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西藏心得体会(精选9篇)

时间:2023-09-17 19:44:53 作者:文轩 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是对所经历的事物的理解和领悟的一种表达方式,是对自身成长和发展的一种反思和总结。通过记录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借鉴他人的经验,规划自己的未来,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西藏心得体会篇一

西藏,神秘而美丽的地方,它是我心目中的圣地。在此之前,我对西藏的了解只是书本上的介绍,而亲身体验却让我对这片土地的魅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西藏的日子里,我感受到了它独特的风土人情、壮丽的自然景观以及虔诚的宗教信仰。这一切都使我陶醉其中,对这座美丽的地方充满了敬畏之情。

第二段:西藏人民的朴实和善良

西藏的确是一个被封闭的地方,但那并没有阻碍西藏人民的善良和热情。每当我走进一家西藏人家中,他们总是热情地招待我,并尽力让我感受到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他们的朴实和善良感染着我,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人性的温暖和可贵。

第三段:西藏壮丽的自然景观

西藏的自然景观令我叹为观止。高耸入云的雪山、广袤无垠的草原、蜿蜒曲折的河流,这一切都构成了西藏独特的地貌特色。在那里,我登上了珠穆朗玛峰大本营,身临其境地感受着大自然的震撼,仿佛置身于无尽的宇宙之中。在那里,我也与牦牛、羊群一同漫步于广袤的草原,心灵得到了极大的放松和满足。

第四段:西藏宗教的虔诚

西藏被称为“佛教圣地”,这里是藏传佛教的发源地和传播中心。在西藏的寺庙里,我看到了不少虔诚的信徒正在跪拜和念经。他们的虔诚和执着令我深受触动。而西藏的寺庙如布达拉宫、扎什伦布寺更是吸引了大量信徒和游客前来朝拜和参观。在那里,我也得到了内心的宁静和启迪。

第五段:西藏之行的启示

西藏之行给我的启示是:珍惜现在的每一刻,感恩所拥有的一切。在西藏的日子里,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珍贵和脆弱的生命。我见识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美好景象,也看到了人性在困难中的坚韧和勇敢。这一切都让我明白,生活中的一切都是值得珍惜的。

在经历过西藏之行后,我对这个地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西藏那特殊的风土人情、壮丽的自然景观以及虔诚的宗教信仰使我对它充满了敬畏之情。在那里的日子里,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西藏人民的朴实和善良,他们的热情与真诚令我感动不已。西藏之行不仅让我感受到大自然给予我的震撼和安慰,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所有这些启示都将永远铭刻在我心中,让我珍惜每一天的生活并感恩所拥有的一切。

西藏心得体会篇二

查看:
专题:

平均分是指所有被录取考生的平均分数。平均分,是考生当年进入高校所平均水平的体现。比较几年的平均分,如果考生都能够处于这个位置,那该考生被录取的可能性在不发生特别意外的情况下是非常大的。可以说,使用好平均分就能很好避免“大小年”的影响。因此,我们在使用分数线时,应将最高分、最低分和平均分结合使用,并特别重视平均分的意义。

下面以某重点大学在北京招生情况为例,计算录取线差如下:

平均录取线差=(62+70+69+69+64+58)/6=65

很显然,根据往年的情况来看,报考此大学平均需要65分的线差,最高的年份需要70分的线差。为保险起见,2009年报考该校还必须根据录取分数区间大小、录取人数在各分数段分布情况留出足够的保险空间,建议考生至少要留10分以上的余地。


西藏大学是西藏自治区唯一一所综合性大学,由原西藏大学和原西藏农牧学院于2001年合并组建而成。合并前的两所学校都有着光荣的历史和传统。

原西藏大学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51年,西藏刚刚和平解放,进藏人民解放军在现西藏大学校本部办起了藏文干部训练班,后历经西藏军区干部学校、西藏地方干部学校、西藏行政干部学校三个阶段。随着西藏教育事业的发展,为解决小学、中学师资紧缺的问题,1965年,在西藏行政干部学校的基础上,建立了西藏自治区第一所师范学校。1975年,在西藏师范学校的基础上,成立了西藏历史上第一所高等师范学院——西藏师范学院。1985年7月,在西藏师范学院的基础上成立西藏大学。1999年,自治区艺术中专学校并入西藏大学。2001年,西藏医学专科学校与西藏民族学院医疗系并入西藏大学。

原西藏农牧学院是西藏自治区唯一一所高等农业院校,其前身是西藏民族学院林芝分院,1971年开始筹建,1978年正式命名为西藏农牧学院,是我区农、牧、林、水电领域专业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

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创业,西藏大学摸索出了一条在极具特殊性的高原民族地区办高等教育的路子,奠定了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基础。2001年,西藏大学被确定为自治区重点建设大学,2004年9月,自治区人民政府与教育部签订《共建西藏大学协议》,西藏大学成为区部共建高校。2009年12月,西藏大学成为“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

