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医学本科毕业论文 中医学毕业论文(精选5篇)

时间:2023-10-07 17:36:10 作者:笔尘 毕业论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中医学本科毕业论文篇一

工作年限:2职称:初级

求职类型:全职可到职-随时

月薪要求:2000--3500希望工作地区:广州广州广州

个人工作经历:

公司名称:健堂大药房薇姿.理肤泉专柜起止年月:-11~-07

公司性质:外商独资所属行业:商业服务

担任职务:销售员

工作描述:微笑热情接待每一位顾客,帮助其选择适合的产品,根据不同种类皮肤提供不同的.建议,使其更容易接受其观点,详细介绍产品,推荐产品.试用装的合理使用,指导顾客使用商品,为顾客提供体贴周到的服务.

对购买商品达到入会条件的顾客询问是否入会,鼓励其入会,初入会员入会资料填写,介绍会员的优惠条例,积分和买满多少送小样或中样.促进顾客购买欲望.

对卖出产品进行登记,保护产品的安全,及时电话通知货品补充.

对于快到期的商品提前通知,使货架商品保持在有效期内.

开小票,指导顾客付款.

离职原因:因离开专柜所在城市

教育背景

毕业院校:长江大学医学院

所学专业一:中医所学专业二:人力资源

受教育培训经历:

起始年月终止年月学校(机构)专业获得证书证书编号

语言能力

外语:英语良好

国语水平:精通粤语水平:一般

工作能力及其他专长

可独立完成彩妆造型,有销售化妆品的经验,对各类化妆品牌都很熟悉,知识全面.介绍和使用起来熟练.有学习医学美容,对皮肤的护理和保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会根据不同的皮肤性质不同的护肤品和彩妆用品,可为顾客介绍最适合她的商品.需要的时候可为顾客试妆,提供免费彩妆服务.

可熟练操作各项办公软件,办公用品.打字速度每分60字.

护理本科毕业,护理基础知识扎实,护理操作熟练,有护理临床工作经验.

详细个人自传

性格开朗外向,沟通能力强,善于与人交往.

工作认真负责,不怕苦累,工作积极从未迟到早退.遵守企业的各项条例.热爱企业文化.

世界上没有丑女人只有懒女人,希望可以使更多的女性变的更美,而不仅仅是朋友中推荐,化妆品是个神奇的东西,可以使人变的更美,就象一种魔法.希望能成为传播它的人.

中医学本科毕业论文篇二

[摘要]20xx年,全世界都知道了一个中国名字:“屠呦呦”,中国医学的骄傲!随着时代的发展,西方医学已成为医学主导,传统的中医文化也逐渐的被国人所淡忘。而20xx年诺贝尔科学奖项的颁发,是世界人民对屠呦呦的肯定,更是对中国医学的肯定。作为国人的我们,保持中医特色,方能弘扬中医优势!

[关键词]历史悠久;艾灸;拔罐;针刺

中医其意义远大于指南针、印刷术、造纸术和火药四大发明。古有华佗、扁鹊、李时珍等历代医药学家文明古今,他们对医学的研究与贡献奠定了中国医学坚实的基础。中医学是中国的原创性医学,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意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论中医之优、之精,可谓数不胜数......

1、中医是中华千年文化的主要载体。

我们古籍中,三分之一以上是医籍。中医学时中国哲学、人文科学、社会学、田文轩、地理学、农学等学科之集大成者,是东方科学的代表。中医药学是根据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五运六气学说,按照阴阳五行所揭示的生命运动的规律,以经络学说、脏腑学说为基础,运用望闻问切四诊的诊断,借用简便易行的方法和自然界万物的偏性来纠正人体的偏性,使之恢复到和谐平衡状态,从而保障人们健康的医学。

2、中医是完整的、系统的、成熟的理论医学。

曾有不少“学术人士”指出:中医是经验医学,不如西医科学。然后,经过多方调查研究表明:中国是理论医学,而且是成熟的、系统的、完整的理论医学。中医理论可以解决各种临床问题,她运用阴阳五行的准确含义,能够完整的解释中医的各科学说;能够通过脏腑、经络、气血等理论道明中医药学的原则。

