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音乐类论文研究方法(汇总19篇)

时间:2023-10-31 14:30:23 作者:文锋 毕业论文

范文范本是指在某一领域内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作品,它可以供我们参考和借鉴。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范文范本,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西方音乐史学方法论研究的思考论文

近百年来,对于世界各地的不同宗教传统进行比较研究,已不再仅仅是人类学家与社会学家的一个重要工作,也成为摆在哲学家、伦理学家、神学家与历史学家们面前的一个迫切任务。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我们已经进入了这样一个时代:在这个时代中,每一种世界性的宗教,无论是规模宏大的还是范围狭小的,都已经或正在经历着与其他不同宗教传统的交互作用。在当今人们心目中,宗教的世界不再是由种种不同宗教堆砌而成的松散组织结构,而是变成了一种具有多种框架结构的统一体。当然,就像不同宗教传统之间的相互依赖、共同存在那样,由宗教之间的差异与排斥所导致的宗教冲突与斗争也在不断继续进行,有时甚至比以往表现得还更为激烈。当我们即将进入公元后的第三个千年之际,寻找一种能够使不同宗教系统之间和平共处、相互补充的有效方式,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类繁荣以至人类生存本身的必要条件。

因为宗教世界自身中存在着差异和相互依赖,所以宗教的比较研究是必要的;由于人类表达其宗教理想的方式是多样化的,因此宗教的比较研究是可能的。对于现实世界及来世,人们持各种各样的不同观点。表面上看来,这些观点互不相同,但许多学者坚信,在这些表面上互不相同的观点下面,一定隐藏着关于世界、人生和来世的.相似憧憬。这些相似的憧憬,就为对宗教的比较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对于人类宗教本性持积极态度的哲学看来,就像涓涓细流汇聚在一起最后形成奔腾的江河一样,不同的宗教表达也可以整合为一个综合体;每一具体的宗教都是这一综合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为其发展做出自己的特殊贡献。这一哲学认为,各种各样的种族、民族及人民之间都具有一种共同的基本宗教结构;尽管他们关于宗教理想的表达方式各不相同,但是,他们所追求的精神目标却是共同的,或者至少是相似的。正是在这种假定下,人们探索了对于世界各种不同宗教进行比较研究的可能性,并宣称世界宗教的统一在不久的将来即将成为现实。

另外一些学者对此持有全然不同的观点。对他们而言,与其说各种宗教是趋向一致的,倒不如说它们基本上是背道而驰的。不同的宗教之间不仅缺少相互交流的空间,它们之间更难于相互补充。正因为如此,他们对宗教比较研究持一种消极否定的态度:宗教的价值属于主观性领域,评判不同的宗教观点是不可能的;因为在宗教的领域,并不存在一种像运行于科学领域的规律那样的强制要求普遍一致的规律。在实证主义哲学的影响下,一些学者坚持认为,宗教比较研究只有在人类学与社会学研究领域才能开花结果,而在哲学与宗教研究领域则不可能有任何收获。前者是描述性学科,后者则属于规范性的学科。作为描述性学科,宗教的社会学与人类学研究肯定会增加我们有关世界各种不同文化与传统的知识;但是,要对宗教作规范性研究,这除了增加我们的迷惑与混乱之外,并不能带来任何新的知识。他们认为,世界宗教的和谐不可能由“哲学想象”来创造,而只能来自于我们对于各种宗教本身的认知。差异是人类宗教信仰的本质,这一本质决定了任何使不同信仰和谐共存或把不同信仰粘合在一起的企图都是不可能成功的。

[1][2][3][4][5]。

音乐与诗歌关系研究论文

摘要:艺术体操作为一项女子特有的体育项目,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她的艺术性上,同时在音乐的选择上具有民族性。本文论述了音乐与艺术体操的关系,以使它们有机的结合,达到完美的境界。

关键词:艺术体操;音乐。

音乐与艺术体操有不同的一面,但他们又有相同的一面,既都是以美为特征,以节奏为中心,并能在美的旋律中去陶冶情操.增长才干。

音乐的选择决定艺术体操的风格,音乐选择恰当可使全套动作锦上添花。雄壮的音乐可使动作刚劲有力,节奏明快,抒情的音乐可使动作柔和舒展,美观大方;不同的运动员有自己不同的动作特点,音乐的选择应与运动员的动作特点相结合。

音乐的风格具有民族性。在国际艺术体操比赛中,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选手常常选择自己民族的音乐作品,这些作品有古典式的,有现代式的,有幽默、风趣的,也有抒情豪放的,充分表达了不同国家和民族的精神风貌和审美情趣。

人们对节奏的体验莫过于音乐,音乐的基本表现手段是旋律和节奏,不同节奏的乐曲对人的听觉器官的作用不同,所产生的艺术效果也不同。经专家研究测定:音乐的节奏能促使人体分泌一种有利于健康的生理活性物质,调节血液的流量和神经的传导,使人保持朝气蓬勃的精神等。

艺术体操动作的节奏,主要有两种,即单个动作的节奏与成套动作的节奏。单个动作的节奏从类型上,可分为快速用力的动力型与慢速用力的静力型。快速用力的动力型节奏一般是急促的、刚劲有力的;如屈伸动作、跳跃、翻腾动作等。此类动作选用进行曲节奏的较为合适,速度大约在每分钟120—200拍之间;慢速用力的静力型节奏一般是用力均匀的、轻松柔和的;如直角支撑、慢起倒立、各种水平动作、平衡动作等,此类动作选用流水般行板节奏更为适宜,速度在每分钟70拍左右。

音乐素质的培养,是艺术体操的重要内容,应注意以下几点:

5.1乐理知识的传授和听唱训练是增强音乐感的必经之路,在培训中,不仅要使运动员掌握一定的乐理知识和辨音能力,还要具有良好的节奏感和简单乐曲的初步分析能力,了解音乐与艺术体操的内在联系。

5.2应把音乐训练广泛运用于运动训练中,不要仅限于准备或放松时,应与全部训练紧密结合。

5.3根据各项目的特点,选择不同的乐曲,建立运动员适宜的节奏感,使之在规定的时间里达到特定的空间位置,将空间感和节奏感有机结合起来。

5.4在课堂训练中,从热身准备到训练结束要始终有音乐的陪伴,这样既可以使运动员保持兴奋状态,又能增加音乐的美感。

在课余训练中,丰富的音乐节奏不仅能使运动员产生联想和记忆,又能使动作准确、协调放松,大大提高训练效果。

总之,艺术体操离不开音乐,音乐是艺术体操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认识这一点,是我国艺术体操再创辉煌的关键之所在。

论文研究7大类方法

它的特点是需要了解问题在正常情况下自然状态的表现。比如观察超市货架能够得出很热销产品都在超市货架的中层。通过观察来收集资料的方法称为观察法,观察方法有直接的观察法也可以间接的靠仪器去观察,比如交通信号灯的时间控制就是通过检测人流的数据得来的。

第二种市场调查方法是提问。

我们往往采用比如提问的方法、座谈的方法、访谈的方法来进行。这种调查方法是提问,不仅仅可以了解问题的外在表现,同时也可以了解问题内在的原因,称之为是提问调查方法。

第三种市场调查方法是实验。

在人为创造的条件下来研究问题,分为定性实验和定量实验。在这方面现在有一门学科对市场研究工作带来很大的支撑,称之为行为经济学,还有类似的叫实验经济学。市场营销学当中,有专门的软件程序可以模拟做一些市场营销的决策,称为市场营销决策的模拟。

如何做市场调查?

做市场调查首先要调查所经营的业务,开展的服务项目所属行业的发展状况、发展趋势、行业规则及行业管理措施。

市场需求调查的另一重要内容是市场需求趋势调查。了解市场对某种产品或服务项目的长期需求态势,了解该产品和服务项目是逐渐被人们认同和接受,需求前景广阔,还是逐渐被人们淘汰,需求萎缩。了解该种产品和服务项目从技术和经营两方面的发展趋势如何等等。

市场调查的方法主要有观察法、实验法、访问法和问卷法。

(1)观察法是社会调查和市场调查研究的最基本的方法。它是由调查人员根据调查研究的对象,利用眼睛、耳朵等感官以直接观察的方式对其进行考察并搜集资料。例如,市场调查人员到被访问者的销售场所去观察商品的品牌及包装情况。

(2)实验法由调查人员跟进调查的要求,用实验的方式,对调查的对象控制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对其进行观察以获得相应的信息。控制对象可以是产品的价格、品质、包装等,在可控制的条件下观察市场现象,揭示在自然条件下不易发生的市场规律,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市场销售实验和消费者使用实验。

(3)访问法可以分为结构式访问、无结构式访问和集体访问。结构式访问是实现设计好的、有一定结构的访问问卷的访问。调查人员要按照事先设计好的调查表或访问提纲进行访问,要以相同的提问方式和记录方式进行访问。提问的语气和态度也要尽可能地保持一致。

常用的市场调查方法有那几种?

市场调查中,常用的资料收集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询问法、情况推测、问卷法等。拓展资料:市场调研的作用主要取决于使用者怎么运用调研结果,主要在下面几个方面发挥作用。

(1)通过了解分析提供市场信息,可以避免企业在制订营销策略时发生错误,或可以帮助营销决策者了解当前营销策略以及营销活动的得失,以作适当建议。只有实际了解市场情况下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市场营销策略和企业经营发展策略。

在企业管理部门和有关人员要针对某些问题进行决策时,如进行产品策略、价格策略、分销策略、广告和促销策略的制定。

(2)提供正确的市场信息,可以了解市场可能的变化趋势以及消费者潜在购买动机和需求,有助于营销者识别最有利可图的市场机会,为企业提供发展新契机,企业为适应这种变化,就只有通过广泛的市场调查,及时地了解各种市场因素和市场环境因素的变化,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通过对市场因素,如价格、产品结构、广告等的调整,去应付市场竞争。

(3)有助于了解当前相关行业的发展状况和技术经验,为改进企业的经营活动提供信息,为企业提供最新的市场情报和技术生产情报,以便更好地学习和吸取同行业的先进经验和最新技术,改进企业的生产技术,提高人员的技术水平,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从而提高产品的质量,加速产品的更新换代,增强产品和企业的竞争力,保障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论文课题研究方法

站在什么角度或依据什么理论,采取什么方法,研究什么问题,基本步骤是什么。

第一,研究思路不明确。

第二,课题关键概念的描述不清楚。

第三,研究题目与所要研究的问题自己是模糊的。

第四,研究的方法不能真正解决自己所要研究的问题。

第五,研究方法的描述过于简单,模糊。

(1)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2)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4)如研究已有一定基础,可写上初期研究成果或”研究的操作措施及做法";。

(6)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含已取得的与本课题有关的研究成果)。

浅议高师专业音乐教育中民间音乐传承方法的研究论文

摘要:在知识时代的背景下,高等教育的教育目的已经不再局限于知识的简单传授,而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了当前世界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特别是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其主要培养目标是合格的中小学教师,更需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本文先是对音乐实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初步的界定,提出了音乐实践对于高师音乐教育的重要意义,并就课内音乐实践和课外音乐实践的开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宋代杰出的爱国诗人陆游在他的《冬夜读书示子律》中写道:“纸上谈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意思是说,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未能理解知识的真谛,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必须亲身去躬行实践。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为了在当前和未来的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各国都采取措施,在知识传授的同时,比以往更加注重了学生能力的提高,特别是在音乐教育中,对具有音乐实践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大学生的培养,受到了普遍的关注。而且我们的高师音乐教育,培养的是今后要走上中小学讲台的音乐教师,所以在高等师范院校大力开展实践教育和实践活动,对于提高大学生的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使我们的毕业生更好的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需求,有着极大的促进意义。关于这一方面的研究,也成为高师音乐教育中一个值得长期关注的课题。

一、高校音乐实践的主要包含内容。

实践是通过改造客观对象来满足主观需要,在对象世界实现主观目的的一种对象化的活动。音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都需要一定的音乐实践活动予以表现和,并在这个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提高专业水平和综合修养。在音乐实践中,大致可以分为课内实践活动和课外实践活动两大方面。课内实践活动包含教育、学分音乐实践等。课外音乐实践主要是一些校内外节目的编排、策划、演出等。如果说,在一般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主要是对教师所传授的基本音乐知识和技能进行吸收和掌握的话,那么音乐实践活动则是对这些知识和技能的运用、深化和提高。没有严格系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实践活动便失去了依托和根基。而适度、正常、健康的音乐艺术实践活动本身就是对音乐课堂教学情况的检验和考查,对教学工作有着积极地促进作用。通过让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音乐实践活动,可以启发、激励、引导学生学习、掌握所学的专业知识,促进学生人格发展,弥补课程学习的不足,开拓学生知识视野,增强创新精神,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音乐实践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1有助于丰富大学生的审美体验。