学校全体师生员工不辱使命,迎难而上,在高寒缺氧的特殊环境中,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坚持立足西藏、主动服务于西藏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宗旨,艰苦创业,齐心协力,改革创新,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最初的帐篷学校到现代化的大学校园,从单一的师范专业设置到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大学,从主要依靠援藏教师办学到拥有自己的教授、博士的师资队伍。

学校现有拉萨校本部和林芝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74.7万平方米(2621亩),建筑面积38.9万平方米,校园绿化面积46.7万平方米,2005年获自治区“文明学校”称号,2007年获国家“绿色学校”称号。

学校现有文学院、理学院、工学院、医学院、艺术学院、旅游与外语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动物科学技术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工程技术学院、政法学院、师范学院等13个教学院。有11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和1个教育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有62个本科专业,涵盖了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10个学科门类。有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1个,自治区重点学科13个。有国家级野外定位站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16个。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价值1.25亿元,图书总藏量117余万册,校园网是cernet西藏主节点,建有西藏地区一流的多功能体育馆。

学校现有教职工1393人。其中师资804人,具有研究生学历的295人,具有正副教授专业技术职务的248人。近年来,获“国家级教学名师奖”1人,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1人,入选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人,获“全国先进教育工作者”1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全国巾帼建功标兵”1人、“全国三八红旗手”1人,享受国家或自治区“政府特殊津贴”8人。基本形成了一支多民族结合、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近年来,学校通过教研立项加大教学改革力度,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10项,自治区教育科研课题成果奖5项。

学校现有各类学生11948人,其中全日制在校生9320人,形成了普通本专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留学生教育、成人教育、远程教育等多层次、多形式的办学格局。

学校致力于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成为自治区科学研究的主力军。近年来,学校先后承担了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165项,其中国家“863”项目1项,国家“973”计划预研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5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5项,国家科技部科技成果转化项目3项,国家农业部“948”引导项目2项,其它部委及自治区项目108项,发表论文1129篇,出版专著、译著(含教材)41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藏学研究珠峰奖4项,自治区科技进步奖10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20项。

学校注重对外交流与合作。先后与挪威、日本、美国、意大利、英国、德国等国家的十几所高校和香港地区高校及科研单位建立了良好的校际合作关系;与对口支援院校、中科院、农科院、上海交通大学等多所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学校与上述院校和单位在联合办学、师资培训、科学研究、人才交流等方面开展了多层次、多渠道的交流与合作。

经过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学校为西藏培养了3万余名各级各类专门人才,在西藏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已经成为西藏创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高层次决策咨询的重要基地和对外开放与交流的重要窗口,为提升西藏高等教育整体水平和办学效益,发挥了龙头和示范作用。


西藏心得体会篇三

第一段:引言 (200字)

西藏,是我国最神奇和神秘的地方之一。几十年来,西藏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发展,旧西藏的封闭和保守已经被新西藏的开放和现代化所取代。我有幸亲临西藏,亲身体验到新旧西藏的巨大差异,这使我对这个美丽而辽阔的地方产生了更深层次的体悟。

第二段:旧西藏的封闭与宗教 (200字)

回顾旧西藏,我不能不感叹它的封闭与与世隔绝。在旧西藏时期,宗教(尤其是藏传佛教)对于西藏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起到了重要作用。宗教仍然是旧西藏社会的核心,它以独特而严格的方式贯穿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旧西藏最著名的象征是布达拉宫,这个庄严而神圣的建筑不仅是喇嘛的居所,同时也是全国藏传佛教的中心。而在新西藏,尽管仍然保留了宗教文化的精髓,但它已经不再是西藏社会的唯一引领力量。

第三段:新西藏的开放与现代化 (200字)

新西藏,以其开放和现代化的姿态,向全世界展示了它的风采和活力。如今,西藏脱离了旧时代的束缚,实现了与世界的互联互通。现代化的交通和基础设施使得西藏能够更好地吸引游客和投资。同时,西藏的教育和医疗事业也得到了迅猛发展,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更多的机会和福利。在拉萨和日喀则等地,高楼林立、商铺繁荣的景象展示着新西藏的经济繁荣。

第四段:新旧西藏的文化交融 (200字)

虽然新西藏追求现代化,但它并没有完全抛弃旧西藏的传统文化。新旧文化在这里融合交错,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韵味。在布达拉宫,我见证了佛教和藏传佛教仍然在新西藏的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参观了当地的藏族村落,发现古老的建筑、传统的手工艺品和文化节庆都被保留了下来。这些保留的文化遗产使得新西藏更加丰富多样,也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探索。

第五段:总结 (200字)