3、拥有悠久的历史。

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时期已形成基本的中医理论,已经采用“四诊”;西汉时期,开始运用阴阳五行解释人体生理;东汉时期出现了著名医药学家张仲景,总结了“八法”。华佗则以精通外壳手术和麻醉闻名天下,还创立了“五禽戏”;唐朝以后,中医学理论和医学著作更是大量外传到高丽、日本、中亚和西亚等过;两宋时期,设立翰林医学院,同一了针灸学,出版了《图经》;元代以后,中医开始没落,清末以后,由于西方列强侵略,大量西医学说涌入,中医发展受到了严重冲击,许多青年人士主张医学现代化,人们开始使用西医体系,中国学陷入存废两难的尴尬境地。

4、治疗方法多样化。

针刺法。

针刺法就是用毫针刺激人体的一定的穴位,以激发经络之气,是人体新陈代谢旺盛起来,从而起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找准与治疗部位相对应的穴位,然后将毫针刺入皮肉,慢慢调节捻动,针刺之后有酸麻胀的感觉,主要治疗青春痘及肥胖等,运用广泛。

艾灸。

艾灸是在人体某种特定部位,通过艾火刺激,以达到治病、防病的目的。这种温热刺激食物治疗方法,是局部皮肤充血,毛细血管扩张,增强局部的血液循环与淋巴循环,缓解和消除平滑肌痉挛,使局部皮肤组织代谢能力加强,促进演这个、瘢痕、浮肿、粘连、渗出物、血肿等病理产物消散洗手。同时又能使汗腺分泌增加,利于产物的排泄。如今艾灸在临床医学上应用广泛,如:艾灸治疗妇科疾病;艾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应用于强直性脊髓炎的辅助治疗等。

拔罐法。

拔罐法有叫“火罐气”、“吸筒疗法”,古称“角法”。运用杯罐作工具,借热力排去其中的空气产生负压,是之吸着于皮肤,排出体内郁血的疗法。古代医学家长在治疗疮疡脓肿时用此法来吸血排脓,后又扩大于肺痨、风湿等内科疾病,先也常用于养身、驱寒、减肥。

[总结]中医学是我国历史文化的瑰宝,是中国历代自燃特征和历史发展的文化产物,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精神和文化精华,凝聚着中华儿女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千千万万中华儿女都应该保持中医特色,弘扬中医文化。

[参考文献]

[1]贾谦,中医的优势;

[2]周晓彤,针灸入门感言

中医学本科毕业论文篇三

中医强调辩证施治,重视病人个体差异。虽然同是慢性肝炎,病程长短不同,通过辩证进行不同的治疗,而不是千篇一律地按照化验去治‘大三阳’。气滞血瘀者,当以祛邪为主;气虚血滞者,当以扶正为先。”

中医学专业论文范文:《关于中国传统医学的思考》

摘要:中国传统医学理论要旨———求衡是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也是与现代科学和现代医学的发展方向相一致的。

用现代语言和科学术语探述“求衡”的精义,是中医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论文的代写它与引入科学实验手段是同等重要的,应研究讨论机体在生理状态下是如何持衡,在病理状态下是如何失衡,在诊断时如何察衡,在治疗时如何复衡,在保健摄生时如何守衡等一系列问题。

关键词:求衡;中国;传统医学

中国传统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至今依然盛开的奇葩,亦是运用中国传统的辩证思维方法最成功的范例。

成书于战国年代的《内经》不仅是中国传统医学理论的奠基之作,亦是中国古代自然哲学的经典著作。

它被张景岳奉为“三坟之书”,被历代儒生视为必读之典籍,至今仍是国内外学术界研究先秦及汉哲学思想的重要史料。

《内经》作者传承上古哲人“天人相合”的精义把“衡”作为研究人类自身生存与健康问题的着眼点。

所谓衡,即恒字,既指平,又指常。

常者意谓正常持久。

衡还包含着机体内部及机体与外界之间处于均衡状态的双重含义。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各种生理活动如阴阳、气血、脏腑等功能均在动态中求得平衡,“平则不病,不平则病”。

中国传统医学虽卷帙浩繁,治法众多,各家学说林立,但从总体上仍可以将其要旨一言以蔽之曰:“求衡”。

即研究讨论机体在生理状态下是如何持衡,在病理状态下是如何失衡,在诊断时如何察衡,在治疗时如何复衡,在保健摄生时如何守衡等一系列问题。

中国古代哲学以阴阳变易为核心。

道家始祖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儒家经典谓:“一阴一阳谓之道”。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内经》将道家、儒家、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将它们作为中国古代自然哲学的最基本的概念和原则。