人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与了解,来源有两种途径,一种是直接经验,即通过自身的实践所取得的认识;另一种是间接经验,也是就通过书本和向他人学习得到的知识。具体到音乐教育中,我们从教师那里学来的知识和感受,就是间接经验,为了将这种间接转化为直接,就需要一个平台和载体,音乐实践活动无疑就是最佳的选择。例如我们对于一些民间音乐的欣赏,通过欣赏,掌握了其大致的艺术特征,但是如果能够深入到这些民间音乐的发源地进行采风,则可以更好的感受到这些音乐所特有的地域、民族文化精神,让我们在认识上有一种本质的提高。又如我们对于《黄河大合唱》的欣赏,之前只觉得这部合唱曲气势宏伟,富于激情,但是只有我们真正演唱它的时候,我们才能够被歌曲传递出来的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所感染。这种审美感受,或者是以前从未有过的,或者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加深了一个层次。正是通过各种各样的音乐实践,来亲自感受各种不同的审美体验,这对于个人情感的丰富,以及审美能力和审美素养的提高,是一个前提性的基础条件。

2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

21世纪,创新被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而音乐实践对于学生创新能力提高有着诸多的益处。在音乐实践中,提出新问题、新思路、新方法,都是一种创新。也就是说,音乐实践活动本身就是一个充满了创造的过程,也是一个培养创造力的过程。在音乐实践中,宽松和谐的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加入的冲动,愿意在这个活动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尽情的展示自我,当他们对活动有着高涨的热情时,思维便处于高度积极的状态,帮助学生深入的钻研,最大限度的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以此为推动、探求更好的方式和方法,获得自身创新能力的提高。

3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群体合作能力。

音乐是一门合作的艺术,很多音乐活动的开展,只靠一个人是力量是难以完成的,需要很多人、很多部门通力合作,才能予以完美的展现。学生们正是在这个合作的过程中,锻炼了个人的交往能力与合作能力,理解了相互尊重的必要性,学会了与他人的合作,从而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例如一场演出的举办,从场地的选择,到节目的设置;从人员的调配,到演出器材的提供,整个过程都要在大家的合作下,才能顺利地完成,缺少了任何一个环节,这个演出都难以进行下去,每个同学都感受到了自己身上的责任,也欣喜的看到了自己的对于这个临时集体的贡献,更在彼此的合作中建立了友谊,加深了理解。这种群体合作精神,对于新时期的大学生来说,是尤为需要的。

三、中开展音乐实践的思考和建议。

1课堂实践――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设置。

要想切实培养高师音乐教育学生的实践能力,就要对现有的课程和教学进行全面的改革。首先在课程的开设上,要根据的实际需要,及时的增补一些必修或者选修课程,供同学们进行选择。例如当今方兴未艾的音乐治疗学,很多有志于从事这类相关职业的同学,却因为没有合适的学习渠道,不得不放弃,如果学校能够组织有相关理论知识的教师为同学们讲课,或者针对同学们的学习意愿,主动地提供一些学习的渠道,那么学生们也就多了一个实践的机会。其次是在课程的设置上,不单是音乐系,几乎所有的师范类高校都将实践类课程放在了大四这一年,但是大四临近毕业,很多同学或者忙于找工作,或者忙于考研,缺少时间和精力来进行实践类课程的学习。同时,仅仅靠大四一个学期的突击学习,也难有理想的教学效果。笔者建议能够在整个大学阶段中,用各种形式,持续贯穿的进行实践类教育,不一定都集中在大四进行。诸如对音乐教师职业的要求的学习、师范类音乐毕业生的主要择业等等,都可以在日常的教学中穿插进行。再次是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要改变以往的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的传统模式,而是将理论课程与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校园内的音乐活动,本身就是音乐课程的一部分,更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大舞台,让学生们亲身投入到这些活动中来,能够为他们今后的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2课外实践――搭建各类音乐实践平台。

课外实践作为课内实践的有益补充,能够让学生尽可能多的接触社会,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首先是要建立一个稳定的音乐实践基地。音乐实践基地的建设是深化音乐实践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也是学校和社会相联系的重要渠道。大多数师范类学校都有附属中小学,但是在实际中,却发现这一最方便的基地却和音乐系学生联系的很少,很多学生反而要到学校之外的学校去。所以要正视自身的资源优势,在充分利用之后,再对照相应的实际需要,建设一些实习基地。例如可以和一些歌舞剧院签长期的合作协议,在教师的下,接触社会各行各业的人和事,锻炼其应对任何问题的胆量和各种下进行专业表演的信心。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今后的就业,都是受益匪浅的。

同时,学校应大力开展各类音乐活动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领导要对实践活动在财力、物力上予以大力支持,鼓励学生放开手脚,全面参与。例如对于音乐活动团体的支持,应当鼓励学习努力创建品牌,推出新人。每年予以专门的经费,在场地、器材、设备上大开绿灯,并委派专业的教师予以协助。对于经常参加公益演出、各类比赛的同学予以鼓励,在政策上予以倾斜,以此来带动学生参加音乐活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在活动机制上,将活动的权交由学生会、团委、党支部等承担,策划、导演等权利完全下放,充分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力求全员参与。每个具体环节选定负责人,由负责人排练和组织演出。这样使学生强化了责任心、增强了凝聚力,提高了协作能力,活动形式和内容推陈出新,管理与组织工作有条不紊,真正意义上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另外还要加强校与校之间的交流,共同提高普通高校音乐实践的水平,甚至要与国外的学校进行交流,以扩大学校的知名度。

综上所述,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为中小学培养出合格的音乐教师,成为了高师教育工作者首要关注的课题。作为一个合格的音乐教师,除了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之外,更需要具有相应的实践能力,更好地与基础教育的改革相结合,才能达到师范类院校学生的培养标准。音乐实践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可以尽可能多的让学生获得与专业相关的社会经验,在一个新环境里用全新的视角审视自己,了解自己,从而进行合理的自我调整,更有利于专业学习和能力的提高。本文分析了音乐实践对于学生个人素质发展的几点益处,对课堂音乐实践和课外音乐实践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希望越来越多的高校音乐教育工作者,能够重视音乐实践,大力开展音乐实践,因为这是音乐教育发展的必要环节,并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整个高师音乐教育的发展,以培养出更适合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音乐教育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文仲。能力培养是高校素质教育的关键[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8)。

[2]容富艺。音乐类艺术实践活动的双重性功能[j]山东艺术学院学报。(04)。

[3]朱月华。高师音乐专业加强艺术实践当议中[j]小学音乐教育。(03)。

[4]古全林。艺术实践是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01)。

西方音乐史学方法论研究的思考论文

近百年来,对于世界各地的不同宗教传统进行比较研究,已不再仅仅是人类学家与社会学家的一个重要工作,也成为摆在哲学家、伦理学家、神学家与历史学家们面前的一个迫切任务。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我们已经进入了这样一个时代:在这个时代中,每一种世界性的宗教,无论是规模宏大的还是范围狭小的,都已经或正在经历着与其他不同宗教传统的交互作用。在当今人们心目中,宗教的世界不再是由种种不同宗教堆砌而成的松散组织结构,而是变成了一种具有多种框架结构的统一体。当然,就像不同宗教传统之间的相互依赖、共同存在那样,由宗教之间的差异与排斥所导致的宗教冲突与斗争也在不断继续进行,有时甚至比以往表现得还更为激烈。当我们即将进入公元后的第三个千年之际,寻找一种能够使不同宗教系统之间和平共处、相互补充的有效方式,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类繁荣以至人类生存本身的必要条件。

因为宗教世界自身中存在着差异和相互依赖,所以宗教的比较研究是必要的;由于人类表达其宗教理想的方式是多样化的,因此宗教的比较研究是可能的。对于现实世界及来世,人们持各种各样的不同观点。表面上看来,这些观点互不相同,但许多学者坚信,在这些表面上互不相同的观点下面,一定隐藏着关于世界、人生和来世的相似憧憬。这些相似的憧憬,就为对宗教的比较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对于人类宗教本性持积极态度的哲学看来,就像涓涓细流汇聚在一起最后形成奔腾的江河一样,不同的宗教表达也可以整合为一个综合体;每一具体的宗教都是这一综合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为其发展做出自己的特殊贡献。这一哲学认为,各种各样的种族、民族及人民之间都具有一种共同的基本宗教结构;尽管他们关于宗教理想的表达方式各不相同,但是,他们所追求的精神目标却是共同的,或者至少是相似的。正是在这种假定下,人们探索了对于世界各种不同宗教进行比较研究的可能性,并宣称世界宗教的统一在不久的将来即将成为现实。

另外一些学者对此持有全然不同的观点。对他们而言,与其说各种宗教是趋向一致的,倒不如说它们基本上是背道而驰的。不同的宗教之间不仅缺少相互交流的空间,它们之间更难于相互补充。正因为如此,他们对宗教比较研究持一种消极否定的态度:宗教的价值属于主观性领域,评判不同的宗教观点是不可能的;因为在宗教的领域,并不存在一种像运行于科学领域的规律那样的强制要求普遍一致的规律。在实证主义哲学的影响下,一些学者坚持认为,宗教比较研究只有在人类学与社会学研究领域才能开花结果,而在哲学与宗教研究领域则不可能有任何收获。前者是描述性学科,后者则属于规范性的学科。作为描述性学科,宗教的社会学与人类学研究肯定会增加我们有关世界各种不同文化与传统的知识;但是,要对宗教作规范性研究,这除了增加我们的迷惑与混乱之外,并不能带来任何新的知识。他们认为,世界宗教的和谐不可能由“哲学想象”来创造,而只能来自于我们对于各种宗教本身的认知。差异是人类宗教信仰的本质,这一本质决定了任何使不同信仰和谐共存或把不同信仰粘合在一起的企图都是不可能成功的。

概而言之,尽管这两种不同的观点在有关宗教比较研究的可能性方面都做出了自己独特的建树,但是两者实际上都只说出了真理的某个部分,没有道出真理的全部。一方面,并没有任何强有力的证据使我们相信,人类宗教信仰的差异性本身会阻碍我们对不同的宗教信仰与不同的宗教观点进行比较研究。宗教的比较研究,不仅在社会学与人类学领域是可能的,在哲学、伦理学、宗教研究等领域也是必要的。人类大多数宗教在表达形式上虽然确实具有明显的排他性特征,但是,我们不应该把这种倾向作为无视其他信仰的借口,也不应该将其看成是无需对不同宗教之间的相异与相似性进行比较研究的依据。当代世界的相互作用已经打破了竖在不同传统之间的篱笆,各种宗教的史实也已经表明了不同宗教的共存只能始于人们对于其他信仰之存在的意识和认可。对于其他信仰的忽视将产生误解,误解会滋长敌意,而敌意会发展成为战争与毁灭。由信仰间的敌意所导致的这种战争与毁灭,是与宗教的本质相违背的,因为宗教的本质在于通过在不和谐的世界中创造和谐与和平找寻一条实现永恒与永远幸福的道路。要在世界中创造和平与和谐,我们就必须减少不同传统间的敌意与误解;要减少敌意与误解,就必须促使不同的信仰之间进行对话;要促使不同信仰之间的对话,我们就必须对不同宗教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比较研究。

另一方面,尽管我们不同意上述认为宗教比较研究是不可能的消极主义观点,但是我们也必须承认,消极主义在认识宗教比较研究中与生俱来的困难与问题方面,确实有其可取之处,至少含有部分真理。如果我们能具有这样的见识,我们就会避免重犯那些在这一领域经常出现的错误。比如,在过分的热情驱动下,有些学者在进行比较时常常会将他们所研究的课题过分简单化。在大卫・李特尔(davidlittle)及萨母纳・b・推斯(sumner)看来,在宗教比较研究领域存在有三种主要的错误用法:第一,企图把“整个宗教传统”如基督教、佛教及伊斯兰教等等类型化,然后从宏观的角度对它们进行泛泛的比较,从而使比较研究呈现出一种过分简单化的倾向。这样一种比较研究方法忽视与模糊了每一种传统内部的错综复杂的变化与差异,用这种方法去分析宗教现象,与其说是澄清了错综复杂的宗教现象,还不如说是歪曲了各种不同的宗教现象。第二,宗教比较研究时常具有辩护性,无论这种辩护是以公开的方式还是以隐藏的方式进行,都会使人对其研究结果的客观性产生怀疑。第三,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企图建立用以解释宗教起源与发展为目的的理论。(参见大卫・李特尔、萨母纳・b・推斯合著的《比较宗教伦理学》,旧金山haper&row,第17―18页)。