西藏的新旧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变化,无论是从经济、文化还是社会的角度来看,这个地方都焕发出不可思议的活力和发展潜力。如今,人们可以更加自由地游览这个美丽的地方,并感受当地人民的热情和友善。同时,西藏的开放和现代化也为当地人民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希望。这使我对西藏的未来充满了希望和期待。

通过这次西藏之行,我深入领略了新旧西藏的精髓,并对这个宝贵的地方产生了更深层次的体会。无论是旧西藏的封闭与宗教,还是新西藏的开放与现代化,这个地方都值得我们去探索和了解。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更多的人会亲自来到这片土地上,去发现和体验这个奇迹般的地方。

西藏心得体会篇四

很多地区的人,生活是一个支点架起的,那种支点,便是心中的信仰,当藏族人怀着朝圣的心,磕完十万长头时,在汉族人看来是迷信的宗教,成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的时候,那便只是一个信念,一个支点,可以支持我们走过人这并不漫长的一生,让我们走在人生路上,依然能想起西藏日色澄净的下午,星光氤氲的夜晚,僧侣的诵经,法器宏大的声音,和藏香环绕的圣洁,便会觉得,西藏最美丽的,不是那剔透的纳木错,是那片天空下,厚实的大地所有的信仰的力量,令人生畏。

最近看了一本小说,叫日月,藏蓝色的封面,滚金的字体,藏文的日月,背后有飞鸟的影子和布达拉宫的楼梯在祥云里若影若现,有一种厚重的底蕴感,里面描写了一个叫长生的藏族男孩在城市中迷失自我最后回到这片大地上找回自我的故事,最感人的还是当中所蕴含的宗教的信仰的力量,当看完那本书遍在想,自己是不是已经没有了宗教的力量和信仰的支点?那时在西藏锁呼吸的空气中,虽然稀薄但是纯净的空气中,却感觉充满了力量,现在,每天忙碌,抱怨,是不是已经丢掉了那时的慢慢建立的支点呢。也只有西藏那个地方才能有这种圣洁神圣的感觉吧。我最喜欢的书中的一句话是,真正的修行,是无言的坚持,试想,在山雾遮蔽的山道上,经幡和玛尼堆随处可见,滑腻的青苔小道上,穿这青朴藏袍的僧侣,缓缓得,一丝不苟得磕着长头,口中低低得念着六字真言,然后找到一个山洞,打坐休息,坚守信仰,是与命运的精神层面的抗争,不会为了肉体的痛苦和繁琐的事事而绊住脚步,坚定自己修行的信念,这也是一种支点和信仰锁带来的力量。

信仰也是一盏明灯,用温暖和包容,接纳一切,给人带来希望,不需要絮言,已是让人衷心佩服,因内心持有善念而保有一条深入的灵魂,超越自我的.道路,这是佛家的觉悟,我们需要包容和原谅来接纳世界的一切污泥,接受那些并不干净的事物,在神灵面前真实得禅悟自己前世今生的罪孽,使自己的灵魂得到净化,佛说,人的肉身本是一朵一朵的莲花,是承装灵魂的器皿,我们的肉身只是一个器皿,微不足道的器皿,器皿破碎后,干净的灵魂会被接受,污浊的灵魂会被净化,然后再找下一个寄住,在人生寻找真理的途中,一心向佛,灵魂得到净化,思想得到升华,不畏旅途中的艰难险阻,因为当人有信念,有支点的时候,会充满了力量,会有温暖萦绕身边,就不害怕寒冷的风雪。

关于西藏,关于信仰

西藏心得体会篇五

当兵是每个中国男生都会面临的一种选择,而作为西藏的士兵,这种选择有着更深远的意义。西藏作为中国的一部分,我们身为中国士兵,怀着家国情怀、大义凛然的心情加入到了部队。在西藏的边境一线,我们肩负着维护国家安全和民族团结的重任,也领略到了西藏深厚的文化和美丽的自然景色。在这里,我不仅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士兵,也收获了许多珍贵的心得体会。

段二:接地气的生活

在西藏的部队,时刻都能感受到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清晨的晨练,阳光洒在大地上,给人一种蓬勃向上的力量。晚上,我们看到了最美的星空,感受到了宇宙的浩渺和人类的渺小。军营里,我们和战友们相互扶持、互相鼓励,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虽然生活简单而严苛,但这样的生活让我更加接地气,珍惜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

段三:多彩的文化

西藏蕴藏着丰富多彩的文化,每个角落都散发着浓厚的藏族风情。在部队,我们有机会亲身感受到西藏的传统舞蹈和歌曲。每当上演戏曲、舞蹈等文艺演出时,我们都能深刻地感受到西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追求。通过参与这些文化活动,我对西藏的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激发了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段四:使命与责任

作为西藏士兵,我们的主要任务是维护国家安全和民族团结。在边境一线,我们与同胞一道守护祖国的边疆,确保了这片土地的安宁与和平。面对恶劣的气候和险情,我们时刻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勇敢地完成各项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使命与责任的重要性,也充分认识到了军人的职责所在。