它反复地论述了人与天地相应、人体内部各系统之间的相生相制处于动态平衡的整体观念的系统医学思想,强调机体内部各单元之间以及机体与宇宙大环境之间,必须相互协调,方能保证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以五脏为核心,通过经络系统“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的作用,将五脏六腑、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构成一个大系统,各脏腑组织既发挥自己独特的生理功能,又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互相制约、互相促进,从而维护整体生理功能的相对动态平衡。

如饮食水谷的受纳、转输和排泄等活动,牵涉到胃、脾、胆、肝、小肠、大肠等多脏腑的分工合作、协调完成,无论哪一脏腑功能过强或过弱,阴阳失衡,都将影响人体消化与吸收功能。

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密切相关,如随着四时气候的变化,人体脉象会发生相应的改变。

又如随着地球昼夜转动,人体阴阳亦随之进行相应的调节。

为保持人体内阴阳昼夜消长变化与自然界昼夜阴阳消长一致,人类已经形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作息习惯,若不循此序,就易引起失眠、消化不良等一系列症状。

罗氏等从中医阴阳体质调查分析轮班工作对人体的影响方面作了研究,结果发现长期从事轮班工作的人群,人体阴阳特征将发生变化,易形成阳不足的体质特征[1]。

阴阳失衡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最基本的、最主要的病机。

机体要保持健康,必须维持阴阳动态平衡。

《素问生气通天论》提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因此,在治疗时必须“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设法使机体“复衡”。

具体复衡方法则有“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等等。

如阳明腑证,患者潮热、腹胀满坚硬拒按、便秘、谵语,属胃肠实热、食积、燥屎蕴结,治宜攻泻实热以调节机体之偏,使邪去,热清,腑通,机体恢复衡态。

中药的通补相济、把握邪正,寒热相伍、燮理阴阳,敛散相得、调节开合,升降相佐、斡旋气机等实质上也都是复衡法则在各种复杂证候中具体运用的体现。

中医保健的目的在于守衡,在于维护阳气与阴精的动态平衡。

首先,机体要顺应四时阴阳变化规律来养生保健,“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也”,即人们在春夏阳气升动、发泄之际,一定要注意呵护阳气,避免伐阳助生阴寒;在秋冬阴气收敛、内藏之际,一定要注意贮藏阴精,避免耗阴助生内热。

其次,在饮食上,中医强调平和、协调,强调五味协调,切忌偏食。

另外,祖国医学十分重视情志的和谐,强调善摄生者,须保持情绪稳定、心态平衡,调节与协调好各种社会关系,同时重视劳逸结合,适当参加运动,并倡导了导引吐纳、气功武术等中国传统体育项目,为民族繁衍、强健体魄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从实验医学发展起来的现代医学既往虽然侧重于分析,但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交流,随着现代科学出现了以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为代表的侧重于综合的新的学术动向,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宇宙的医学模式已经替代了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

在现代医学的各个学科的字里行间中也体现了衡常的概念。

现代医学提出机体内环境的基本特点是稳态。

所谓稳态,是指内环境理化性质保持相对恒定,是一种复杂的、由体内各种调节机制调节多个器官系统的活动所维持的动态平衡,只有保持内环境的稳态,机体细胞生理功能和各种酶促反应方得以正常进行,各项检验指标都有一个相对的正常范围,若机体紊乱,就会导致某些指标的失常。

人体水液必须保持动态平衡,电解质、酸碱度必须保持在正常范围内。

菌株正常生长亦必须处于相对平衡状态。

现代生理病理研究已经更深层地处处显示了衡常的重要性。

例如th1和th2细胞因子网络在调控机体免疫功能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正常情况下,两者相互拮抗,相互促进,其数量、活性与功能必须保持平衡状态,才能调节正常的免疫应答。

如遗传背景和外环境因素等发生变化,th1和th2细胞因子失衡,th2细胞因子数量增多、功能亢进,引起ige合成增多,嗜酸细胞在气道内聚集、浸润,气道反应性增高而导致哮喘的发生[2]。

又如张氏等从传统医学整体观念出发,首次提出血清脂蛋白动态平衡说,提出血清脂蛋白及其内部各组分之间动态平衡紊乱与冠心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冠心病痰瘀辨证分型与血清脂蛋白动态平衡的关系[3]。