为了防止这些误用,我们必须时刻牢记人们对于宗教信仰表达的差异性,既不要为过分简单化的倾向所误导,也不要被表面上的一般看法所愚弄。对于宗教比较研究的正确态度是:在相信人类本性具有连续一贯的确定性的同时,又要注意在比较任何两种人类传统的特殊形式时采用审慎的比较研究方法。

只有我们在对宗教进行比较研究时自始至终贯彻不偏不倚的公正原则,我们才能取得比较研究的成功。但在现实实践中,人们似乎很容易把比较研究建立在自己的宗教信仰的基础上。这种倾向也没有什么错,问题是这种方法时常引导人们在他们自己喜欢的宗教背景下作出判断。在这类的比较研究中,无论最后得出什么样的研究结论,他们总是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宣称某一种宗教比另外一种更为杰出,或者某一种宗教才是独一无二的。以贬低其他的宗教来抬高某个宗教,或者独断地论证“其他的宗教应该向这个宗教学习”,都是危险的举动,因为它会产生与比较研究之目的相违背的后果。这种研究方法之所以降低了比较研究的价值,不仅是因为其中渗透了研究者自己的宗教信仰,而且因为它违反了比较研究的基本原则,使得不偏不倚的公正原则让位于偏见。这种形式的比较,不仅不能产生理论价值,而且在实践上也是有害的,因为它马上会招来其他宗教传统的反对。在相信其他宗教传统的人们看来,这样的研究与其说是科学研究的结论,不如说是激起人们愤怒的挑。

衅行为。

任何合格的宗教比较研究必须以公正性原则为基础。公正性原则并不排除研究者自己的宗教信念,也不把研究者个人的价值观与比较本身的价值相分离。在宗教比较的历史上,曾经有过一段时间人们特别追求比较研究的绝对客观性,并试图将研究者与研究对象完全分离开来。为了获取所谓的绝对正确的结论,人们不得不割裂此事物与他事物的关系,在孤立状态下对事物加以考察;为了保证研究的客观性就不允许任何属于个人的价值进入到他们对于所观察到的事物的解释中。这是一种机械客观主义的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式早已被人们抛弃了。解释学理论已经超越了自由主义或启蒙时代对于客观性的理解,从而产生了这样一种认识:任何解释都是在解释者个人价值的氛围中做出的。做研究工作,就是要在被观察对象与观察者或被解释的对象与解释者之间建立一种关系。因此,任何对于宗教的解释,如要具有可信性的话,都必须以结论开放、倾听、建设性的批判以及以理解为目的的对话为基础。

如果像这样来理解,公正性的原则就是在观察与阐释的过程中实现的。世界上并没有任何一种绝对“完善”的引不起任何批评的宗教,也不存在一种完全“客观”的评价标准。公正的比较研究,并不意味着研究者不应该对这个或者那个传统作任何的判断与评论,也不意味着研究者应该总是把自己放在所比较的两个传统的正中间位置。公正原则指的是研究必须从开始到结束,都对比较双方使用同样的判断标准。公正原则坚持任何宗教传统都必须获得尊重的精神,但它也允许人们拒斥任何经典著作或传统实践中的某些与人类宗教信仰的原则不相协调的东西,从而使人们可以在适当的时候根据认真的思考作出有价值的判断。没有这种正与反、有利与不利两方面的判断,比较研究将是浅薄和表面的。但是,公正原则限制研究者作出随意的、片面的以及前后不一致的判断。在这个意义上,研究者本身的价值与信念也必须得到检验与考察。这是一个开放与自我评判的反思过程,而对于这一过程的理解又是实行公正原则的最重要因素,也理所当然地是任何成功的宗教比较的前提。

二、在不同的宗教之间找寻相似点。

一种恰当的宗教比较研究包括三项任务:找寻相似点,发现不同点,并且由于重叠与相互包含的原因,要从相似之中发现不同,在不同之中找寻相似。

比较研究必须首先在不同的宗教间找寻相似点,这是任何比较的起始点。有两种找寻宗教间相似点的基本方法:一是考察它们的现象学框架;另外一种则是考察它们本身的结构。

尽管宗教世界具有多样性,是由多维空间组成的,但其现象学的框架结构则非常清楚。就其空间而言,有在世界范围里被人们实践的“世界宗教”,也有在特殊区域由特定人群或民族所信奉的“地区性宗教”。就其时间而言,有主要以对原始信仰与实践的历史记载为基础根据的“传统宗教”,也有通过改革旧信仰与旧仪式或者通过创造一套全新的信仰与礼仪而形成的“改革宗教”或“新宗教运动”。就宗教的本质而言,既有依附于一种单一的信仰与实践并排斥任何其他传统要素的“单一宗教”,也有通过调和不同信仰、仪式与伦理观念而形成的“合成宗教”。通过这样一种现象学的描述,我们就能够马上发现两种宗教之间是否存在有明显的相似性:例如,它们到底是世界性宗教,还是地区性的宗教;它们是具有将自己的教义普遍化的潜力,还是完全囿于自己的起源;它们是仅以传统为依归,还是能够适用于现代世界;对于其他的不同宗教传统,它们是持一种较为开放的态度,还是基本上坚持它们自己的信仰,对其他的宗教传统持一种排斥的态度。发现类似这样的种种相似性是非常有趣的事情,但还不足以作为学术研究的根据,它至多可以作为社会学与人类学研究的开端。为了在不同的宗教间找到更为基本的共同特性,我们还必须特别详细地考察我们打算比较的这些宗教传统的结构特征。

我们所说的结构特征,是指那些能够反映一个宗教内部结构及相应功能的本质特征,对于宗教结构的分析是与宗教的定义相联系的。在试图比较不同的宗教之前,对于什么是宗教有个清楚的认识是极为重要的。我们给宗教的定义是这样的:宗教是以寻求克服生命局限的方式为内容,并以这种方式来探求对生命的终极意义之理解的学科。要克服生命的局限性,宗教必须把它的视野由短暂扩展到永恒,必须去发现生命的终极意义,必须考察人类存在与有限世界以及人类与无限的双重关系。我们在人类存在与现实世界的关系中寻求生命的终极意义,同时又在人类的存在与无限的关系中才能体会到怎样克服生命的局限以达到终极或无限。所以,在宗教世界中,人类并非孤立地存在着。他们不仅存在于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的关系中,而且还存在于人类与超越、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中。超越、人类与自然构成宗教大厦基础结构的三块基石。

对于宗教结构内部的研究可以以极为错综复杂的方式来展开。但是,为了理解这一复杂结构,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包括a、b、c三点的三角形来表示。在这个图形中,a、b、c分别用以表示超越、人类与自然。建立了这个图形之后,我们就可以在这三点的相互关系中发现宗教的结构与功能。(见图一)。

附图{图}。

任何一种成熟的宗教,都具有某种以此三点为基础的结构,而这些点所代表的东西在表现形式上又是多种多样的。这三点中的每一点与其他二点的关系,都构成宗教理论与实践的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既可以清晰地相互区分,又十分紧密地相互联系。第一方面以a为中心,以起源于a然后再扩展到b与c的各种关系为内容。因为这些关系都起源于a,又因为a代表着超越,所以,它们经常以宗教的“超越”方面为世人所知。“超越理论”与神学学说有所不同,后者在基督教、犹太教以及伊斯兰教文献和习惯用语中,指的是关于上帝的研讨。但是,其他宗教并不谈论这样一个有意志的上帝或诸神。这样,宗教中关于超越的论断,指的是对“无限”、对有意志的或无意志的“无限”与人类存在和自然世界的创造关系的理论反思。宗教的超越方面以超越为中心,而超越又几乎可以表现为任何形式:它可以是一种品质(如智慧、爱)、一种关系(如和谐、统一)、一种特殊的自然实体(如太阳、大地、天、河流、动物等等)、一个特殊的人类个体或群体(如某个国王、死去的人们)、作为一个整体的自然(即大自然)、一种纯粹的形式或者纯形式领域(如善、真、全部理念)、纯存在(如一、存在自身、存在基础),或者超越的活性人格神(如安拉、耶和华、上帝)。(参见《比较宗教伦理学》,第58页)。

所以,虽然或许我们同意并不是每一种形式的世界宗教都有某种上帝的概念,但我们必须承认,许多宗教中都包括有某种超越的方面,无论其关注的是通过外在于人性力量或人格神的拯救,还是强调人类自我的超越。一般地说,世界性宗教的超越的典型形式就是一种既高于自然也高于人类的力量、能力或人格。在这样的超越形式中,人们往往相信超越的人格或力量既能够控制人类事务与命运,也能够决定自然的演化方式。根据这种超越原则,人类存在及自然在本质上是依赖于超越的。

以在广义上也可以在狭义上来使用。广义的宗教是指宗教主体与宗教客体之间的所有关系,指与超越生命局限和寻找生命的终极意义有关的所有宗教理论与宗教实践。但我们这里所说的“宗教”是在其狭义意义上使用的。狭义的宗教主要是指在宗教结构中的三个方面之一,即作为宗教主体的人类与作为宗教客体的超越及自然的关系,指宗教主体通过与“无限”交流、通过使生命与自然界相和谐来发现生命的终极意义的活动。在发展这些关系的过程中,人发明并提升了某种特殊的信仰、感情、崇拜、礼仪、行为与生活方式。由于这一方面集中于从作为宗教主体的人推展到作为宗教客体的超越这一关系上,所以,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把它与超越方面相区别――超越方面以宗教的客体以及从宗教客体到宗教主体的关系为中心,而“宗教”方面则以宗教主体及从宗教主体到客体的关系为中心。宗教表述的典型形式是信仰。信仰是一种态度,是对超越的向往。宗教比较研究的重要问题,是关于信仰究竟能否适度地发挥其功能的问题。一个功能适当的信仰,可以建立起宗教主体与宗教客体之间的交流关系;一种功能出现故障的信仰,则会堵塞甚至完全破坏这一交流,从而使宗教主体不能够到达超越的境地。当这种情况发生时,宗教的“宗教”方面就会开始退化,从而为宗教的超越关系或伦理关系所遮蔽。宗教的伦理关系是我们所要论述的宗教结构的第三个方面。人类不仅存在于他们与超越的关系中,他们以此得到或者追求生命的终极意义,也存在于他们与自己以及与自然的关系之中,并通过这些关系在日常生活中拓展生命的意义。宗教的伦理方面以b为中心,以其与自身的关系、与a及c的关系为内容。寻求生命的最终意义,必须在关于人的本质及活动的意识中才能得以展开。在这个意义上,宗教的伦理方面是超越方面与宗教方面的合理延伸。在宗教结构的三角形中,伦理之所以是宗教的伦理,是因为人类本性与行为是以其与超越的关系的方式表达出来的。道德之所以具有指导行为的功能,其原因不在道德自身,而在于道德所追求的是宗教的终极意义。因此,宗教伦理学与所谓的哲学伦理学及人类学领域的伦理学不同,因为宗教伦理是以道德准则及观念的超越价值为基础。道德的权威是在人与神圣之间的交流中表现出来的,而神圣是道德权威的源泉。在寻求生命的终极意义的过程中,人们关于环境的伦理意识得以提升,认识到自然与人类是伙伴关系而不是竞争、敌对关系;宗教伦理学的目的,是通过道德的努力来发现生命的终极意义,从而克服生命的局限性,而不是为人们自己的行为与动机提供理性的辩护。由于人与超越、人与人自己的关系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所以宗教伦理与纯理性伦理的界线有时很难划分清楚。但是,在宗教传统的框架内,宗教伦理时常不外乎以下两个类型中的一种:或者是从属于神学的伦理,或者是等同于超越的伦理。在前者,伦理对于超越目标而言只具有次要的工具的意义;而在后者,伦理本身则被视为通向超越的唯一途径。

宗教的三个方面(超越、宗教与伦理)就是这样分别由三种关系形成的。超越关系是从超越(a)到人(b)、到自然(c)的扩展,宗教关系是从人到超越、到自然的扩展,而伦理关系则是从人到其他人、到自然的扩展。(见图二)。