段五:担当与成长

在西藏的部队中,我经历了种种挑战和考验,也收获了成长和进步。在艰苦的环境下,我学会了坚韧,学会了不屈不挠地面对困难;在训练中,我锤炼了自己的意志,培养了良好的纪律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我从一个平凡的士兵成长为一名能够担当重任的军人,这个成长的过程让我倍感骄傲和自豪。

结论:

当兵 西藏 心得体会,在这片神奇而美丽的土地上,我不仅锻炼了身体,也收获了心灵的洗礼。在这里,我体会到了接地气的生活、多彩的文化;在这里,我明白了使命与责任,担当与成长的重要性。西藏,是我人生中一个重要而难忘的篇章,它给予了我成长和生命的意义。作为一名西藏的士兵,维护国家的安全和民族的团结将是我毕生的责任和使命。

西藏心得体会篇六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调动了各方面的力量来和腐败行为作斗争。特别重要的是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赋予了党政“一把手”经济建设与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一肩挑”的重大责任。这对提高反腐败斗争的工作地位、工作力量上和工作效果,都具有重要作用。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一项重大任务。这不仅是我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的有效手段和保证十七大各项任务得以贯彻落实的重要举措。笔者认为,要抓好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落实,必须把好以下三个关键环节。

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目的就是为了明确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对党风廉政建设应负的责任,强调各级党委政府以及党委政府职能部门的领导班子及其成员对职责范围内的党风廉政建设所承担的主要工作。实践证明,腐败的客观条件是有权利和权利失去制约,主观条件是思想道德防线崩溃。反腐败斗争要取得成效,因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关键取决于各级党委、政府和企业领导人、特别是党政“一把手”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对反腐败斗争的认识、决心和重视程度。因此,在制定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时,除了要明确领导班子的责任外,应把重点放在领导干部个人的责任上。按照中央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对自己管辖范围内的党风廉政建设切实负起领导责任,把党风廉政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把“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各负其责”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一级一级地落到实处,特别是要对“一把手”的责任提出明确的要求。中央明确规定,“一把手”要生产经营和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一肩挑”。增强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的“两个责任”意识,使“两副担子”、“两个责任”在形式和内容上充分地体现出来.此外,要着重抓好管理人、财、物的部门和负责基建工程、物资采购、财务管理等重点、热点部门的领导的责任制建立。近年来的情况表明,腐败现象的多发点亦是经济建设的热点和权力监督制约的“空白点”。这些部门如果管理薄弱,很容易导致问题的发生。明确规定这些部门的领导和职工的廉政责任,加强对这些部门的监督制约,对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要明确责任的具体内容。不仅要明确党风廉政责任的重点人员和重点部门,更为重要的是,要明确“应该做什么,不准做什么,违反了要怎么样”。应根据各单位的工作实际,按照每个领导、部门的职责、权利和任务特点,以及在廉政方面容易出现的问题,制定出针对性较强的责任条款,力戒“大而空”,力求具体实在。例如:在进行企业的重大决策时,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领导干部必须认真执《三项议事规则》;财务部门不准私设“小金库”;工程管理部门对基建工程必须实行招、投标;物资供应部门进行物资采购时必须引入竞争机制,进行比价采购;干部的选拔、使用要按照规定程序进行;各种经济合同必须进行审计等。总之,凡是可能出现问题的方面,都要有具体的责任条款、制约措施和违规应受到的处罚规定。这些措施经过一定程序讨论决定后,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的方式,按干管权限,由上级党政主要领导、纪委书记与下级签订。

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违规也要受到处罚。因为,违规是违法违纪的必经之路,这条路不堵死,违法违纪的问题迟早要发生。现在的规章制度已经不少了,但是许多制度和措施往往得不到落实,从而导致了许多违法违纪问题的发生。所以,我认为,当前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保证各项廉政制度、措施得到认真落实,也就是如何从制度上加强防范的问题,我们的工作应该在这方面下工夫。

责任制的考核工作对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具有重要的双重作用。一是准确地评价一个单位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考核、评价不准确,奖惩也就谈不上准确,就会失去考核的本来意义,有害而无利。二是科学、严格的考核工作,能使干部职工对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有一种严肃感和信任感。有了这种严肃感和信任感,廉政建设工作才能有效地推进。因此,党风廉政建设的考核工作,一定要认真严肃,一定要严格准确,一定要善始善终。切勿走过场、搞形式。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考核的目的。

