乱、厌倦修行,或一些其他的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思维《心经》的功德,释迦牟尼佛和观世音菩萨的功德,般若空性的功德等等。这样忆念一方面可以消除疲劳,另一方面,自己的空性见解也会有所增长。

修任何一个法,都要与自己的四大相应。在麦彭仁波切、华智仁波切等很多高僧大德的教言中也说,修法时适合自己的心意很重要。如果自己本来身体就不好,还要强迫自己:遇到这样的空性法门很难得,不管我的心脏如何,即便再痛,我也要使劲修。不但医生认为你的做法不对,而且很多上师也不赞同这种做法。

不管修什么法都不能强迫,强迫的效果不但不好,有时候还会起反作用,所以要张弛有度,一方面有一种精进力,另一方面也要适时地放松。如果觉得不适应,就不能再继续修下去,而应该适当地休息。

修持的时候,首先抉择一切万法为空性,然后在这样的空性光明境界中安住。上师如意宝在有些密法教言中讲,这样的安住可能也有两种:一种是真正的安住,就是不离空性境界的安住;还有一种安住,是接近于愚昧、昏迷状态的阿赖耶识,在这种状态中好像说是也不是,说不是也不是,只是一种迷迷糊糊的,什么分别念也没有的状态,这不是什么境界,而是修行过程中的一种歧途,不应该把它作为什么修行的境界来看待。

在修行中,自始至终都要对般若空性有很大的信心,这个很重要。有时候可能会有实在修不下去的意念,因为从无始以来,我们一直串习的都是什么都存在——“我”存在,“柱子”存在,“瓶子”也存在,包括形形色色、里里外外的所有法都存在,我们一直都是这样认为的。如果一下子说这些法全部都没有,就跟我们原来的串习、心态不相应,此时,我们首先应该以破除有边的单空方式来修。

在专修《心经》期间,座间休息的时候,也不能离开读诵、书写、供奉、思维、听受、传讲《心经》等善事。

以上是修《心经》时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每次观修圆满的时候,就要回向:我这次依靠上师三宝的加持,能有观修《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这样殊胜的因缘,愿以此功德回向三界轮回所有可怜众生,愿他们早日获得解脱!

这个时候心里应该生起更强烈的大悲心,大家也清楚,对三界轮回的众生而言,不要说这样甚深的般若空性法门,有些甚至连佛的名号也听不到。包括有些金刚道友的家乡,也的确算是边鄙、黑暗、愚痴之地——很多人可能连三宝的名称都没有听到过,甚至还会对三宝生邪见。那里的有些人一看到出家人,就仿佛看到了夜叉或是罗刹。有些道友回家的时候也问过我:“我可不可以在回家时穿在家人的衣服,不然我的家人、亲朋好友都会非常不方便?”听到这种情况,我心里真是说不出的难受。

所以,在回向时,我们应该祈愿,愿天上地下无量无边的所有众生,都能早日依靠般若空性法门获得成就!

回向出定以后,自己平时的言行举止都应该处于如梦如幻的状态中,尽量在不离觉性的状态中利益众生。

修持《心经》以后,我们的相续中应该生起这些功德:一方面对般若法门和整个大乘佛法生起坚定不移的信心;另一方面,对可怜众生也能生起更强烈的悲心:以后有机会,只要对方能接受,哪怕只有一个人,我也一定要把自相续中对《心经》的证悟,以及《心经》所宣说的道理讲给对方听。如果这个人能好好地读诵、受持《心经》,我就没有白来这个人间,我的任务就算大功告成了。

如果目标订得太大,就不一定能实现。比如,一开始就想:我要一个人度化普天下的所有众生!这个愿望在短短的一辈子能不能实现就很难说。即使在释迦牟尼佛的传记中,也有他在因地时用一辈子的时间来度化一个众生的公案,所以,我们也应该量力而行。

有时候我也这样想:自己的相续中虽然没有什么证悟,但对空性法门和三宝的信心应该是千真万确的,今生不管遇到什么样的违缘或困难,这种信心都不会被摧毁。除非是自己得了精神病或者是着了魔,在这种情况下谁也不好说,这种时候人的心态是非常难掌握的,但除此之外,我对三宝的信心,对佛法的正信,不管任何科学家、医学家怎样说,都肯定是不可动摇的。

在这个寂静的山沟里闻思将近二十多年了,二十多年之后,才终于在自己的相续中培养出这样一个小小的凡夫正见,即便是这样小小的凡夫正见,恐怕也是很多人所没有的。在穿着袈裟的出家人当中,也有对三宝、因果半信半疑的人。所以我想,如果能将这个正见传递给别人,我就没有白来这个世界!

