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朱自清荷塘月色说课稿 荷塘月色说课稿实用(精选5篇)

时间:2023-09-28 00:01:49 作者:紫薇儿 自我鉴定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朱自清荷塘月色说课稿篇一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荷塘月色》这篇课文选自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第二单元第一篇。本单元是在学习第一单元诗词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散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品味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

《荷塘月色》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既承接了师词单元语言优美精练传神、景色如诗如画的特点,也为学习本单元的其他文章中的形象打下了基础。

2、说教学目标:

在《荷塘月色》中,我把教学目标定为“掌握写景散文的特点”。依据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散文教学的说明是: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会学生文中抒情的方法。《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这类散文的特点是“情”与“景”的交融。怎样才能领会文中的情,感受文中的景,是学生学习写景抒情散文的关键,并且学会“景”与“情”互生,也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关键,鉴于此,我把教学目标定为“掌握写景散文的特点”。

3、说教学重点、难点及确定的依据

我把这一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两个。一是领会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的特点。二是本文中的`“月”与“荷”是一种怎样的感情载体。难点确定为了解朱自清散文的意境美。

确定本节课中重点的依据是:《荷塘月色》是写景抒情的散文,在理清本文的情感脉络,欣赏本文如诗如画的景色后,“情”与“景”怎样交融形成浑然一个整体,就成了一个重点。而散文中的情,打上了作者个性人格的印记,具有真实性、独特性;同时又是社会生活、时代风云在作者心底留下的痕迹,具有社会性、时代性,所以选择“月色”“荷塘”这样的景来写的人,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了解了景,就了解了人,同时读懂了作者,也就更深入的了解了文章,所以我把“月”与“荷”这一载体再进一步分析,分析出它的独特意义,从而更深入的了解作者其人。所以把领会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的特点,和本文中的“月”与“荷”是一种怎样的感情载体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确定难点的依据是:散文中的“景”我们可以看到,散文中的“情”我们可以感受到,而意境是景与情高度融合后,通过学生的审美体验,通过学生积累的人生经验与情感体验而感受出来的,它可以意会,却难以言传;又加以学生的审美能力、人生经验是有限的,感受意境比较困难,所以我把朱自清散文的意境美确定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与学法

1、本节课我选用的教法是“披情入境法”“拓展迁移法”“课下练习法”

选择教法的依据是:在《荷塘月色》这篇文章中,作者的情感线索比较分明,情感的发展变化也是波澜起伏。运用“披情入境法”,既能把着作者感情的脉搏走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又能更好的掌握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选择“拓展迁移法”,是在掌握了本文情景交融的方法后,学会去分析其他文学作品中的景与情,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学法是“语言揣摩法”“讲练结合法”“课外阅读法”

根据《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散文的教学要求谈到“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感受力”,,另外,根据本文的特点,认真揣摩本文的语言,才能感受到情的真,景的美,才能更深入理解课文。

朱自清荷塘月色说课稿篇二

各位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有幸在各位专家面前来说课,的确使我感到有些尴尬和紧张,此时,给我的一个感觉就是:好象“班门弄斧”“贻笑大方”这两个成语是专门为我此时的情景而产生的,我要感谢教育学院的领导给我这次锻炼的机会,同时,我也真诚的希望能借此机会能得到老师们的批评和教导。

这次我说课的内容是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朱自清这位作家是学生在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中就熟悉的作家,《春》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写景抒情散文,《背影》是一篇包含父子深情的叙事抒情散文,朱先生的散文语言清新,凝炼,象诗一般,感情真挚,深厚,意蕴深厚,悠长,读来回味无穷,而且他的不少经典名作,给人以“常读常新”的感觉。

《荷塘月色》就是朱先生的又一篇散文中的经典美文,下面我就要说说我对《荷》的一点肤浅理解和感悟,以及我讲授这篇课文的一些设想。我主要讲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标题有形有色,体现图画美

标题由两个名词自然组合构成一个偏正短语,它展现在读者眼前的是一幅有形有色的图画,给人以想象的空间,似乎让读者眼前浮现出由绿色的荷叶,粉红色的荷花,皎洁的月光所组成的一幅清新的夏夜荷塘图。这个命题还巧妙地点明了本文写作内容的季节,时间,地点,景物。(荷叶——夏季,月色——晚上,荷塘——地点,“荷塘月色”概括全文主要景物,)简炼的文字表达了丰富的信息。

二.结构成显圆型,体现图形美

通读全文,我们去整体感知文章的结构,我们会发现贯穿全文有两条线索:

1.作者行踪:出门——小径——荷塘——归来(进门) [空间外结构]

2.作者情感:不静——求静——得静——出静(不静) [思想内结构]

这篇文章的结构精美縝密,段落的划分比较灵活。

“五个场景”:

第一个场景:(1)在院子里,写院内外景色,点明作者心境,为下文定下情感基调。

第二个场景:(2-3)去荷塘的小路,勾勒荷塘轮廓,写我路上的思绪,表达求静的愿望。

第三个场景:(4-5)写月下荷塘及荷塘月色的奇景。

第四个场景:(6)写荷塘四周及远景。

第五个场景:(7-完)回家路上,忆江南采莲盛况对比现实淡淡的凄凉。

“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想起荷塘。第二部分:(2-6)夜游荷塘。第三部分:(7-完)荷塘归来。

文章的4,5,6三个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部分,行文层次清楚,写景形象生动:先写荷塘,继写月色,后写荷塘四周。作者的观景角度富于变化:从平观到俯视,从细察到鸟瞰;由近及远,从里到外,层层铺陈,使整个画面富有层次感,立体感,传神的勾勒出了月夜荷塘的风采,给人如临其境之感。

朱自清荷塘月色说课稿篇三

(1)知识与能力目标:欣赏荷塘月色的美景,分析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同时,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和双线索环形结构。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恰当的点拨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思考探究、活动体验”的学习方式,并掌握赏析散文的方法。

(3)情感与态度目标: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感情,培养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荷塘月色》是写景抒情散文的典范之作,因此我确定重点是通过4―6段赏析,品味文章语言美,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由于学生散文阅读知识积累较薄弱,所以我把教学难点确定为两个:一是分析散文的表现手法,二是理解写江南采莲旧俗的作用。

三、教学时间:拟定两课时。

四、教具使用:多媒体

五、教学设计原理

第一课时

一、通过预习,让学生归纳,这篇散文我们学什么?

1、教师明确教学目标

2、释题:思考问题,文题改为《清塘荷韵》好不好?

此教学环节,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教师明确荷与月组成的文题具有象征义,在此讲析象征的概念,为学生现代文问阅读中表现手法做知识积累。

二、让学生课前查阅资料,学生简介作者,教师补充明确(从作者人格美角度,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高洁的品格)

五、比较阅读:展示《拿来主义》片段。

提出问题:鲁迅的语言让我们感觉到的是犀利,而这篇课文语言读来感觉如何呢?

学生明确:清美柔和,

六、思考问题:课文运用那些技巧使语言达到这种效果?

学生明确:比喻和叠词的妙用。

七、分小组合作学习:请同学们找出含有喻词的句子?(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为现代文筛选信息打下学习基础)

学生讨论明确,用比喻的句子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特点,为诗歌鉴赏和现代文阅读教学打下基础。

八、接着,从《再别康桥》切入,体会叠词的妙用,播放配乐诗,体会这首诗的语言美,思考三个问题。

1、问题:这首诗语言有何特色?

明确:运用叠词

2、问题: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出现的叠词?

3、思考问题:如果把“曲曲折折”换成“曲折”好不好?(引导学生用词语替换法揣摩语言,明确叠词的表达效果,为完成诗歌鉴赏中炼字题做准备。

九、运用叠词,仿《再别康桥》的结构,写一首关于语文课的现代诗。(培养学生诗歌写作兴趣,为语文审美教学打基础)

第二课时

一、展示作业,让学生评价成果,教师给予肯定,当堂完成此教学过程。

二、速读全文思考问题

教师在此明确这就是衬托,是高考现代文阅读中的表现手法的考察重点。

2、请同学找出表示作者出行路线和心情的句子,并绘制双线索环形结构(板书设计),学习本文艺术特色,同时培养学生文章分析概括能力。

外:作者的游踪(明线)(带上门――荷塘上的月色――月色下的荷塘――江南旧俗――回家)

内:作者的情感变化(暗线)情感(心中颇不宁静――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思乡愁-----不宁静)

内、外结构呈圆形,浑然天成,这是本文的一大特点。

三、探究讨论

1、《荷塘月色》中有一段不写‘荷’与‘月’的文字,在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版的《高中语文》中删去了,你们猜我们现在读到的版本中的哪些部分被删节了?删得有无道理?”(明确:从“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2、现在教材上又恢复了原貌,说明了什么?

3、问题:这几段文字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明确:对比,表达作者现实中淡淡的哀愁)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向纵深思考。

四、知识迁移

1、2008年高考湖北卷试题,积累语言表达题答题方法。

2、仿写对联

五、阅读与写作:课后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特定时辰,如朝霞中、烈日中、秋雨中某处事物投入真情实感,学习朱自清的遣词用句,写短文一篇。(本教学环节重在知识转化与应用)