一是要突出对党政领导班子的考核。重点考核党政领导班子“一岗双责”是否履行到位,党委(党组)如何实施对党风廉政建设的领导,党政班子如何齐抓共管等。二是要突出对重点部门领导班子的考核。对于惩防体系建设中的重要部门以及其他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联系紧密的一些重点部门的领导班子,要作为责任制考核的重点。结合各部门具体特点和年度任务,提出不同的工作目标,一个部门一个责任书,细化责任;在集中检查时,要作为必查单位,组织专班,采取多种形式全面检查。三是要突出对主要负责人的考核。在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各负其责的责任体系中,一把手是关键。要强化一把手第一责任人的责任,科学设置考核指标,加强对一把手三管情况(管好自己,管好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管好所在地方或所在部门的党风廉政)的检查考核。

考核要走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路线。一个单位的党风廉政建设搞得好不好,干部是否廉洁,这个单位的群众最有发言权。腐败最怕群众,群众的监督最有力,应加大群众的监督力度。考核工作除应坚持原有的一些好的做法外,要把民评议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方法,引入党风廉政建设考核工作。如召开被考核单位的党员、中层干部、职工代表、党代表参加民主测评大会,专门对企业领导班子和每个领导干部的党风廉政情况进行民主测评。测评前,每个领导作一年来党风廉政情况的专题述职,然后进行测评。测评分为“很满意、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或“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四档,采取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进行。测评的结果作为考核评价这个单位和每个领导干部党风廉政建设情况的重要依据。这种方法比小范围召开座谈会听取意见,评价的准确性和监督效果都会好得多。

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追究制是一项具有强制性、威慑性的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措施。考核结果能否得到充分运用,能否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是保证考核工作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所在。

落实责任追究制就是领导班子集体或领导个人对于自己管辖范围内的党风廉政建设抓得不好,出现严重不正之风或腐败问题又不能及时解决,引起群众强烈不满或给国家、集体带来严重损失的要追究领导责任的制度。落实责任追究制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责任主体抓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未能正确履行职责,出了问题怎么办的问题。通过落实责任追究制,使各级责任主体感觉到对反腐败工作不抓不行,不真抓、抓不出成效不行,抓得不严出现问题也不行。出了问题对号入座进行处理,谁主管,谁负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不搞“下不为例”、“集体负责”,增强“责任追究制”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中的强制性,使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由“软”变“硬”。

落实责任追究制,必须坚持考核与评事用人有机结合,突出考核结果的运用和制约。一是要与干部的管理使用挂钩。根据考评得分,按照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四个档次,对每个领导干部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及廉洁自律的情况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记入干部政绩考核档案和廉政建设档案,结合干部考核进行运用,对能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群众反映好的领导干部,建议予以提拔重用;对没有认真履行职责、群众反映意见比较集中的领导干部,不予重用或进行岗位调整。二是要与地方和部门的工作评价挂钩。要将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列入总体工作目标的重点内容,作为政绩业绩评定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有较大比重的分值,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抓党风廉政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要与责任追究挂钩。对在考核和民主测评中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差距较大、不合格和廉洁自律有问题票较多、群众不满意以及有苗头性、倾向性违纪违法问题及时进行提醒和诫勉谈话,对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工作不力而造成不良后果的要严肃追究相关领导的责任,起到教育警示和惩戒的作用,促进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贯彻落实。

西藏心得体会篇七

西藏作为中国的一部分,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它的变迁和发展也是中国独特的一部分。从旧西藏到新西藏的历程中,我有幸亲身经历了这个国家的变化,深深地感受到了西藏的发展进步,同时也留下了一些思考和体会。

首先,在旧西藏时期,西藏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人民的寿命和生活质量都相对较低。旧西藏时期,西藏的社会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大部分地区都仍然处于封建农奴制度的统治之下。农民和牧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极为艰苦,负重劳动常常是他们每天的常态。同时,医疗和教育资源也非常匮乏,许多人只能在没有任何医疗保障的情况下生活,孩子们也没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这种贫穷的现状在旧西藏时期一直持续了很长时间。

然而,新中国成立后,西藏迎来了时代的变革和巨大的发展机遇。中央政府高度重视西藏地区的发展,大力投入了人力、物力和财力,推动了西藏的经济社会发展。西藏地区先后建设了大量的基础设施,包括公路、机场、铁路等,这大大方便了人民的出行和交流,也有利于西藏地区与内地其他地区的经济合作与发展。同时,中央政府还在西藏地区加强了医疗卫生和教育系统的建设,提供更多的医疗资源和优质教育机会。这使得西藏的人民享受到了更好的医疗保障和教育资源,大大提高了生活质量和文化素养。

在新西藏的发展进程中,我还感受到了西藏地区日益完善的法治环境。在旧西藏时期,地方政治和社会管理秩序缺乏明确的法律规范,决策和管理方式普遍比较随意。而在新西藏建设过程中,中央政府积极为西藏地区制定和修订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明确了地方政治管理和社会秩序的规范。这使得西藏地区的政治和社会稳定得到了有效保障,人民的生活环境也更加安全和稳定。