现代系统观是伴随着系统科学的兴起而形成的。

它的核心内容是:世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系统所组成的,各系统间通过交换物质、能量、信息来相互联系,从而构成一个多维网络。

我国古代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世界上最早的系统观。

其中阴阳二元是最简单的系统。

五行则是最典型、最实用、最富有代表性的系统。

五行是阴阳的衍生,其中木火属阳,又有稚阳、盛阳之分,金水属阴,又有稚阴、盛阴之别。

五行中最重要的变化是引入了“中”的概念,即土是阴阳相合之行[4]。

而五行生化制克、亢害承制的自稳机制则充分反映了古人“求衡”的思想。

而今,求衡的思想愈来愈多地被现代哲学家、政治家、科学家所接受和青睐。

诸如生态平衡、心理平衡、均衡发展、安定团结、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等词汇频繁地出现于各种传媒及论著之中。

当今世界著名的杰出的大科学家对东方古

典哲学、中国传统医学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如耗散结构理论创始人普里戈金曾指出:“西方科学向来是强调实体(如原子、分子、基本粒子、生物分子等),而中国的自然观则以‘关系’为基础,因而是以关于物理世界的更为‘有组织’的观点为基础。

”中国和其他东方古老文明中的那种整体的、有机的、稳定的、平衡的、和谐的发展观念,不仅与当今的科学、经济、文化的发展趋势相吻合,亦符合“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法则。

包括人类在内的现存生物能够保持物种的相对稳定,既是各种物种相互关系协调发展的结果,亦是人类千万年来不断地追求人与环境及人体自身内部平衡的结果。

参考文献:

中医学本科毕业论文篇四

中医养生思想源远流长,自古有之,历经几千年的积淀,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养生方法,蕴含着丰富的伦理思想。

中医;养生;伦理

中医养生思想源远流长,自古有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医养生思想是在中华传统文化大背景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经历了传统文化的洗礼和熏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蕴含着丰富的伦理思想。

中医养生的内涵所谓“生”,是指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养生一词,源出自《管子》,乃保养生命以达长寿之意。养生就是根据生命的发展规律,讲求天人之和,注重四时之变,保持阴阳平衡,实现培养生机、健康精神、延年益寿的目的,从而将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达到“治未病”的境界。

养生是为了个人的健康和长寿,但健康和长寿从来就不单单是人体本身的问题,也不仅仅是每天摄入多少蛋白质这么简单的事情。也就是说养生不能仅仅囿于人体生物模式之下,其与外在客观条件密不可分。

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养生理论就认识到了自然环境与健康长寿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如《吕氏春秋》中论述了水质与健康的关系:“轻水所多秃与瘿人,重水所多与人,甘水所多好与美人,辛水所多疽与痤人,苦水所多与伛人。”[1]《黄帝内经》则提出了地理环境与健康长寿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认为优美的环境、适宜的水土有利于人的健康和长寿。中国先哲还认识到了健康长寿与先天遗传有着密切的关联:“先天强厚者多寿,先天薄弱者多夭。”[2]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养生学作为极具生命活力的古老学科,注重客观因素在健康长寿中的作用并不是它的最大特点。事实上,中国养生学所关注的重点完全是如何在已然的客观条件中去努力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通过节约、慎用生命的能量,以达到祛病延年的养生目的。明代张景岳认为“后天培养者寿者更寿,后天斫削者夭者更夭”,“后天之弱者常知慎,慎则人能胜天矣”。也就是说一方面先天遗传与健康的关系固然重要,另一方面更为关注人的主观能动性“养”。

中医养生的特征与现代西方医学不同的是,西医强调“与疾病做斗争”,即用化学方法对人体的干预、对疾病的斗争和除恶务尽的态度,其前提是疾病出现器质性病变。而事实上,人体在出现器质性病变之前,在能量层面已经表现出问题,随之而来的是功能性失调。现代医学对器质性病变之前的问题却无能为力,而中医养生着眼于“知未病”和“治未病”,其特征是它对生命和健康秉承着顺应自然的信念、阴阳调和的态度以及过犹不及的中庸观。