张爱玲小说心经解读篇五

星期四,我们学校组织了春游活动。

准备出发啦!同学们带着激动的心情朝着第一个目的地——嘉定古漪园出发。经过将近一个小时的车程终于到了古漪园,一阵花香把我的兴奋劲儿再一次唤醒。门口都是各种花,五颜六色,争奇斗艳,有珍贵的,有平凡的,“哇,好漂亮啊!”大家一进入古漪园都惊奇地发出赞叹!牡丹花、迎春花、百合花等各种叫不出名字的植物都聚集在这里,没有污染的空气,没有发臭的河水,只有鸟语花香,百花争艳,仿佛这里是一个人间仙境。吃完午饭,我们又看到了稀有的仙鹤,我前面的彭美文同学还学着仙鹤叫了起来,仙鹤也“咯咯咯”的回应着她,一唱一和的样子让我们哈哈大笑起来。

接着,我们来到了下一个地点——草莓园。我看到了一些大棚,当我们走进去的时候感觉周围一下热了起来,老师说:“这是温室大棚。”我一眼望去,一颗颗红通通的草莓,鲜艳欲滴,我的口水都要流出来了!我提着篮子采下了一颗又大又红的草莓,我看了看其他同学,有的忍不住吃了起来,我也忍不出吃了一颗,酸酸的,甜甜的!我又采了满蓝的草莓,想着回家也给爸爸妈妈吃一点,让他们也尝尝我的劳动成果。

这次春游真快乐!

张爱玲小说心经解读篇六

心经是佛教经典中的一部分,也是佛教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它以简洁明了的语言,阐述了佛教核心的理念和教义,对于修行者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近日,我有幸参加了一场心经全文讲座,深受启发。以下是我对讲座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心经的内容和内涵

心经以“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作为开篇,通过研究、领会这句经文,我们可以了解到佛教的核心理念--“空”。空并不是指虚无,而是指万物皆无常,无我,无性,无独立存在。通过观照空性,我们可以超越痛苦,达到解脱。此外,心经还介绍了其他佛教概念,如无住、无作、无得等,这些都对修行者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第三段:心经的重要指导意义

心经作为佛教的经典之一,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告诉我们,人生苦难的根源在于执着,放下执着,我们便能找到解脱的道路。心经教导我们要超越对自我的执着,超越对功德、果报的执着,超越对感官享受的执着等。只有摒弃执着,我们才能远离贪念、瞋恨、愚痴等种种纷扰,触摸到内心的宁静与自由。同时,心经还指导我们要以大爱心之心对待一切众生,正视世间的苦难和不完美,从而去追求真正的幸福和安宁。

第四段:讲座对我个人的启发

通过参加心经全文讲座,我受益匪浅。首先,它让我深刻意识到执着的危害,让我明白放下执着才能找到内心的宁静。其次,心经讲座启发了我对世界的认知和对他人的包容之心。我意识到,世间本就不完美,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痛苦和困扰。我们需要用一颗包容之心去理解别人,用一颗善良之心去帮助别人。最后,讲座让我明白修行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坚持和努力。只有经过不断的修炼,我们才能收获真正的解脱与幸福。

第五段:总结与展望

参加心经全文讲座,给了我机会更深入地了解佛教的核心思想,并体悟到了心经的重要指导意义。通过研读心经,我找到了生活中坚持修炼的动力和方向。我相信,只要我能坚持秉持心经中的教导,用包容的心对待世界和他人,用自由的心面对苦难和不完美,用善良的心帮助他人,我必定能够获得真正的内心平静和幸福。