然而,西藏的新发展也带来了一些新的挑战和问题。首先,西藏地区的旅游业蓬勃发展,但是也出现了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的问题。由于旅游业的繁荣,一些景区的人流量巨大,大量的垃圾和污染物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同时,为了满足旅游市场的需求,一些传统文化和民俗也受到了商业化的侵蚀。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必须注重环境保护和文化传承。

此外,西藏的发展和进步还面临着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冲突和整合。西藏地区拥有着独特的藏传佛教文化,这是西藏人民的信仰和生活方式。然而,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一些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面临着困境和挑战。西藏地区必须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化发展相互融合的路径,使两者相得益彰,共同发展。

总结起来,新西藏的发展进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西藏的巨大变化,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社会管理水平都得到了有效提升。但是,与此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如环境保护和文化传承等。在新西藏的建设中,我们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积极借鉴他地经验,同时注重传统文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平衡,使得西藏在实现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的同时,也能保持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生态环境的纯粹与完整。

西藏心得体会篇八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导游,这次由我向大家介绍拉萨,拉萨是中国西藏自治区的首府,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也是全区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拉萨市、郊面积近3万平方公里,40万人口。其中市区面积51平方公里,城市人口14万多,有藏、汉、回等民族,藏族人口占87%。

首先向大家介绍一下拉萨名字的由来,公元7世纪中叶,吐蕃部族首领松赞干布在此创基立业。公元641年,松赞干布完成统一大业后,迎娶唐朝文成公主,公主进藏后建议用白山羊背土填湖建庙。于是,人们把最初的寺庙,即现在的大昭寺,命名为“惹萨”,藏语的意思是“山羊背上”。最后,“惹萨”被译成了“逻些”,逐步又变成为“拉萨”了。而上千年来,这里曾几度成为西藏政教活动中心,于是,拉萨成为名副其实的“神圣之地”。

拉萨城风景优美,被称为“蓝色欢乐之波”的吉曲河(拉萨河),从白雪皑皑的念青唐古拉山的冰峰雪谷中奔涌而下,喷珠吐玉,雪浪飞翻,穿过无数森林峡谷,田园牧野,全长315公里,在曲水地方象鼻湾汇入雅鲁藏布江,形成了蓝白二水相互交融的雪域奇观。拉萨古城就伫立在这条蔚蓝色的吉祥河畔。城中布达拉宫高耸云天,街道纵横,高楼群集,车水马龙,色彩缤纷。古老与现代,传统与创新,宗教与世俗,转经筒与电脑,昨天、今天和明天,都在这里碰撞、凝聚和交融。

拉萨位于西藏高原的中部,海拔3650米,座标东经91°06,北纬29°36。在群山环绕的小盆地的盆底,地势平坦,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平均气温摄氏8度(华氏43°)左右。全年日照时间约3000小时,比邻省四川省省会成都市多1800小时,比中国最大的东部城市上海市多1100小时,在全国各城市中名列前茅,故有“日光城”的美誉。

其他景点导游词

拉萨年降雨量约500毫升,集中在7、8、9三个月,夏秋雨季是拉萨最美好舒适的季节,雨水多在夜间降落,形成了“拉萨夜雨”的独特气象。往往白天烈日高照,晴光炫目,夜幕降临,好雨淅淅沥沥从天而降,一洗白日的暑热尘埃,使林园街市一片光洁。

各位朋友,到日喀则不可不去萨迦寺,寺中的艺术珍品浩瀚,文物价值极高,因此也被称为“第二个敦煌”。

一、舍非福。“非福”即坏事”。一个人时刻勉励自己行善做好事,不做坏事,来世有望投生在天、阿修罗、人“三善趣”之中。

二、断除我执。即悟透人生无常,世间万物皆由因缘凑和而成,都不是实有的道理,以此把世间的一切看透,断除任何欲念,解脱痛苦。

三、诸法无成。即在修习中防止武断之见,达到用超乎世俗的见地认识宇宙的境界。萨迦派与其他教派有许多不同之处,其中之一是准许教徒娶妻生子,且该教派的政治权力父子相传,而宗教权力则叔侄相传。

萨迦派有五位重要祖师。其第四祖萨班·贡噶坚赞,为13世纪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起了重要作用,他的作品《萨迦格言》是西藏文学名著。

另外,我再向大家介绍一下萨迦寺的历史概况和著名的八思巴。吐蕃王朝崩溃后,西藏陷于长达400年的分裂割据与战乱动荡。13世纪初,成吉思汗率蒙古各部落崛起于北方,并逐渐统一了中国。成吉思汗的孙子阔端曾派遣大将多达纳布率领蒙古骑士深入西藏。阔端意识到要想统一西藏,必须利用当地宗教势力。他了解到当时在后藏的萨迦地方崛起的萨迦派势力日益强大,萨迦寺的寺主贡噶坚赞(又称萨迦班智达)在西藏各教派中影响最大,于是便邀请贡噶坚赞前往凉州(现在的甘肃武威)会面。