附图{图}。

一般说来,任何宗教体系内部都包含有这三个方面,且任何宗教传统的核心概念也都含有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如果我们能够恰如其分地区分这些不同的`方面,那么我们的比较研究就可以避免将两种宗教简单地混合在一起,就能够深入地比较它们的具体方面和内容。在这三种不同的方面中,两种不同类型的宗教的超越概念之间的相似性最小。如上所述,尽管每一种宗教都拥有超越的概念,但这并不意味着其超越观必然地把关注点放在上帝或上帝的创造上。我们必须认识到超越可以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而不同的宗教在探讨超越的特性上也表述各异。在宗教方面即在人类追求超越的过程中,在渴望达到永恒或对终极的崇拜中,我们可以发现不同宗教之间具有较多的相似性。信仰可以指向不同的客体,不同的宗教传统在仪式与象征上也可能很不相同。但是,这些不同表述的基本原则在很多方面带有普遍性,那就是要超越短暂并达到永恒。当我们进入到伦理领域,我们可以看到,尽管不同类型的宗教之间在超越原则与宗教导向上大相径庭,但还是存在着极多的相似之处。不过,我们不应该把这些“相似”理解为“相同”。不同的宗教传统,在道德学说的形式、“完善”的理念、构成完善的美德以及美德的功能上可能十分地不同,从而使它们不仅在伦理价值的实质上相互区别,而且在道德规范、规则与制度的形式和结构上也各具特色。

不同宗教之间的相似点不仅存在于它们相对应的方面(诸如此一宗教的超越理论与彼一宗教的超越理念),而且也存在于所有这三个方面的混合方式之中。宗教结构内部这三个方面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是所有形式的宗教的基础,而它们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的方式大体上也是相似的。在相互依赖关系中,超越方面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超越是其他两个方面的基础,而其他的两个方面则被视为超越的延伸或应用。但是,在它们的相互作用中,宗教与伦理方面也不是消极的或者完全被其超越原则所先天决定的。一方面,它们可以推动对超越的探讨,加深人类对其根本原则的理解;另一方面,它们还能将这一根本原则应用到实践中去,使超越原则不再是外在于人的东西,而是成了人们自身之中的东西。

三、不同宗教之间的区别。

在宗教比较研究中,我们必须把宗教之间的共性和差异结合起来进行考察。我们必须在两种宗教传统的差异的背景中来讨论它们的共性。从某种意义来说,对于宗教比较而言,不同宗教之间的差异比它们之间的共性更为重要,因为正是这些差异导致了两种全然不同的宗教传统。如果我们对宗教之间的这些差异没能给以足够的注意,我们的比较就会误入歧途。宗教的共性基于人类的共同本质,而宗教的差异则反映了人们对文明、文化以及传统的多样化表达。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生活方式,甚至不同的语言都会加剧宗教信仰表达方式的差异,都会产生不同形式的世界观。宗教间的多样性是为什么要进行宗教比较研究的原因之一,同时也是追求协调各种宗教共存这一目标的真正困难所在。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需要这样一种宗教分类模型,它既能反映出不同宗教之间的本质和结构上的差异性,又能忽略不计它们在起源与地理等方面的差异。为了建构这样的模型,我们需要返回到上述三角形的宗教结构中去。每一种宗教的基本结构都是由那三点所支撑起来的,而每一个宗教的表达方式也都必然具有三个方面的意义。当然,不同宗教强调的重点是不同的。这些不同的强调会产生不同的关系,而这些不同的关系又会反过来形成不同的宗教结构。宗教关系与宗教结构中的这些差异,促使我们把世界宗教划分为三种原型,每一种原型都通过关注于三角形中的一点而展现出其独特的特性;因为在该原型里,所有的关系,无论是人与人之间还是人与超越之间的关系都是以这一点为中心而发展起来的。(见图三)。

附图{图}。

点和终结点。作为这种宗教之中心的神,是一切富有意义的关系的源泉,更确切地说,一切关系的意义和价值都不过是神性存在的具体化,人和自然是通过神性存在的创造和无处不在的恩赐而与神性存在发生联系的。作为宗教崇拜的超越力量,神性存在是人类达到超越的唯一启蒙者和推动者。b点(人类)和c点(自然)依赖于神的存在,并从神性存在及其创造中获得其在宇宙中的地位和价值。人类达到超越的希望,只有通过占据了人们心灵的神性存在才能得以实现。人们对待彼此和对待自然世界的态度,是基于人们模仿神性的需要而产生的。由于以神为中心的宗教不仅强调神性,而且也特别强调人们对于神的恩赐的反应的重要性,所以,以神为中心的宗教并不否认人类对于他们自己的存在与行为的责任。但是,这一类型的宗教坚持人的责任是由神性的存在而产生的,其根源在于神对人的关照。没有神的启蒙,人不可能做出任何有意义的事情来。以神为中心的宗教将自然与自然存在物看成是神的创造的标志,因此,在整个体系中自然与自然存在物没有任何独立的地位。典型的以神为中心的宗教是犹太教。在犹太教中,上帝是所有生命的起点和终点。其他的宗教,如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也具有这一宗教在理论与实践上的许多特性。

宗教的第二种类型是人本主义的。人本主义宗教以b(人)为中心点,人的超越被视为是人性的圆满实现。由于人本主义这一概念已经获得的某种技术含义常常指的是18与19世纪产生的一种哲学学派,我们需要在这里对人本主义作出新的定义。我们这里所使用的人本主义一词,指的是一种与在神性之中寻找拯救源泉的有神论相对立的传统。因此,人本主义宗教坚持认为,人类能够并将通过在其本性与心灵中圆满实现人性的方式而达到超越。在这类传统中,人类超越的过程被看作一种通过人自己在道德与政治上的努力而进行的自我修养过程,自我修养因此不仅具有道德意义而且具有超越的意义。人本主义宗教有时也把超越看成是来自神的权力,有时甚至会承认超越具有神的尊严和权威,应该受到尊敬。但是,与以神为中心的宗教不同,人本主义宗教反对把任何关系的起源归结为神的创造,认为人类关系始于人类存在,是由圆满实现的人性所界定和设计的。人本主义宗教在b点上实现了其结构的平衡,而把超越内化为人的本性,并将人性的完满实现视为达到超越的标志。超越的内化产生了一种与以神为中心的宗教类型相区别的精神性。在人本主义宗教的框架中,超越是在人类智能所建构的观念中得以解释和理解的,而不是由神的启示所给与的。人本主义宗教强调超越(无论是以人格还是以非人格的形式出现)与人类世界的统一,而不是强调它或他与人类世界的分离。在它看来,维持这种统一,与其说是具有神力的救世主的工作,还不如说是人类的责任。作为超越之神的功能更多地存在于对宇宙法则与规律的表现中,而不是存在于对于个人的意志的表达中,所以超越之神并不直接干预人类事务,而是间接地通过人的活动而发挥作用。与此相适应,人本主义宗教认为,超越更多地是一种道德活动过程而非来自于神的赐予。人本主义宗教虽然也追求超越,但它拒绝接受超越只能由神来启蒙的观点。它把人的超越看作是人的完善,在这种完善中人突破了自己的局限,发现了人类生命的终极意义。它坚持认为人性与超越的本性是完全一致的,因此,生命短暂而忙碌于世俗世界的人有能力改造自身,从而将自身提升到永恒与神圣的层次。儒家,尤其是理学和心学,是这一类型宗教的典型表现。基督教也明显包含着与人本主义宗教相类似的倾向,因为基督教认为耶稣基督是其中心与焦点,而耶稣基督同时既是真正的神又是真正的人。一些现代的基督教神学家认为,基督教中存在着重要的人本主义因素,比如强调耶稣是位道德教化者,基督就是人类的典范,强调拯救实际上是人类对于耶稣召唤的回应等等。我们承认,这些教义确实是基督教教律的组成部分。但我们也将力图证明,这些所谓的人本主义的教义是以下述事实为基础的:只有上帝通过耶稣基督才能提供人类拯救的可能性。因此,基督教基本上并在本质上是一个以神为中心的传统而不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宗教传统。

第三种宗教类型是自然主义的宗教,在这一种宗教中,c(自然或者自然法)占据着中心地位。无论是超越还是人类存在都被看作是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自然过程的产物。只有跟随着自然,人才能达到超越。某些自然主义的宗教或许相信有一个高于万物的神的存在,但这一神的存在的功能与作用最终还是要让位于自然法则。另外一些形式的自然主义宗教或许会强调人要参与自然的进化过程,但是,这种参与并不能证明人优越于自然。相反,人的价值之所以能够实现,就在于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之所以能够达到超越也是由于大自然的力量。道教,是这一宗教类型的典型表现。在道教中,作为自然法则的道,不仅是人类的创造者,也是人和神存在的保证。佛教或许也可以看作是自然主义的宗教,但是,在虔信阿弥陀佛的净土宗那里,佛教则可以视为一种以神为中心的宗教。

以上我们关于世界宗教的类型分类,清楚地揭示了不同宗教之间结构与关系的差异。但是,我们不应该过分地强调宗教类型之间的界限。因为如果这样,我们就会给人这样一种印象:世界中有某种纯粹的以神为中心的宗教、纯粹的人本主义宗教或者纯粹的自然主义宗教的存在。我们应该这样认为,尽管每一种类型的宗教都有它们自身的独特特性,因而理所当然地可以与其他的类型相区别,但是,这些类型中没有任何一种是绝对的、不能被其他类型所包括的。三种宗教类型时常是交相重叠。以神为中心的宗教中有人本主义的因素,人本主义宗教中有以神为中心的宗教的因素。所以,当我们比较两种不同的宗教时,我们不仅应当区分它们,把它们划分为各自不同的类型,比如这一个属于以神为中心的宗教,而那一个则属于以人为中心的宗教,我们还应当留意到它们之间各种各样的重叠方式,比如说,我们要特别注意以神为中心的宗教中的人本主义因素以及人本主义宗教中的神性因素。以下正是我们在上面的论述中所着力强调的:我们必须认真考虑共性中的差异,也必须认真检查差异中的共性。

综上所述,不同宗教之间尽管形式不同、结构各异,但对它们之间进行比较不仅是完全可能的,而且是绝对必要的。但是,我们对于不同宗教之间进行比较研究,必须坚持一种正确的态度,那就是在相信人类本性具有一贯确定性的同时,还必须注意选用不同的恰如其分的、适合不同比较对象的比较方法。在比较研究中,我们应该确定一种自始至终得到贯彻的不偏不倚的公正原则。虽然这种公正原则并不等于把研究者价值与比较本身的价值完全相分离的绝对客观性,但要求比较者必须去掉自己的偏见,必须确保比较在同一价值判断标准下进行。比较研究具有结论开放、尊重比较对象传统、富有建设性和以理解为目标这样一些特征。比较的目的就是在不同的宗教之间寻找出共同的相似点和二者的差异所在,注意在共性中找出差异,在差异中找到共性,在两种不同传统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中,挖掘不同传统的现代价值所在。

音乐与诗歌关系研究论文

在上世纪的70年代,环境科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被纳入到高等教育体系当中。环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环境影响评价,其实际原理是通过对所需要测量的环境数据的优劣来进行评价,环境影响评价也是目前环境质量指数(eqi)所使用的评价方法。比如:在进行环境测量工作中,如若环境污染与某种污染物的浓度直接相关时,当把p指代为某种污染物的环境质量分指数,就是该污染物在实际测量当中的数据,当p值越大,则表明该环境区域的污染越严重,反之亦然;如若环境污染与多种污染物的浓度直接相关时则需要基于单因子质量指数的理论上来计算出实际的综合指数,用来表示多种污染物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程度。当前,我国可以直接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机构和组织主要是要持有相关的甲级评价证书的高等院校、研究院以及设计院等,基本要求配备可以必要测试和实验的实验室。由于高等院校以及研究院在科研方面、实验室质量方面都有着雄厚的实力,因此其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研究以及相关技术均是处于我国这方面的发展前沿。比如:设计院掌握了大量、先进的少污染技术,并且在对工程开展可行性的分析、研究上以及环境污染的防治措施上都有着明显的优势;我国冶金部旗下的安全环保研究院就有全国规模最大、科学技术最为先进的电除尘模拟试验室。

与此同时,也有少部分的设计研究院对环境方面的过程设计与评价工作存在轻视现象,并没有严格地按照《建设项目环保设计规定》来开展相关工作。并且在进行环境影响评估的工作当中,并没有面向大众来征求建议或其他有效措施,因此,这些单位做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并不能够成为环境工程设计工作开展的依据。由于这类现象的存在,使得社会在对工厂进行改旧建新的环境工程设计上,始终不能够使用主体工艺,也避免不了把环境工程设计放在辅助地位。因此,切实可行的环境影响评价要基于维护当地生态环境的平衡,探索出更为有效、涉及面更为广泛的环境对策,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对污染物的治理。自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由于经济发展以及基本设施建设的需求,对我国相关企业、工厂等都实行了改旧建新或者是拓建工程,由于当时施工技术的不成熟以及环境保护意识薄弱,导致环境保护的遗留问题多多。为了更好地开展环境保护工作,对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工程设计以及可行性分析这三者关系进行科学的研究、合理的分析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环境工程设计。