顺应自然的信念道家认为顺天者寿。违背自然和生命的天性是人健康长寿的第一大敌人。《吕氏春秋重己》闪耀着顺应自然的思想光辉,大凡生命长久都是顺应它的天性的缘故。使生命不顺的东西是人的欲望,所以圣人一定首先节制欲望,使之适度。房屋大了,阴气就多了;台子高了,阳气就盛了。阴气多就会得腿脚行走不便的毛病。阳气盛就会得肌肉萎缩活动困难的疾患。这是阴阳不适度带来的疾病。因此,古代帝王不住大房,不筑高台,饮食不求丰盛珍异,衣服不求过厚过暖。衣服过厚过暖脉理就会闭结,脉理闭结气血就会不通畅。饮食丰盛珍异胃就会过满,胃过满胸腹就会闷胀,胸腹闷胀气就会不通畅。可见,实现健康长寿的路径只能是“道法自然”,而不是“我行我素”,这是已经证实了的人类生存之道的千年智慧和唯一正确的道路。

阴阳调和的态度中国传统文化认为,阴阳是宇宙中两个最基本的关系。阴阳和谐是万事万物和谐的根本,若根本不和谐,则什么都谈不上和谐了。故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3],说明万物、人事皆以阴阳和谐为存在的条件。所以说阴阳和谐是根本之道,是客观规律。阴阳和谐论影响了中医对健康的看法,如果人体是阴阳和谐的,那就是健康的。“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4]判断人体健康与否的首要条件,就是看阴阳是否处于一种相对平衡和稳定的状态。阴阳平衡便是阴阳双方在消长和转化的过程中,双方谁都既不太过也不太衰,呈现出的一种和谐的状态。这是生命存在的一种正常状态。在中医看来,所有的疾病都可以看作阴阳关系出现了不协调,所以对待疾病的态度应该是调和阴阳而非“与疾病做斗争”。

过犹不及的中庸观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完整和最完美的体现,它的生命观、健康观、治疗观等,都是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具体化。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文化,中庸思想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核心内容和最精彩表述。

中庸观反对“过”和“不及”,认为“物无美恶,过则为灾”,因为物极必反也。司马迁在《史记田叔列传》中指出物极必反是宇宙之道,“月满则亏”,“物盛则衰”,乃天地之常也。《吕氏春秋重己》曾论述到:从前,先辈圣王修建庭廊园池,只要能够游目眺望、活动身体就可以了了;兴造宫室台榭,只要能够避免干燥和潮湿就可以了;制做车马衣裘,只要能够安身暖体就可以了;备置饭菜酒浆,只要能够适口充饥就可以了;创作音乐歌舞,只要能够娱情养性就可以了。……他们之所以要这样,并不是喜好节俭,厌恶奢靡,而是要使身心得到适当的调节。不一味地放纵,无过无不及是养生的一个最高境界,也是养生的基本理念。

隋唐时期伟大的医学家孙思邈撰写了《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起因就是他认为“人命至重,贵比千金”。在贵生的基础上,人们才会去学习养生。养生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生命的量,也就是如何延长寿命。其次就是追求生命的质,也就是身心健康,要活得好,活得精彩。

重养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给人类带来的舒适和方便毋庸赘言,但同时也带来了疾病的施虐。也就是说经济和技术并不必然带来健康和长寿,“夫道者年皆百岁。”意思是懂得养生之道的人才能健康长寿。一个“养”字,既是生活方式,也是生存之道,更是获得健康长寿最基本与最巧妙的关键技术所在。

中国传统文化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伦理文化,强调修身养性,甚至把“学道”和“养生”看作“一串事”。

首先,重视养德。在中国,不论儒家、佛家还是道家,自古就非常强调道德修养对人的健康的重要性。在孔子看来,“仁者寿”,“大德必得其寿”。在《庄子》中有“德全而神不亏”的思想;《黄帝内经》继承了道家的思想,认为人的健康长寿和道德相关。孙思邈更是发扬了这个观点,认为“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不能延寿”。

仁者指博爱济众,乐善好施的美好人格形象。“仁人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宁静,心平和而不失中正”[6]。儒家甚至把“养德”看作“养生之根”。“善养生者,当以德行为主,而以调养为佐”。

其次,重视养心。中医认为,心乃“君主之官”,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中医养生强调“重在养心”,养心的核心,就是让心态平和,清心寡欲,减少各种欲望,让气血按正常的规律运行。如果杂念重生,心神动荡不安,就会消耗大量能量;常保持心理平衡的人五脏调顺,气血匀和,阴平阳秘,所以能健康长寿。心理安宁,身体才能健康,才能长寿。