公元1247年,萨班携其侄子八思巴到达凉州,代表西藏地方势力与蒙古王室达成了西藏归顺元朝的条件。至此,西藏地方正式加入了祖国大家庭,成为元朝中央直接管辖的一级行政地方。萨迦派也因此取得了元朝的信任和西藏地区的领导地位。

贡噶坚赞逝世后,忽必烈又于公元1253年召见八思巴,拜他为帝师。1260年,忽必烈称帝,授八思巴为“灌顶国师”,赐玉印,并授命他兼管中央设立的掌管全国佛教事务和藏族地方行政事务的总制院的院务,使他成为元朝中央政权的一名高级官员。1265年,八思巴受命返藏,扩建了萨迦北寺,设立管理地方政权的“本钦”,建立了西藏地方政权萨迦王朝,西藏正式归入元朝中央政府统辖。公元1269年,八思巴创造了蒙古文字,为此被忽必烈封为“大宝法王”。

如今,北寺已经荡然无存,一眼望去,北边那片浩大的废墟仍有当年的恢弘之势。

现在我们参观的是南寺,即现萨迦寺所在,它是1268年由萨迦派第五代祖师八思巴所建。大家请看,萨迦南寺的样子十分特别,有两圈城墙,城墙上有垛口,四角有碉楼,外面还有护城河,城门为“工”字形,整个平面图是大“回”字套着小“回”字,颇有一点战争防御的味道。城墙的颜色除了紫红色以外,还间有黑、白两色,这是萨迦教派的重要标志。

其他景点导游词 现在我们进入的主殿叫“拉康钦姆”,意为大神殿,高ll米,面积5500平方米,宏伟壮丽。殿中有40根大柱子,其中4根最粗的柱子,要3个人才能合抱。最粗的一根直径有l.5米。每根支柱都有一段传奇的故事:第一根支柱为忽必烈皇帝柱,名叫“加纳色钦嘎瓦”,意思是元朝送的柱子。传说,当初八思巴在元朝大都任职,元朝皇帝知道他想回萨迦建庙宇,便选了一根直径达4尺的柱子赐给他,那柱子好是好,就是太大了,无法运往西藏。八思巴惋惜地返回萨迦。谁知当他回到萨迦的时候,那根大柱竟漂浮在寺北的仲曲河上。第二根支柱为野牛柱,名叫“冲布噶瓦”(意为“野牦牛运送的柱子”);第三根支柱为猛虎柱,名叫“达布噶瓦”(意为“公老虎送的柱子”);第四根支柱为滴血柱,名叫“那布查杂噶瓦”(意为“海神送的柱子”),据传说海龙王送来时,曾受伤流血于这根柱子上,现在还可见柱子赤色斑斑的血迹。这几根柱子顶天立地,没有一点接缝,据考证来自萨迦县南边的陈塘沟谷,属于喜马拉雅自然保护区。

纳木错是喜马拉雅山运动凹陷而形成的巨大肖盆,现存的湖滨平原牧草良好,是天然的牧场。每当夏初,成群的野鸭飞来栖息,繁殖后代。

纳木错,是藏语“天湖”的意思。它位于西藏拉萨市以北当雄、班戈两县之间。湖南是雄伟壮丽的念青唐古拉山,北侧和西北侧是起伏和缓的藏北高原。湖开狭长,东西长70公里,南北宽30公里,面积为1940平方公里。

大约在距今200万年以前,地壳发生了一次强烈的运动,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岩层受到挤压,有的褶皱隆起,成为高山,有凹陷下落,成了谷地或山间盆地。纳木错就是在地壳构造运动陷落的基础上,又加上冰川活动的影响造成的。早期的纳木错湖面进非常辽阔,湖面海拔比现在低得多。那时气候相当温暖湿润,湖水盈盈,碧波万顷,就如同一个大海。后来由于地壳不断隆起,纳木错也跟着不断上升,加上在距今1万年以来,高原气候变是干燥,湖水来源减少,湖面就大大缩小了,湖泊则被抬升到现在的高度。现在湖面海拔4718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超过1000平方公里的大湖。青藏高原的窝尔巴错,湖面海拔虽达5465米,但窝尔巴错面积很小。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虽有着名的高山湖——的的喀喀湖,面积达8330平方公里,但的的喀喀湖的海拔仅3812米,比纳木错低将近1000米。

纳木错的湖水来源主要是天然降水和高山融冰化雪补给,湖水不能外流,是西藏第一大内陆湖。湖区降水衡少,日照强烈、水分蒸发较大。湖水苦咸,不能饮用,是我国仅次于青海湖的第二大咸水湖。