环境工程设计,不仅具备工程设计的一般属性,而且还是具备属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具体内容为:

2.1环境科研结果的实际表现形式、实际应用以及转化为生产力是要通过环境工程设计得到反映。只有通过环境工程设计这一载体,环境科研成果才能够真正地转化为生产力。

2.2由于环境工程设计的核心内容是“环境”,表明其主要的效益是倾向于社会效益这一方面,而不能够对其单纯地用经济效益的相关衡量方式来对环境工程设计进行衡量。2.3不管是进行新近进行的工程,还是改旧拓建工程,所需要的环境工程的投资费用都是比较高的。比如攀枝花的提钒炼例厂,由于其需要对原料主厂房布袋进行一个除尘工作,因此初步预算大概1500万元人民币。在对老厂进行改旧拓建工程时,环境工程设计的前提是要在不影响当前的正常生产工作,以及不能够对工厂的主体建筑造成损害。所以,环境工程设计的实际实施还是存在着较高风险。

2.4我国环境科学这一学科是在上世纪的70年代才逐步发展起来的,由于发展时间较为短暂,使得规范的、科学的、系统的环境工程设计没有得到完善的建设。这就要求在开展环境工程设计工作前要对可能出现的不利因素都要做到周密地考量,尽可能地提高该工程设计的安全系数。确保该工程能够实现可持续运行。

2.5在开展环境工程设计的工作中,每一环节都应该要严格遵从设计规范。

2.6要将环境工程设计的辅助工程的地位向主体工程的地位转化,在现代工程的开展过程中,环境工程设计需要专业性和专业配套的设施,这就要求在开展环境工程设计中,需要各相关专业人员的分工合作与配合。

2.7在国际金融危机这一大背景的影响下,我国的大中型企业都存在经济效益较差的现象,因此企业在开展环境工程设计工作中也不太乐观,而在建的环保工程常常会因为资金链短缺被搁置或者是压缩。这就要求在开展环境工程设计工作中,要充分做好前期的调研工作以及制定切实可行的环境保护的治理方案。

3结语。

相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大众对环境保护这一问题也会越来越重视,这也就要求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工程设计要不断进行完善,起到促进改善环境的作用。

浅议高师专业音乐教育中民间音乐传承方法的研究论文

1、音乐教育没有与其他学科教育有效融合。

中国高校普遍开设音乐教育课,主要是针对非音乐专业的大学生。但是,在所有上过音乐课的大学生中,超过70%的学生不会识别五线谱,更多的学生不会操作演奏乐器。中国在近些年来的中小学生教育上,以音乐教育带动素质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然而大学音乐教育却没有获得成效,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非音乐专业大学生对于音乐艺术审美处于茫然状态,或者对于音乐教育的理解片面化,导致高校大学生音乐教育价值难以实现。大学生对于音乐普遍兴趣很高,希望能够获得相关知识。但是,大学音乐课以选修课的形式存在,学校的这种课程设置就会对大学生的音乐学习以错误引导,认为音乐课就是对于音乐知识背景以了解,欣赏音乐陶冶情操,导致非音乐专业大学生的音乐素质难以提升。

2、高校音乐教育没有体系化发展。

高校音乐教育的逐渐兴起,多数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形式展开,而没有形成教学课程上的规范化、系统化。高校音乐教育的主要教育资源在课堂上,虽然由专业教师担任音乐课程教学,但是音乐教学内容的展开都是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专业选择的角度出发,使得音乐课程资源和多样的内容在高校中难以普及。为了弥补音乐选修课教学的不足,高校往往会将音乐教育融入到业余文化生活中,开展音乐艺术活动,以提升大学生的文化情趣,导致大学生没有对音乐教育以正确认识,更难以突出音乐审美价值。

二、高校非音乐专业教育的有效途径。

1、将探究式教学方法引入音乐教育中。

所谓探究式教学方法,就是在音乐课堂上教师设定一个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研究课题,与学生共同探讨。大学生凭借自身对于音乐的理解参与讨论和音乐知识的探索中,面对不懂的问题还会多方查阅资料,以扩展音乐知识面,深化对于音乐的认识。随着音乐教学活动创造性地展开,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运用科学研究的方法学习音乐知识,使得学生的`音乐认知能力有所提高。音乐教育中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由原有的被动听课转变为通过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学生在探索中对音乐知识以个性学习,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都在音乐知识学习中得以发挥。

2、树立高校音乐教育新理念。

高校开展非音乐专业大学生音乐教育的主要目标是通过音乐教育提升学生的审美力,以促进大学生全面综合素质的提升。鉴于高校非音乐专业大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欠缺,对于大学生的音乐教育就不可以从专业教育培养,而是以音乐素养教育为主,将音乐基础知识和相关技能渗入其中。这就意味着,高校音乐教育要突破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将教育内容与学生的专业知识相融合,使学生的情感更为丰富,随着音乐灵感被激发起来,学生的创造力和知识应用能力得以提升。

3、运用多媒体辅助音乐教学以建设良好的音乐环境。

学生接受音乐教育,不仅要提升音乐欣赏能力,更要通过提升音乐素质而促进全面发展。多媒体技术可以提高音乐教学效率,在于其在有限的音乐教学课堂时间内对于音乐教学资源以优化,诸如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作品内容以及音乐风格等等,都可以通过播放多媒体呈现出来,不仅可以为课堂教学节省时间,还能够缓解教师的教学压力。多媒体技术可以在音乐教学课堂中塑造良好的音乐空间,使学生在满足听觉享受的同时,还可以获得视觉享受。高校非音乐专业教学以音乐欣赏为主,课程内容更为强调音乐史的普及,包括音乐风格、音乐曲式以及表现手法等等,且将音乐教学内容要与学生所学专业知识衔接,形成边缘化学科。

三、结论。

综上所述,音乐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音乐艺术教育,而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高校针对非音乐专业大学生开设音乐教育课程以提高大学生的音乐素质,引导大学生树立美学意识,促进大学生的全面人格培养。音乐教学在高校中以公共选修课教学模式展开,从培养大学生的音乐兴趣出发,使大学生的综合水平对于社会发展的和谐度具有促进作用。

音乐教育研究生论文

(一)音乐教育有助于提高人的审美素质艺术表现人类情感,音乐也不例外。它通过有组织的音符形成鲜活的艺术形象,以此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培养人的审美情趣。如我国的革命历史歌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松花江上》和《黄河大合唱》等都会激起国人的爱国情感。而抒情歌曲、轻音乐则愉悦身心、陶冶情操。

(二)音乐教育有利于心理素质的提高音乐可以表达出人的喜怒哀乐。大学生由于处于青春期,情绪易于波动。适当的音乐有助于完善其个性及调整心态,进一步促进其对待学习和生活的态度。

(三)音乐教育有利于开发智力学生在欣赏音乐及唱歌时,想象力、思维、记忆、情感等会被积极地调动,因而会得到有效的的发展。音乐教育有助于开发智力在科学上已被证明。科学研究表明,人的智力与右脑的功能紧密相联。左脑负责抽象思维,右脑负责形象思维及记忆。音乐所产生的形象思维能够促进右脑的发展,使人们散发无尽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

(四)音乐教育有利于德育素质的提高音乐是一门情感艺术,它能够对人的意识产生深刻的作用,因此,具备一定的德育教育功能。它用美好的情感陶冶、净化人的心灵。如歌曲《大中国》用通俗的语言描述了美丽的祖国,并让美妙的旋律被广泛接受,并不使音乐感觉有说教的味道,但与此同时提高人们的爱国意识。

二、我国高师大学生音乐素质现状。

目前高师院校毕业的学生是否能适应我国教育改革的需要,是否能为全民素质的提高做出贡献,是值得高师院校教育工作者深思的话题。目前,在校学习的大学生,从总体上讲,他们渴望成才,希望能够为音乐教育事业贡献力量。但是,许多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并不是很高。基本现状是:

(5)不重视体育锻炼,身体素质难以适应实践活动中艰苦而紧张的生活;

(6)有许多学生对音乐教育的态度不端正,重理论,而不注重自己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不重实践,高师音乐教育培养目标是合格的基础音乐教育师资,只以为“音乐教育让孩子会唱几首歌就行了”,没有把知识、技能技巧的学习和教学能力的培养有机地融合起来,更不能将在校的学习和未来的工作联系在一起。大四实习时,才认识到自己的`能力与实践教学有差距。

三、发挥音乐教育功能,推进高师音乐教育改革。

针对以上状况,应从以下五方面来提高高师学生的音乐素质,促进高师音乐教育的发展:

(一)给予高师音乐教育正确的认识及重视过去,由于社会上的一些人对中小学教师不给予足够的尊重。因此,师范专业也是考生们填写志愿时所不屑一顾的冷门,学生往往考音乐学院落榜后,无奈才选择师范院校。还有一部分人由于文化课成绩差,想通过人情关系,混个大学文凭,这就给国家的教育资源造成了巨大的浪费。国家教育部周荫昌副主任曾呼吁:“党和各级领导部门真正给艺术教育一个明确的定位。”在进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应充分认识到音乐教育是不可或缺的,它与素质教育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二)进行高师音乐课程体系改革以往的高师音乐教育中,对于课程设置缺少明确的规定,教育质量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必须改革旧的体制,重视课程设置,改革原有的专业课程体系,增加通识课教育,提高学生的知识结构并使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在技能训练中采用小课、小组课及集体课相结合的方式。

(三)广泛开设各类音乐选修课广泛开设各类音乐选修课,以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热和兴趣。学校应设各种培训班,如声乐、乐理、形体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学生的表演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四)加强学生素质的提高加强学生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自尊自爱、尊重他人以及举止文明的培养。美育是音乐教育的目标之一,音乐教育者更应注意自身的举止文明。穿着打扮、人际交往、保护环境卫生都体现了一个人的素质。高师院校的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在这些方面表现出好的精神风貌和气质修养。

(五)开展多种艺术活动通过多种艺术活动的开展,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艺术氛围,以培养学生良好素质。大学生处于青春期,具备好动的特点,学校应利用这一特点,给学生提供艺术实践的机会。这些实践能有效地延伸和补充课堂教学,与此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机会。提供表演的机会、组织音乐社团、指导学生举办一些音乐培训班进行辅导讲学,都是向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浅议高师专业音乐教育中民间音乐传承方法的研究论文

论文摘要:当前我国高校高师专业音乐教育课程不断完善和进步,专业的课程设置让学生更好地吸收专业知识,然而民间音乐却在无形之中被忽略。现阶段,高师专业音乐教育专业在教材选取方面还存在一定不足,在课程设置方面也明显减少关于民间音乐这部分,由此导致学生对民间音乐不够重视。因此,开设音乐教育专业的高校要对民间音乐更加重视,并且进一步完善教材选择、课时安排等。本文分析了民间音乐在高师专业音乐教育中的现状,并重点探讨了高师专业音乐教育中民间音乐的传承方法问题。

各个高校的民间音乐在整个音乐专业中的现状主要表现在观念方面、课程方面、教学教法方面、教材方面及师资力量方面,具体表现为:

1。学生对民间音乐的认知存在一定局限性。学生在学习音乐课程时,往往漠视民间音乐,认为民间音乐古老、枯燥、不够流行,不符合当前的学生心理,因此在学习民间音乐的过程中,学生没能形成正确观念,不懂得对民间音乐进行学习和传承,由此导致学生对民间音乐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肤浅性。

2。课程设置方面。首先,民间音乐的课程设置时间较晚,建国后至今,以国家教育部名义正式下发的高师本科《教学计划》只有两版,真正把民间音乐课程作为一门专业基础必须课而进行设置至今还不到20余年,还有很多高校没有正式设置民间音乐课程。其次,民间音乐的课时相对较少,目前就大部分高校音乐教师所做的教学计划来看,民间音乐所占的课时要比其他专业相对来说少了很多,还有很多学校将民间音乐作为辅助课程。

3。音乐教师的教法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几乎所有的音乐教师在教学时采用的都是“灌输法”。虽然有部分教师在讲课时能够将课时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结合,但具体教授方法却各不相同,有的侧重理论讲解,有的不讲理论,只对学生进行民族乐器的教学,单纯地进行技能方面的训练,或者简单欣赏一些民族器乐曲,这就导致学生对民间音乐的学习不全面。