张爱玲小说心经解读篇七

1.天空与星星

天空像多么大的口袋

装下如此多的密码

提醒着难眠的人们

从天空里寻找一颗星星

从一颗星星里寻找天空

哪个更难

你把一颗星星放在口袋里

我把一片天空种在心里

2.两片叶子

两片相同的树叶

一片描写春天,融化秋天

一片悬挂枝头

尽管与大地隔着距离

可还是能吸收大地的养分

一片落进土里

完成最终的归宿

在两片叶子之间

溜走的,是

容易忽略的时光

3.拥抱

你看到路上的人,成双成对

而我形影单只

我左手挽着右手

拥抱这温暖的城市

你说这迷醉的夜晚,迷醉的城市

我说

迷醉的只是你看得见的光亮

4.肖像

你站得如此之远

越来越远

可我,却画你越来越清晰

两杯流失温度的.咖啡

你是最后一颗难以化解的冰糖

尽管融在我的苦涩里

画清你,却看不见你,看不清你

我走了

桌上只有两杯凉了的咖啡

5.飞来红叶

我很高兴,一片红叶来到我身边

静悄悄地

首先,我要感谢我的眼睛

我还要感谢

那看不见的风,我亲爱的信使

当然我更要感谢

我那,不需要别人打开

红色的心

6.光影

留声机的身体里

缓缓流淌着轻柔的音乐

提醒着容易忽略的细节

光和影

是两个一生相爱的对象

尽管总是纠缠

当一个影子缠绕另一个影子

所有的平衡都会打破

留声机的音乐停止了

只因它身体里

忠实的指尖离开了

7.拾遗

想起谁的诗句

“摆弄汉子的人,

墨水只为使用者感到悲哀!”

前方的路

究竟何样

迎面而来的

是多少说不出来的话

我的心落在阳光里

尽管只是隔离的接近

我一路捡拾着

直到化为尘粒

张爱玲小说心经解读篇八

张爱玲无疑是个敢爱敢恨的女子。所以,她的作品也毫不忌讳的呈现出社会万千现象。在小说《心经》里,她向我们娓娓道来的就是这样一个令人难以启齿的故事,关于恋父情结。从心理学角度上讲,这种事也无可厚非,而张爱玲运用西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恰如其分地将这种隐匿的情感展现在我们眼前。无疑,恋父开始,注定是一场宛如飞蛾扑火的情殇。

小说开头,张爱玲虽未直截了当地挑明许小寒和她父亲之间的微妙关系,但从小说细节之中也能略窥一二。

许小寒对父亲的过分依赖和对朋友的炫耀,张爱玲写得细致入微。许小寒和父亲一起到国泰看电影,被人误认为是男女朋友时,她心中甚是得意的。而从她和父亲的合照及他父亲的化装照中,我们也不难想象出她对父亲撒娇的情态。许小寒一直拒绝长大,也正是因为她感觉到了长大后的微妙变化,她宁愿没长大,一直与父亲保持亲密无间的关系。

许小寒爱慕着自己的父亲,必然于无形中伤害了自己的母亲。当一个女人过了三十,青春不在,她的心灵必定是敏感而又脆弱的。试想某一天,当她满心欢喜地穿了一件漂亮的衣裳,可她的女儿却不以为然的笑了,接着自己的丈夫也跟着笑,她的心情会是怎样。记得某一个人讲过,笑是最有魅力的,同时也是最有杀伤力的。而此时此刻,这种笑无疑成了最尖锐的武器,让她遍体鳞伤。可是,她无法去责怪她的女儿,因为,女儿依旧是那般的天真可爱。她只能默默地说服自己不必去在意。而当她最后明白,女儿那时是故意的时候,却发现自己的心已平静如水。对于许小寒,她终究无法去恨。她只能幻化成一缕数不尽凄凉的轻烟,无奈地看丈夫离自己越来越远。

仿佛在一夜之间,这个曾经令人羡慕的美满家庭突然变得摇摇欲坠。隐匿在其间的恋父情殇,不外乎是一颗定时炸弹。许小寒的母亲,心里是痛苦和绝望的,她最后也只能说自己会坚强地活下去,心中却是无限凄凉。

张爱玲小说心经解读篇九

心经是佛教中最为重要的经典之一,也是佛教徒修行的重要依据。作为一名佛教徒,我对心经进行了深入地阅读和研究,并从中获得了许多宝贵的心得体会。心经以其简洁的语言和深邃的哲理给予了我极大的启迪,让我对人生、修行、智慧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第二段:人生与无常

心经中常常强调人生的无常性。我们所经历的一切都是瞬息即逝的,无论是欢乐还是苦难,都不会永远陪伴我们。面对这种无常性,我们应该保持一颗平和而不贪恋的心,以便更好地应对人生的变幻。通过阅读心经,我深刻体会到人生中的快乐和痛苦都是暂时的,我们不能沉湎其中,而应当修持内心的平静,从而摆脱无常所带来的困扰。