纳木错,又称腾格里海、腾格里湖。蒙语腾格里,意为“天”,这是因为湖水湛蓝明净如无云的蓝天,所以名之。湖周雪峰好像凝固的银涛,倒映于湖中,肃穆、庄严,极自然之致。湖中有3个岛屿,东南面是由石灰岩构成的半岛,发育成岩溶地形,有石柱、天生桥、溶洞等,景色美丽多姿。

由于气候高寒,冬季湖面结冰很厚,至翌年5月开始融化,融化时裂冰发出巨响,声传数里,亦为一自然奇景。

纳木错的资源相当丰富,蕴藏着丰富的矿产,例如食盐、碱、芒硝、硼等,藏量均很大。湖中盛产鱼类,细鳞鱼和无鳞鱼成群结队在湖里游弋,主要是鲤料的裂腹鱼和鳅科的条鳅。这些鱼和平原地区的同类鱼不一样,是200万年以来,由这里原有的鱼类,随着地壳地隆起,适应高原的特殊环境,逐步变异演化而来的。有些鱼还保留着头大尾短的原始特征。裂腹鱼一般可长到一二公斤,大的可长到七八公斤甚至几十公斤。过去由于藏族没有吃鱼的习惯,湖鱼自生自灭,从不怕人,人近湖边,鱼儿纷纷游来。每当夏季,湖中的鱼群从湖泊深处游到湖边滩地、河口产卵时,往往随手即可抓获。

纳木错有罗萨、打尔古藏布、查哈苏太河等水注入。湖的周围是广阔无垠的湖滨平原,生长着蒿草、台藓、火绒草等草本植物,是水草丰美的天然牧场,全年均可放牧。藏北的牧民每年在冬季到来之前,就把牛羊赶到这里,度过风雪寒冬。夏天的纳木错最为欢腾喧闹,野牦牛、岩羊、野兔等野生动物在广阔的草滩上吃草;无数候鸟从南方飞来,在岛上和湖滨产卵、孵化、哺育后代;湖中的鱼群时而跃出水面,阳光下银鳞闪烁;牧人扬鞭跃马,牛羊涌动如天上飘落的云彩,高亢、悠扬的歌声在山谷间回响。幽静安谧的纳木错生机勃勃,意趣盎然。难怪藏族人民要把纳木错看作是美好、幸福的象征了。纳木错确实是大自然的一份厚赐。

今天的导游就到这里了,欢迎大家来拉萨,希望大家玩得开心

西藏心得体会篇九

作为一名非常规游客,我一直向往着西藏这个心灵净土,因此我毅然决然地来到了这里。刚一踏上西藏的土地,我就感受到了它那独特的氛围,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心灵。无论是壮丽的山川还是古老的寺庙,都让我感受到了西藏这个地方的独特魅力。同时,处处散发出的佛教气息,更是让我觉得自己闯进了另一个世界。

第二段:西藏的人文景观

作为一个藏区的游客,我不仅仅关注风景,对藏族的人文景观我也很有兴趣。走在拉萨街头,我见到了各式各样的藏族姑娘,在阳光下摆弄起红色的飘带,显得非常美丽。同时,充满了藏族风格的商店,让我感受到了这里无处不在的原生态文化。

第三段:西藏的风景

西藏的风景美如画,尤其是雪山,无论什么季节都令人惊叹。这里的天空是那样的湛蓝,晴空万里。冰雪封山,冬季的西藏更是纯洁而美丽。烈日升腾,天街流金。在发现一个完全开放的等离子体直到黄昏开始之前的黄昏,我立刻被石头峰顶上的夕阳映射的赤红色所吸引。

第四段:西藏的历史底蕴

西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地方。它充满了历史的底蕴,每一个寺庙,每一个景点都承载着一段段峥嵘的历史。拉萨的布达拉宫、大昭寺、扎什伦布寺等名胜古迹,为我们展现了西藏历史悠久、文化独特的一面。

第五段:西藏的人文价值

除了壮丽的风景和历史底蕴,西藏还具有极高的人文价值。作为一个昔日的农奴制度社会,西藏被认为是佛教的圣地。这里的佛教文化非常深厚,曾经被历史上的诸多文化名人所推崇,如汉武帝、李白等。这里的僧侣们更是我所见过的最慈祥的人,他们的言行无不体现了佛教的慈悲与智慧。此外,西藏的一些风俗习惯、民族语言等等,也都非常有特色,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前来观赏。

总体来说,西藏这个地方有着无与伦比的美景,是一个极具人文和历史价值的圣地。来到这里,我深刻感受到了佛教文化所带来的宁静与感悟,更为我拓宽了心灵的视野。我相信,在这里度过的时光一定会让我懂得更多,心灵愈发纯净。这一次的旅行经历,对我来说意义深远,我希望在未来,仍然能够拥有机会来到这片神圣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