4。当前高校所使用的民间音乐教材不统一。目前各高校所使用的民间音乐教材尚不统一,很多出版社编写的教材都没有作为民间音乐高师专业统一教材。在教师所选用的教材中,有的是选自他人的出版物,还有的教师用的是自己编写的教材,这些教材基本上是专业音乐院校教材的分支,而教师独立编写并能公开出版的教材明显不足。此外,教师们上课所使用的音响、音像资料绝大部分来自公开出版物,还有一部分是从他处转录的,教师亲自采风所得的资料很少。

1。重新树立民族音乐文化观和相应的音乐教育观。

首先,应该树立多元音乐文化观念。

在当今的信息社会,不同的文化相互交流和碰触,这就要求高师院校对文化的多元格局有明确的认识,形成多元的音乐文化观念,重新建立高师音乐教育体系,这既包括民族音乐课程的多元化,又包括教学方法的多元化,同时意味着高师音乐教育不仅仅要融合大量的民间音乐,还要融合其他的国家的民间音乐,更好地汲取前人及当代一切有益于理解音乐文化,并且充分发挥学生个性创造力和符合民间音乐的有效教学方法。

高师音乐教育关于民间音乐传承人才的设定,应该结合当地的民间音乐文化实际,各个高师院校所设的音乐教育机构,应当自觉地致力于建设当地音乐文化资源良性循环的互动机制,高师院校应该吸纳当地的民间音乐文化资源,充实其教育内容,担负起建设传统民间音乐文化的职责,并且以这一机制为目标,设定高师院校培养民族音乐人才的规格,实现新型人才教育观。

2。确立民间音乐在高师音乐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首先,多渠道地引进民间音乐文化资源。高师院校的音乐教育机构应该自觉地进行采访和收集当地的民间音乐文化资源,并且将其引进到高师音乐教育之内,或者建立相关专业,或者开设相关课程。此外,将老艺人或者民间音乐家等引进高师课堂进行授课,教授学生特色的民间音乐。

其次,编纂专门的民间音乐教材,教材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工具,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国家教育部门应该组织全国民族音乐学界和高师音乐教育界的专家和教师共同编写民间音乐方面的教科书,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应该广泛收集和利用我国民族音乐学界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音乐理论体系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应立足于五大集成出版的既有成果,制定将其转化为高师民间音乐教材的规划。

最后,创建新型的`民间音乐教学方法,教学方法体现特定的教育价值观,受特定课程内容的制约,同时也受教学组织的影响。教师应该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师生及生生之间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并且富有创造性。

3。将民间音乐传承作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

民间音乐文化传承是一项社会性的系统工程,它需要社会各界的力量对民间音乐进行整合,作为社会文化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高师音乐教育,更应该主动承担起联系社会文化部门和地方音乐文化社团的职能,使传承民间音乐文化、重建地方民间音乐文化成为一个有机的社会行为。

首先,应借助社会力量对高师院校的民间音乐教师进行师资培训,在高师中传承民间音乐,师资是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因素。当前我国专业教授民间音乐的教师极度匮乏,因此应该借助社会上各种办学力量,采用举办短期高校民间音乐师资培训班,对高校的民间音乐教师进行深度而系统的专业培训。

其次,成立地方专门的音乐文化研究机构。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地的民间音乐文化异常丰富,这就体现出地方的音乐研究机构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因此,各地区应成立地方音乐文化研究机构,以充实对本区民间音乐文化的搜集和整理力量。高师院校也应该创造条件,成立自己的民间音乐研究机构。这样既能提高教师队伍的研究能力,又能突出高师民间音乐的办学特色。

最后,呼吁社会各界重视民间音乐传承。要想更好地对民间音乐进行传承,光靠高师院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调动社会上一些积极力量,来共同营造一个传承音乐文化的良好环境,因此,应该呼吁社会各界都重视民间音乐的传承。

综上所述,民间音乐作为我国一项重要的音乐文化,急需得到更好、更久远的传承和发展,而高师院校的音乐专业则肩负着这一重要传承使命,希望各高师院校能够有针对性地根据当前现状制定合理的民间音乐传承方法,合理选取民间音乐教材,适当增加民间音乐的教学课时,并增强民间音乐课程的师资力量,同时积极调动一切社会力量来引起全民对民间音乐的重视,使民间音乐得到良好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辛恩利。关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的思考。艺术教育,,1。

[2]梅本红。浅议高师音乐教学。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

[3]何茜。音乐课程改革与教师教育理念的重建。中国音乐教育,,7。

[4]黄耀文。对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中国音乐,,3。

[5]张计。我国音乐教育与音乐文化协同发展探析。学术交流,,2。

[6]罗静。关于社会音乐教育的几点思考。歌海,2010,1。

论文研究7大类方法

它的特点是需要了解问题在正常情况下自然状态的表现。比如观察超市货架能够得出很热销产品都在超市货架的中层。通过观察来收集资料的方法称为观察法,观察方法有直接的观察法也可以间接的靠仪器去观察,比如交通信号灯的时间控制就是通过检测人流的数据得来的。

第二种市场调查方法是提问。

我们往往采用比如提问的方法、座谈的方法、访谈的方法来进行。这种调查方法是提问,不仅仅可以了解问题的外在表现,同时也可以了解问题内在的原因,称之为是提问调查方法。

第三种市场调查方法是实验。

在人为创造的条件下来研究问题,分为定性实验和定量实验。在这方面现在有一门学科对市场研究工作带来很大的支撑,称之为行为经济学,还有类似的叫实验经济学。市场营销学当中,有专门的软件程序可以模拟做一些市场营销的决策,称为市场营销决策的模拟。

如何做市场调查?

做市场调查首先要调查所经营的业务,开展的服务项目所属行业的发展状况、发展趋势、行业规则及行业管理措施。

市场需求调查的另一重要内容是市场需求趋势调查。了解市场对某种产品或服务项目的长期需求态势,了解该产品和服务项目是逐渐被人们认同和接受,需求前景广阔,还是逐渐被人们淘汰,需求萎缩。了解该种产品和服务项目从技术和经营两方面的发展趋势如何等等。

市场调查的方法主要有观察法、实验法、访问法和问卷法。

(1)观察法是社会调查和市场调查研究的最基本的方法。它是由调查人员根据调查研究的对象,利用眼睛、耳朵等感官以直接观察的方式对其进行考察并搜集资料。例如,市场调查人员到被访问者的销售场所去观察商品的品牌及包装情况。

(2)实验法由调查人员跟进调查的要求,用实验的方式,对调查的对象控制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对其进行观察以获得相应的信息。控制对象可以是产品的价格、品质、包装等,在可控制的条件下观察市场现象,揭示在自然条件下不易发生的市场规律,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市场销售实验和消费者使用实验。

(3)访问法可以分为结构式访问、无结构式访问和集体访问。结构式访问是实现设计好的、有一定结构的访问问卷的访问。调查人员要按照事先设计好的调查表或访问提纲进行访问,要以相同的提问方式和记录方式进行访问。提问的语气和态度也要尽可能地保持一致。

常用的市场调查方法有那几种?

市场调查中,常用的资料收集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询问法、情况推测、问卷法等。拓展资料:市场调研的作用主要取决于使用者怎么运用调研结果,主要在下面几个方面发挥作用。

(1)通过了解分析提供市场信息,可以避免企业在制订营销策略时发生错误,或可以帮助营销决策者了解当前营销策略以及营销活动的得失,以作适当建议。只有实际了解市场情况下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市场营销策略和企业经营发展策略。

在企业管理部门和有关人员要针对某些问题进行决策时,如进行产品策略、价格策略、分销策略、广告和促销策略的制定。

(2)提供正确的市场信息,可以了解市场可能的变化趋势以及消费者潜在购买动机和需求,有助于营销者识别最有利可图的市场机会,为企业提供发展新契机,企业为适应这种变化,就只有通过广泛的市场调查,及时地了解各种市场因素和市场环境因素的变化,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通过对市场因素,如价格、产品结构、广告等的调整,去应付市场竞争。

(3)有助于了解当前相关行业的发展状况和技术经验,为改进企业的经营活动提供信息,为企业提供最新的市场情报和技术生产情报,以便更好地学习和吸取同行业的先进经验和最新技术,改进企业的生产技术,提高人员的技术水平,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从而提高产品的质量,加速产品的更新换代,增强产品和企业的竞争力,保障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研究职高音乐教学论文

一、入境提倡“按部就班”

对于课堂而言,响铃后学生第一个审视的就是讲台上的教师。课堂伊始,教师如果像心理医生一样,让学生放松下来,学生就将处于良好的、松弛的上课状态。我认为可以在这个阶段将教学主题内容在舒缓的课堂节奏、轻松的学习氛围中作点滴渗透,为后面的教学作好层层铺垫。例如教学音乐欣赏《雪橇》时,我便为学生安排了课间欣赏活动:

1、用多媒体播放关于冬天的图片。

3、从学生熟悉的冬季运动自然过渡到本课音乐所要描绘的“雪橇”。

4、师:你能模仿一下坐在雪橇上的动作吗?生:跟随老师一起模仿一下雪橇滑雪的情景。在轻柔的音乐声中,我通过与学生进行关于“冬”的亲切交谈,让学生在学习之前熟悉教学内容,然后在与学生的交谈中自然地转到冬季运动“滑雪”的话题上。

另外,为了让学生感受滑雪是非常有意思的冬季活动,接下来的环节让学生模仿坐在雪橇上滑雪的动作,让他们于律动中真实地感受音乐的欢快。这种冬季运动的情境创设虽无痕,但有意,感觉清新自然。

二、入境提倡“幽默教学”

三、入境提倡找寻“乐眼”

诗无眼则佳处不见,龙无眼则神采皆失。由此可见,诗文的“眼”实质上就是最传神的、最能表现诗文主旨的词语或句子。歌曲中有没有“眼”呢?虽然我没有听人正式提出过这样的观点,但潜意识地认为歌曲应该有自己的“乐眼”,即歌曲中最能表现主旨的关键性乐句。据我平日的观察,一般就在歌曲的副歌部分。在歌曲教学中,如果我们在备课中找到“乐眼”,就能有效引导学生感悟歌曲所要表现的内在情感。例如五年级第五单元歌曲《在一起》的教学片断:

1、师:现在请同学们再次聆听这首彝族民歌,然后把最能让你激动的一句找出来,告诉大家。

2、师:歌曲的哪一句最能让你感动呢?生:毛主席呀和人民在一起,彝族的心啊永远和党在一起。

师:是啊,彝族人民对党的感激之情在这里到达了一个顶点。老师这里还有三颗大小不一的“红心”,它们该贴在哪呢?我们一起再把歌曲唱一唱,然后想一想!师:乐句之间有什么特点?生:音越来越高。师:是啊,歌曲正使用音高的变化表达出彝族人民内心像潮水般步步高涨的情感,让我们再次在歌唱中感受一下。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找出最让你激动的一个句子”,就是让学生找出歌曲情感表达的高潮部分,即歌曲的“眼”,学生找到了,这就意味着他们与教师、歌曲产生了情感共鸣。然后教师因势利导,以此为突破口,让学生带着问题演唱歌曲,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一句会让我们感到激动”。美丽的风景,人们总会驻足观赏。我们在课堂中呈现一幅幅美轮美奂的图画,总希望让学生流连忘返。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教学就是教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解释,并让学生理解音乐中所包含的景与情的教学。这样既简化了教学内容,又缓解了教师与学生的教学压力,长此以往,师生定会深深陶醉于音乐。

研究生学风建设方法研究论文

为深入贯彻《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等精神,在全体研究生中倡导诚信严谨、开拓创新的学风,营造追求真理、风清气正的学术氛围,培养研究生求真务实、开放包容的学术品格,进一步推进我校研究生的学风建设,特举办xx师范大学20xx年“研究生学风建设活动月”。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活动主题:守学问之道,兴创新之风。

二、活动时间:20xx年月1日——20xx年月0日。

三、参加对象:全体在校研究生。

四、活动安排。

1.启动仪式:举行xx师范大学20xx年“研究生学风建设活动月”开幕仪式(发布活动倡议书,签订诚信承诺书,具体事宜另行通知)。

2.宣传动员:利用广播、橱窗等传统载体与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大力宣传研究生“守学问之道,兴创新之风,强学风建设”的重要意义。