第三段:修行与般若智慧

心经中倡导修行般若智慧。般若智慧是佛教中最高的智慧,它能让我们认清事物的真相,超越表象的幻象。通过修行般若智慧,我们能更好地认识世界和自己,解脱心灵的束缚。在读心经的过程中,我体会到了修行的重要性,只有透过般若智慧的光芒,我们才能拥有更清晰的觉悟和智慧,才能洞悉世间的真相。

第四段:慈悲与利他心

心经告诉我们要以慈悲心和利他心去对待世界和他人。无论是给予还是接受,我们都应该以慈悲的心态去行事。通过修行慈悲和利他心,我们不仅能帮助他人,也能提升自己的修行。读心经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慈悲的力量,只有心怀慈悲,才能真正感受到无私奉献的快乐。

第五段:修行与人生境界

通过读心经并将其中的智慧应用到生活中,我认识到修行是一种内心与心灵的修炼,它超越了宗教的界限,成为了一种人生境界。修行让我懂得了宽容与谦逊,让我成为一个更有爱心、有智慧的人。读心经对我来说不仅是一种修行,更是一种生活的指导和榜样,它激励着我不断地追求进步和提升自己。

结尾:

通过读心经,我从中领悟了人生的无常、修行的重要性、慈悲的力量,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的思考和认识。心经给予了我启发和指引,让我明白了修行是一种持续的过程,也是一种积累智慧的途径。希望读心经的人们能够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实现自己的修行目标,从而过上更加有意义和幸福的人生。

张爱玲小说心经解读篇十

《心经》,区区二百六十个字,却道理深深,其精神在于人们所有苦恼都是因为我们执着所带来的。执着自我主义,执着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执着自己所认识的一切,读《心经》就是要破除执着,在自己得到觉悟的同时,帮助他人醒来,解放自己。

世间一切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它们都不可能独立存在着,都是相互依赖,相互联系,并按照自身不同的方式而存在着。

为什么说苦恼都因为执着而来,因为我们对某一件事过于执着,就会使我们对某一件事情的理解和判断总是停留在已有的认识和固有价值之下,束缚了我们的思维,甚至把自己原本就是错误的认识作为正确的认识左右自己的思维,有时还会让自己走入迷洞,将自己错误的价值观作为判断事物的标准,许多时候在说的执迷不悟就是这个道理。人们往往因为太执着于一个目标,一种观念,一套方法,失去对自我的开放性,不知道因为时光的流逝和环境的变化,去改变自己的观念和思想,这种思想一旦形成是极其可怕和危险的。

佛教所说“不执着”,并不是无所谓而放任自己的人生态度,这里所说的不执着是指不为过往的认识所局限,而要适时地因为事物发展变化的状态调整自己,“不执着”,是提醒我们要用变化发展的观念去观察事物,分析加工后得出正确的判断。人生不可能明白很多道理,但有一条是非明白不可的,那就是要知道,我们生活的社会每时每刻在变化,我们身边的每个人也每时每刻在变化,就是说,人的思想也是每时每刻在变化。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外界的变是相对的,内心的变是绝对的。一阵风吹动了柳枝,柳枝温柔地摇动起来,因而人们都喜欢看杨柳的美和柔。但事实上,风不动,柳不动,是我们心在动。无论自己曾经的观念多么正确,也要舍得放弃旧思想,去吸收新的符合形势的新思想,那怕是自己一时还不太接受的。人不可执着地固守着某一种观念和对某个人的认识,“不执着”永远是对的,“执着”却肯定是错的。

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要从事物的表面现象作出取舍和判断,眼见不一定是真的,而是要认识现象背后的因果条件。就像是一对夫妻,不能因为一时的吵闹去否定多年来的感情,既不可把夫妻看成是一成不变的从一而终,也不可太执着夫妻间的每一件事和每一句话,要永远记住,夫妻首先是不同的独立的个体。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这个道理。

旧事物不灭,根本谈不上新事物的产生,旧思想的不去,也不会有新思想的形成,没有新思想的形成,也就永远不会进步,甚至很快被社会淘汰,所以在生活中,一直被人们赞美的“执着”两个字,实在是需要我们重新去认识。有灭才有生,我们都是在生灭过程中,学到知识,得到精神。

读《心经》就是读一部易懂的哲学著作,里面许多道理正是我们生活中需要懂得的,读《心经》,用心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