朱自清荷塘月色说课稿篇四

一、说教材、说学生: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人们总把《荷塘月色》加上了过多的政治色彩,这种政治层面的解读我并不赞成,《荷塘月色》第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平静”,过去人们对此句的解释就太政治化。这篇文章写于1927年,正值中国革命的低潮时期,全国一片白色恐怖,因而,人们就联想到朱自清的“颇不平静”是因为动荡的时代。作者赞美荷花和明月,也表现了作者不跟恶浊的社会势力同流合污的清高品格。这样的解读使语文课变成了政治课,是对文学性与审美能力的一种扼杀。我认为,解读《荷塘月色》,应当注意到作者在文章中营造的美:自然美、意境美、亲情美、语言美,这其中自然美、意境美和语言美都容易理解,而亲情美则容易为人所忽视。事实上,文章开头与结尾都写到了作者的妻子与孩子,都是以平实温馨自然的方式,作者爱妻、爱子的亲情就这样表现了出来。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职高一年级学生,对散文已有一定了解,并且,他们在初中时已学习过朱自清的散文,如《春》、《匆匆》。他们对散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已有所领会,但由于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培养形成之中,他们的阅读往往还停留在初级阶段。教学活动中,我将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具有宁静的、适宜接纳美的事物的心胸。

依据以上论述,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情感与态度目标: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心境和情绪,体会作者的感情;理解掌握作者营造的四种美。

(2)知识与能力目标: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揣摩语言,体会语言的抒情性,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同时,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3)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恰当的提问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语文课具有开放性。

依据教学目标,我确定以下教学重点、难点:

课文四、五、六三段的赏析。本文语言充满诗情画意,体味语言运用的妙处,是本课的重点。通感的修辞手法学生第一次接触,也要作为一个重点来讲。作者营造的四种美:自然美、意境美、亲情美、语言美也作为一个重点来讲。难点主要有两个:一是作者为什么会有“颇不宁静”的心情,二是写江南采莲旧俗的作用。

二、说教法:

根据课文特点,我将采用导入——感知——品读、赏析——讨论——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课前让学生查找收集资料。倡导教师必要的牵引到放手,到学生的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师适时的启发点拨,使整个教学导之有序,从而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三、说学法:

四、说教学过程:

依据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难点,我将把文章分为两课时:

第二课时:分析景物特点;体会作者的感情、理解掌握作者营造的四种美

第一课时:

1、导入

在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时我同时布置给学生一项任务:回忆并收集描写荷花和月光的古诗词。课堂上,我会提问学生收集的情况,让学生分析所收集诗词中荷花或月光的特点。学生收集到的古诗词一定内容各异,表现了各式各样的荷花和月光,而这一点,也方便我引出学习的课题:荷塘月色。这样导入新课,一方面主题贴近,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复习了一下以前学习过的古诗词,有利于温故知新。

2、感知

首先帮助学生识别生字词,要求学生阅读课文,让学生从整体把握文章思路。在此基础上,将全文分为三部分,归纳层次大意。然后重点分析研究第4、5、6三个自然段,分析这三个自然段的语言特点。要求:

注意叠词的使用、比喻、拟人、通感的修辞方法

向学生介绍通感的定义,并要求学生找出通感的例子。

通感,钱钟书的定义是“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如学生难以领会,可用生活中常用的句子加以解释,例如,她的声音真甜。这是通俗而又常见的例子。

请学生思考:通感这种修辞方法在文中主要起一个什么作用?叠词又起什么作用?

让学生用新学习的修辞方法造句,并让学生彼此讨论、评价。

3、品读

继续阅读第4、5、6三个自然段,感受文章语言特点,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反复的阅读有助于学生深入感受文章的语言,并有助于学生理解作者的感情,为下一课时分析作者的感情服务。我将留两个问题给学生:

这三段描写了哪些景物?

表现这些景物用了哪些技巧?

如果充分阅读了课文,回答这两个问题并不难。同时,思考这两个问题,将巩固前面讨论学习的修辞知识。

4、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这一课时的主要任务是理解作者的感情、分析景物特点、分析作者营造的四种美,因此,这一课时的教学方法与过程也有别于第一课时。这一课时主要采用“赏析——讨论——拓展延伸”的课堂教学模式组织课堂。

朱自清荷塘月色说课稿篇五

《荷塘月色》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在这篇散文里,作者给我们描绘一幅月色下的荷塘的美丽景象。语言优美、典雅,是一篇著名的美文。新的中专语文教学大纲在阅读上的要求是“在初中语文的基础上,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初步掌握欣赏文学作品的方法;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及艺术手法的表现力,具有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编者正是按大纲要求把散文的阅读与欣赏安排在中专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本文是第一篇课文,属于精读文,但对于本课,教师不宜过多地繁琐地分析,点到为止。重在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反复品味,领悟渗透在文章中的.作者的情感和匠心独运的构思,以及语言艺术的魅力。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揣摩语言,体会语言的抒情性,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同时,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本文构思巧妙,写的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所写的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作者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突出优雅、朦胧、幽静的意境之美。语言优美,恰当地运用比喻、通感的修辞手法,是本文一大特色。)

(2)能力目标: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语文课具有开放性。

(3)德育目标: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彷徨苦闷的心境和洁身自好、向往自由美好生活的情怀。

(本文写于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陷于一片黑暗之中。读课文理解作者内心“颇不宁静”的原因。)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淡淡喜悦淡淡哀愁的思想感情,理解本课借景抒情的手法。

2通过品读语言,尤其是精彩语段4—5段的赏析,品味文章语言美,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难点: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流露的复杂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