3.集中学习:组织全校研究生深入学习《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宣讲参考大纲》、《学位论作假行为处理办法》等,进一步牢固研究生诚信意识。

4.研讨交流:邀请校内外学术科研优秀典型,就学术创新、论写作等方面与研究生广泛开展研讨交流,积极营造科学道德与学术创新的良好氛围。

5.示范引领:综合传统与新兴媒体,集中展示学校2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的`先进事迹,充分发挥研究生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

6.专家报告:邀请校内外学养深厚、为人师表的专家学者,为研究生做系列专题报告,帮助研究生确立严谨治学的品格,自觉抵制学术不端行为。

7.调查研究:面向全体研究生,开展“xx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术发展现状”专题调研,撰写xx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术发展现状调查报告。

8.典型案例:举办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案例巡展”,引导研究生树立诚信意识,坚守学术诚信,完善学术人格,维护学术尊严。

9.摄影比赛:举办研究生“最美科研人”摄影比赛,通过摄影创作的方式,捕捉科研人的最美瞬间,激励研究生积极投身科研。(具体事宜另行通知)。

10.导师评选:开展首届研究生“我心目中的好导师”评选活动,发挥导师典型示范作用,增进师生感情,弘扬教书育人精神。(具体事宜另行通知)。

11.论检测:建立联动机制,集中对所有申请学位人员学位论开展学术规范检测工作,防范学术不端行为,提高学位论质量。

12.表彰奖励:对在研究生学风建设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在全校研究生中弘扬“崇真务实、开放包容”的良好学风。

五、工作要求。

1.各研究生培养单位要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结合实际制定本单位活动方案,做到时间保证,内容落实,确保研究生学风建设活动收到实效。

2.各研究生培养单位要紧紧围绕活动主题,结合实际需要,拓展活动形式与载体,增强活动的感染力和说服力,积极拓宽学风建设活动的覆盖面。

3.各单位要充分发挥导师的示范引导作用,加大对科学精神与学术道德的宣讲力度,努力在本单位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学术氛围。

4.各单位要广泛利用多媒体,认真做好活动宣传动员与总结汇报,及时将有关活动的总结宣传材料上报研究生院(研工部)。

xx师范大学研究生院研工部。

职高音乐教学研究论文

中等职业院校的硬件教学水平也有一定的限制。在这种限制下,学生们的水平无法得到更大层次上的提高。随之也带来一些问题,如一些中等职业学校的美术专业学生素描基础差、造型能力不强、理解能力较弱,未来的职业道路上无法与高等院校的毕业生进行抗衡,很难达到更加理想的职业位置。

中等职业学校教学中的可取之处中等职业学校着力于培养对社会有用的应用型人才,学生们毕业之后能尽快的上手操作,毕业生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和适应能力,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在校期间参加过很多实践活动,有较强的作图能力和较强的造型能力,这是中等职业学校素描基础课程教学之中的可取之处。

中等职业学校的素描基础课程教学要求。

中等职业学校的素描基础课程教学方法和原则。

1中等职业学校的素描基础课程教学方法。

中等职业学校的素描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快速造型表达能力,所以速写在素描教学中成为了必不可少的一门重要的理论课程。其中对于速写的内容和形式还有时间应该进行科学合理的策划和研究,以最完美的形态出现在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们对速写的积极性和热情。这样学生的快速造型表达能力才能有所高。强调学生对物体的结构、透视理解能力,强化造型基本功,要求学生理解透视规律,同时要重视学生对结构素描方法的掌握与应用以及对以线造型的能力培养;掌握线条的轻重、粗细、刚柔等的对比与变化;培养学生的手、眼协调能力,对物体的透视、比例的正确观察与表达能力;强调学生的严谨造型态度,避免浮光掠影,曲解物体造型。

2中等职业学校的素描基础课程教学原则。

在中等职业学校的素描教学中应以“循序渐进”为原则,重视素描习作教学训练过程。实践训练时最关键的部分,正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无论我们速写或造型的课程开的多好,多生动,请得教师多么有名,学生没有动手实践的机会想要成才也是枉然,所以实践的教学任务在中等职业学校的素描教学中应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教师们应按部就班的进行培养,首先要制定长远的训练目标以及阶段性训练目标,同时还要提出分阶段实现目标的具体要求;在制定目标的过程中,要遵循“循序渐进”和“适当重复”的原则,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牢固地掌握造型规律及其有关的知识,获得灵活而又熟练地表现各种环境下的复杂物象的技能。所以在中等职业学校的素描基础教学中我们应该遵守“注重基础,抓好实践,稳扎稳打,循序渐进”的原则。采用科学合理又可以带动同学们积极性的教学方法,此外,教学硬件设施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方面。只有这样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才能成为社会大生产中一颗合格又优秀的螺丝钉。

结语。

中等职业学校美术素描基础教育从教学大纲到教学法,从课程设置到教学目标,都与传统美院教育有着密切的关联,但又要有很大的差别。各中等职业学校的素描教学基本都是根据自身条件参考普通高等美术院校的相关课程来设置的,缺少权威范本。作为基础课,中等职业学校的素描一定要保持自己的办学特色和理念,并不断向高等学校学习其教学方法和硬件设施配置,做到不断完善自己的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中等职业学校的素描基础课程应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的同时,更关注其将来的就业发展和未来出路的将来毕业生的现实出路,为国家输送更多应用型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文档为doc格式。

少数民族音乐史研究论文

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在社会发展中,少数民族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色,拥有了自身的民族音乐,成为整个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记录了民族的演变史,是少数民族精神与文化的追求,也为民族带来了应有的荣耀、自强心和归属感。民族音乐是本民族的象征。少数民族音乐按照不同种类与体裁分为五大类:民间歌曲、民间舞蹈、民间器乐、民间戏曲以及说唱演艺。民间歌曲是少数民族人民对自己生活情感、生活状况的一种直观表现,这种典型的民间风俗成为一门艺术,是民间音乐的代表。民间舞蹈主要是在音乐的伴奏下翩翩起舞,表现形式比较多,典型的是鼓舞、踏歌、跳乐。民间器乐,在少数民族中有自己独特的演奏方式与演奏乐器,总体分为吹拉弹唱击,典型的民间的器乐有芦笙乐、铜鼓乐、打溜子等。民间戏曲种类繁多,几乎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戏曲表达形式,能够当作文化遗产收录的就有275种。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地处桂西南区域交通枢纽城市――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该校有5200多少数民族学生,占全校学生比例45%,包括20多个民族,成为民族院校的典型。民族音乐作为该校的特色专业也得到了我国大中专院校的认可。

(一)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少数民族音乐特色。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作为民族音乐的领导者,不仅师资力量雄厚,而且招生面向全国各个民族,这对个人发展以及学校民族音乐的进步做出了贡献。该校的民族音乐教学具有三大典型特色,分别是“唱出众、跳出彩、吹个性”,这也是广西省民族音乐的特色所在。唱即唱山歌,这最能体现广西省少数民族风情,在教育的角度该校也很重视唱这个环节,无论是民歌还是美声都让其保存民族固有的特性;跳即跳舞,广西省少数民族的舞蹈内容很是丰富,如芦笙舞、扁担舞、竹竿舞等,因此该校有专门的舞蹈系,也在保留各民族特色基础上让其赋有更多感情;吹即吹奏,吹奏芦笙甚至树叶,人们用这些奇妙的乐器或群吹或独奏,传递着情感与寄托,也成为该校培养人才的一大特色。

(二)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民族音乐师资力量。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由于该校少数民族学生较多,因此对民族音乐特别重视,对教师的聘用以及后期培养都具有很高的要求,表1是对部分教师情况的汇总。民族音乐作为该校的传统专业成为其发展的亮点,针对民族音乐的类型不同分为不同的教研室,包括声乐教研室、器乐教研室、舞蹈教研室和音乐理论与基础教研室。音乐与舞蹈系教师具有较高的艺术素养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在多年的教学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音乐舞蹈学术领域具有一定的影响,为音乐学专业和舞蹈表演专业的教学提供了师资力量保证。

(三)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少数民族音乐的发展缺陷。1.理论基础较差。由于本校招生面向全国各地,考生的文化基础不同,有些学生从小就接受专业音乐教学的培训,而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甚至没有上过专业音乐课。曾经按照国家教委的规定做过一项调查,在步入大学后能识五线谱的学生不足总数的4%,完全没上过音乐课的学生占总数的8.6%,这严重表明民族音乐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虽然原生态味道十足,但是不利于未来民族音乐的发展。学生步入大学后,教师需要重新为其打基础,从简单的五线谱学起,浪费了大学应有的课程时间。2.对民族音乐研究不专一。在外来音乐元素大量袭来的环境中,很多学生对民族音乐并没有很大的学习热情。调查显示有72.2%大学生更倾向于流行音乐的发展方向,仅有27.8%的大学生坚持喜欢民族音乐,这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年轻人都喜欢刺激潮流的音乐元素,认为研究民族音乐是枯燥乏味的,不符合现在的心理特征;第二民族音乐的教材不大全面,由于民族音乐是本土音乐元素,又来自各个偏远地区,教材对其摄入量较少,导致学生对民族音乐不感兴趣;第三是高校作为民族文化传承的中心,对我国特有的民俗没有起到有效的传播,教师没有刻意强调民族音乐的重要性,导致学生潜意识忽视民族音乐。

(一)改革教材和教学内容。民族音乐作为高校传播音乐知识中的'一项内容,首先需要对授课教材与内容有所规范。教材是实现教学目的的一项重要工具。民族音乐这门课程需要民间艺人与专业音乐家结合共同编制教材,广泛收集民间音乐元素,使教材内容规范化、系统化,同时还要配备相应的音响资料,进而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

(二)要正确处理民族音乐与外来音乐的关系。既然是音乐专业,就要以本民族文化为基础,在本民族音乐强化的基础上,平等的接纳外来文化。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与不可忽视性,然后再让其选择喜欢的音乐特色,使其能够平等的看对“音乐”这个容量如此大的内容,进而引导学生以传统文化为核心,以多元化发展为导向。

(三)丰富课堂教学模式。民族音乐在广泛传承的今天要以实践为基础,理论知识只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因此要变换方式对其进行教学,可以设定某一体裁让学生自导自演,将其表演为话剧的形式,也可更加深入的体现该歌曲所表达的民族精神。比如《刘三姐》在音乐界具有典型的民族色彩,学生可以巧妙地利用唱山歌的形式,表达广西民族的歌舞艺术,更形象地表达劳动人员与压迫阶级的对抗,也使这种音乐元素深入人心。同时还能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歌,促进了师生关系的进步。

作者:包其锋单位:广西民族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研究职高音乐教学论文

数学第二轮复习的时间从1月初到3月底,内容可分为十个专题,是高三总复习中最见成效的环节,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好第二轮复习呢?第二轮复习除了要对第一轮复习的知识要求进行查缺补漏,提高能力外,关键要突出对重点知识的复习,要树立“构建知识网络、突出重点、专攻薄弱”的复习思路。数学试题中选择题和填空题主要考查有关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知识,这就要求在第二轮复习时,尽量结合题型来进行强化练习,以加强复习的针对性和高效性。针对单招试题的特点,在第二轮复习中可加强以下专题的复习:

(1)不等式与函数;

(2)函数与方程;

(3)数列的综合运用;

(4)三角函数与解三角形;

(5)圆锥曲线的性质与应用;

(6)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7)概率统计的计算与应用;

(8)函数应用题的解法;

(9)选择题的解法;

(10)填空题的解法。

二、探索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第一,专题复习课方式。

(2)明确复习目标和近几年的高考题;

(5)归纳总结解题方法和数学思想,提升学生解题能力并练习巩固。

第二,试卷讲评方式。

有些老师讲评试卷时,往往按试卷上的先后顺序,不分主次逐题讲解,重点不突出,一节课下来,收益甚微。一份试卷,学生出错的原因很多,如知识性错误、方法性错误、计算性错误和审题性错误等。对此,教者应:

(4)巩固练习,用变式题进行巩固训练;

(5)总结反思,未讲的题目让学生自己纠正,引导学生总结解题得失。

第三,重视课本夯实基础。

二轮复习时要始终以课本为本,因为课本是知识和方法的重要载体,课本是单招试题的主要来源,纵观近几年的单招试题不难发现,绝大多数试题来源于教材,解答题也是课本知识的灵活变式应用,充分体现了课本的基础作用。二轮复习时仍必须紧紧围绕课本来进行,只有严守课本,才能摆脱题海之苦。

三、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二轮复习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学习数学对提高思维品质、培养逻辑推理能力和想象力有着重要的作用,然后明确学习目标;其次要了解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现状及原因,随着数学内容和难度的增加,学生有时听不懂或考试成绩不理想,部分同学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个别同学甚至失去了信心,这时要和学生多交流、多鼓励,做好培优补差工作;再次,教师要和学生交朋友,以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总之,职高数学二轮复习时,教师要在研究考试大纲的基础上,采取行之有效的复习方法,提高课堂效率,争取事半功倍,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

毕业论文研究的方法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

5、论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a.提出-论点;。

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

d.结论。

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

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

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

(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

(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音乐美学研究方法心得体会

高中时期,我们学习了许多科目,其中包括音乐美学。学习音乐美学不仅能够丰富我们的文化知识,更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欣赏音乐,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在学习音乐美学的过程中,我发现研究方法非常重要。首先,我们要了解音乐的基础知识,如旋律、和声、节奏等等。因为只有对音乐有一定的了解,我们才能更好地欣赏音乐,体会其中的美。其次,我们要善于观察和思考。听音乐时,我们可以关注其情感表达、表现手法、技巧运用等方面,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音乐。最后,我们还可以通过学习音乐史和作曲家的生平,了解他们的时代背景、创作思想、音乐作品等等,更好地领略音乐的内涵。

在实践中,我们可以选取一部著名的音乐作品来研究。例如,我很喜欢李斯特的《爱之梦》。通过听这首曲子,我能够感受到其中浓浓的爱情气息,同时还能够发现它的几个特点,比如旋律优美、和声复杂、节奏变化多样等等。在研究过程中,我不仅收获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我在欣赏音乐中得到了美的享受。

除了以上提到的方法,我还总结了一些自己的体会。首先,保持专注和耐心。有时候我们会觉得某种音乐并不好听,但仔细想想,也许我们缺少了解,或者是因为自己情绪不佳。所以,我们要耐心地聆听,并且不断提高自己的音乐水平。其次,参加音乐会或音乐比赛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在现场,我们能够更直接地感受到音乐的氛围和情感,同时也能够向其他音乐爱好者请教,一起交流和探讨。

总之,学习音乐美学需要不断积累和提高。通过多种方法,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音乐,欣赏音乐,并且从中获取到生活的美好和愉悦。

音乐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

对于音乐这门学科来说,教学方法是最重要的,那么怎样才算是好的教学方法呢?下面小编就带大家一起去看看吧。

教师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更好地感悟与体验音乐文化,增强音乐学习的有效性,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呢?这就需要教师合理组合教材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通过课堂上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现提高音乐课堂教学质量的目标。如何应对各种新课改理念做到融会贯通,逐步形成教师自身的教学理念?如何针对本校的实际情况来开展行之有效的教学改革?我们不禁自问:我们的教学方法有效吗?我们的教学方法有哪些不合理的存在?进而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能促进有效的教学?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此我们据此,我们提出了“课堂教学方法有效性的策略研究”这一课题方案,我们将着眼于促进学生健康、长远的发展,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生长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分析和研究教师的教学行为为抓手,重建科学、合理的教学价值观,探究优化音乐课堂教学的技术策略,从而大面积地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对关键概念界定

1.有效

主要是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音乐教学后,学生获得的音乐或与之相关具体的进步或发展。

2.教学方法

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音乐的所有行为。

3.课堂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专家认为:从专业角度说,课堂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手段使学生获得发展。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发展就其时间而言,有当前发展和终身发展,任何一个有效教学方法必定要促进学生当前发展,同时对学生长远发展也会有影响。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课堂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的教学方法。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以现代教育学与小学音乐新课标为指导,关注学生的学习音乐的过程,关注音乐教学效益,建构有效音乐课堂教学的策略,促进教师、学生和学校的共同发展。具体目标分为三个方面:

一是通过课题研究进一步明确小学音乐有效课堂教学方法的特点和规律,探索总结一套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小学音乐有效课堂教学方法策略体系,形成学校有效教学特色。

二是通过课题研究改变学生学习音乐的方式,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音乐教学活动,实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自主探究性学习,使学生掌握音乐学习方法,提高音乐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具有良好的人文精神和合作竞争能力,具有良好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成为会学习会创造的智慧型人才。

三是通过课题研究进一步更新教师的音乐课堂教育观念,提高音乐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促进音乐教师在小学音乐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中实现专业成长。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本课题研究着力于现实的音乐课堂教学考察,结合自己学校学生对音乐的一些基本知识了解甚少,对歌曲的表现力和创造力很差的特点,使我觉得作为一名小学的音乐教师要想取得音乐课堂教学的真正实效,提高学生音乐综合素养的教学原素,就必须得拥有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理念,掌握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摸索出适合小学学生学习音乐的方式方法,这对小学音乐的教学更是非常关键和重要的。

(四)研究的理论依据

1.现实依据

我校是一所地处农村和城市相结合的学校,近几年来由于我校生源问题,因此如何使我校的音乐教学在二期课改中得以提高和改善,全面提高我校学生的音乐素养、培养学生的创造和创新精神成为我校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及研究的重要依据。

2.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由于建构主义学习活动是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且是真实的,因而学习者就更具有兴趣和动机,能够鼓励学习者进行创造性思维,并较好培养个体的学习风格。因而在研究中进行课堂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具有现实意义与实践意义。

3.创造教育的理论依据

创造教育研究认为,凡是智力正常的儿童人人具有创造潜能,在支持的环境与适合的教育条件下,这种潜能就会转化为自我实现水平的创造力。在音乐课堂教学中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形式,来激发学生的热情,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及自我创新能力的培养。

4.音乐学科教学论依据

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它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完善评价机制。在研究中做到让学生学了音乐更有朝气;使学生更有智慧;使学生更有创意;使学生思维更活跃;使学生音乐素养更有内涵;最终使学生的学习更有效率。

5.儿童心理学理论依据

小学生感知事物较笼统,往往只注意表面现象和个别特征,时空特性的知觉也不完善,随着教学过程的深入,知觉的有意性和目的性明显发展。这个时期,无意注意起重要作用,但有意注意迅速发展,并且逐渐在学习和从事其他活动中占主导地位。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创设情境进行教学,在课堂中利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合作学习的热情。

(五)遵循的原则

1.兴趣性原则

小学音乐课的教学要注意儿童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向学生展露新奇、有趣的音乐、律动,能使学生产生很大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产生积极了解音乐和感受音乐的需要与动力。

2.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是遵循教学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一种教学原则。贯彻这一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获得知识,发展能力。首先,要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并想办法保持其稳定性和持久性;然后,创设让学生“质疑”的问题和环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养成习惯;再次,教给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自我探究的能力。

3.实践性原则

音乐教学的原则是要一切学生必须通过动一动、练一练、唱一唱、欣赏欣赏来体验、感悟音乐的魅力。在动、练、唱中培养学生的乐感、对音乐的感悟能力和欣赏能力,以此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4.创造性原则

创造是艺术乃至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艺术教育的重要体现。音乐创造因其强烈而清晰的个性特征而充满魅力。在音乐课中,生动活泼的音乐欣赏、表现和创造活动,能够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冲动,在主动参与中展现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才能,使学生的想象力、创造性思维能力与创造性人格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

5.全体性原则

(1)让每个学生在每节课上都学有所得,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有所进步

(2)对每个学生负责,“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不让任何一个学生掉队

(3)我们特别强调的是,不能让班上音乐表现较差的学生沦为陪读生,成为“被遗忘的角落”,教师让他们答问要留心为他们创造能够获得成功和自尊的机会,使他们感到自己可以回答以往只有好学生才能回答的问题,从而更为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

构建有效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方法。

(1)创设情景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2)音乐课堂常规训练有助与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

(3)舞蹈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有效策略。

1.文献资料法

学习小学生心理学、小学音乐课程标准、音乐教学理论,收集有关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相关情报资料。

2.调查法

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了解目前小学学生学习音乐的状况,了解他们对本课题的看法,以及在课题研究中学生的变化情况。

3.行动研究法

边学习,边实践,边研究,边总结,不断调整研究方案,提高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理性指导下进行研究实践,把研究实践上升到理性高度,实施研究计划,完成研究任务。

4.个案研究法

选择典型学生建立个案进行追踪研究,从而检验和了解课题实施过程中,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情况。

5.经验总结法

在前期文献研究、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形成项目研究报告,并把研究成果有机渗入到小学各年级音乐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

先有教研组全体成员提出在日常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的成因,然后由教研组集体制定课例内容,由一位老师进行课堂教学组其他成员听课紧接着是集体研讨,进行说课自评他评,并对做课老师进行置疑,然后集体进行二次备课,针对提出的或存在的问题商讨对策,制定教学方法,由这位老师进行二次做课,然后再次进行评价反思,问题是否得到解决,效果如何?那些问题还没有解决,总结出有效的教学方法。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方法有效性的研究》

1.推进备课改革

首先,学校作了两个层面的改革。一是在全校推行了校级领导随堂听课制度。由教导处每周统一安排校级领导和中层分组听课,对被听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摸底、指导。对优课教师加以表彰和鼓励,对差课教师继续跟踪指导,以听课来促进教师认真备课。

二是在课题组改进了备课的设计和过程。首先是改变备课的格式,在教案的内容栏里增设了“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与学生学法”这样两块,显然这是与本课题紧密相关的。其次,以往的校内教研活动常常是执教者独立备课,呈现的是一种个人的努力。为了加强指导,进一步提高研究课的质量,我们实施了合作备课。由一名课题组骨干成员和一名一般组员组合成对,提前对教材和教法进行切磋指导。实践证明:这些改革是富有成效的。

2.改进研讨课

为了使音乐研讨课真正获得研讨的价值。我们采用了专题研讨、一课多教、同课异教等研究的策略。

(1)主题研讨

课题研讨有了明确的主题,才能充分发挥研讨的价值。主题的选择可以从教师普通关注的问题入手,然后加以提炼而成。如音乐教学的研讨主题有“小学音乐课堂常规训练”、“歌曲与舞蹈的整合”、“音乐课堂有效问题的设计”、 等。主题的设定者可以是课题组长,也可以是执教老师。我们一般围绕一个主题研究一个阶段,开出几堂研讨课,从而使教师对此既有理性的深度思辨,又积累了一些感性的操作经验。

(2)一课多教

一般来说,我们要求研讨课都有一个试教的过程,从而有针对性地改进设计,然后才能推出比较成熟的课。如 韩慧老师执教的研讨课《吹起羌笛跳锅庄》试教了二次。这种对一堂课的反复研究,体现了我们求真务实的研究态度,也有力地提升了我们对教材及课堂的把握能力。

(3)同课异教

同一篇教材,由不同的教师来教,称为同课异教。如韩慧老师和刘静对《木瓜恰恰恰》异教得到了大家的赞许。她们对教材共同钻研,又尝试通过不同的教学设计来执教,体现了她们的合作精神和探究意识,体现了她们对教学个性和学生特点的正确把握。

3.提倡互动评课

评课是实验教师理论素养的体现,它需要教师用理性的眼光来观察,用内化的理论来阐述。为了促进每位教师都能积极参与评课,我们要求听课教师听课后撰写一份评课稿或提纲。在评课中,我们除了先请执教者说课,还主张向执教者质疑,问他的设计思路、问他的设计意图、设计理念。这种积极互动的评课氛围常常感染着每一位参与的教师,无论对执教者还是评课者,都是一种激励,一种历练。

(二)总结了小学音乐教学方法有效性的几点策略:

1、《音乐课堂中唱歌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探究》 教师:黄艳玲

研究成果:

(1)、学生歌唱时间要充足,教师示范引领到位,加强了感悟体验。

(2)、教学中注重学生对歌曲的演唱技巧指导。

(3)、歌曲的表现形式要多样,让孩子快乐歌唱。

2、《略谈创造情境教学让学生融入音乐》教师:丁学义

研究成果:

(1) 组织教学,创设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情境。

(2) 感受情境.

(3) 用丰富的多媒体展现情景

(4) 创设“合作性学习”的教学情境.

(5) 表现情境.

(6) 拓展转化情境.

3.《创设音乐学科特色常规教学》教师:韩慧

研究成果:

(1)、用音乐去指挥学生。

(2)、速度变化的运用指挥学生。

4、《舞蹈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运用策略的有效性》教师:刘静

研究成果:

在教学中,针对学生年龄特点、歌曲内容、风格、情景的不同,采用先歌后舞、先舞后歌、或者穿插式教学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觉得简单而有特色的舞蹈动作,会使一堂单调乏味的唱歌课充满生机,学生积极性高到极点。不仅学的快也学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