中医学本科毕业论文篇五

关键词:微课;高职临床医学;人体解剖学;实践教学

人体解剖学是高职临床医学专业最为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对生理学、病理学等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将来的临床工作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环节[1],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的重要途径[2]。为此,笔者尝试将微课融入高职临床医学专业的人体解剖学实践教学中,并形成“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人体解剖学实践教学质量。

1高职医学院校人体解剖学实践教学现状

实践教学资源不足

人体解剖学作为一门形态学课程,尸体标本是开展人体解剖学实践教学的基础,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实践课比例占总学时50%左右。在实践教学中,学生通过对尸体标本的辨认、解剖,可以对人体形态结构以及神经血管的毗邻形成清晰的立体印象,从而掌握人体形态结构知识,培养实践动手能力,为今后从事临床医疗工作奠定坚实基础。但是随着高职招生规模的扩大,高职院校普遍面临尸体资源不足的问题,在国家民政体制改革后,医学院校能得到的尸体越来越少,大多数院校的尸体只能靠少量的遗体捐献和购买标本来作为实践教学使用,教学资源的匮乏严重制约人体解剖学实践教学的开展和教学效果的提升。

教与学方法陈旧落后

由于尸体资源匮乏,高职院校在人体解剖学实践教学中进行尸体解剖很难实现,实践课一般以“灌输式”教学模式为主,即授课教师作为课堂的中心,先在标本模型上逐一讲解相关结构,然后由学生自行观察辨识,教师进行巡回指导,最后教师总结。这导致学习过程中,教师的示教与理论教学并没有明显差别,学生的认知都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并且挤占了学生自主观察、学习和思考的时间[3]。面对习惯于应试教育的“90后”学生,本身他们就习惯于被动接受,主动探究意识和能力皆较差,传统教学模式注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这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极为不利的,同时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也差。

2微课的定义及特点

微课是近年来兴起的新的学习模式[4],现今热议的微课是2008年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戴维彭罗斯教授首次提出的,他认为微课是一种以建构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基于某个简要明确的主题或关键概念为教学内容,通过声频或视频音像录制的60秒课程[5]。国内对微课定义为:一种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简短、完整的各种教学活动[6]。不同于传统教学,微课主要有以下特点:(1)指向性:微课以某一知识点为单位,为教学中的重点或难点,具有明确的指向性;(2)高效性:微课时长一般不超过10分钟,在短时间内承载丰富的教学内容,从视觉、听觉对学生形成强大的信息冲击,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3)生动性:微课视觉效果良好,可以通过三维图像、动画、视频等各种方式展现,使抽象难理解的知识点直观、清楚,使学生对抽象内容有一个形象的认识。通过对微课这些特点的认识,我们尝试将其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运用到人体解剖学实践教学中。

3基于微课的人体解剖学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

在高职临床医学专业人体解剖学实践教学中,笔者尝试开展基于微课的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摒弃以往以教师示教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实践教学方法,形成“教师提出目的要求,学生学习微课并辨识标本,学生示教、讨论及考核,教师补充讲解”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方法。

微课开发

根据高职临床医学专业人体解剖学实践教学目标、教学大纲,在课前将学习任务、目标制订好,一般将每次实践课中需要学生辨认的重要器官或者结构分解为2~3个知识点,分别制作成相应的微课,例如:“心脏”这一章节的实践教学中,将“心脏的位置和外形”和“心腔的结构”这两个知识点制作成两个微课。在制作人体解剖学微课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在内容上围绕某一器官或部位进行录制,重点对该器官或者部位的形态、结构和位置毗邻关系进行讲解;(2)由于微课时长要求在10分钟左右,这就要求教师在录制微课之前做好教学设计;(3)人体解剖学实践教学微课的录制应多使用结构完整的标本,并且录制过程中应清楚、明确地展示标本的形态结构,并强调在辨认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

划分小组

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习惯和实践课的尸体标本等情况,将30名学生划分为3~4个学习小组,由组织能力较好、学习主动性和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组长,负责本小组的整个学习过程。

学习微课、动手辨识

每个小组成员根据教师提出的实践教学任务和目的,使用智能手机自主学习微课,并在尸体标本上进行辨识、交流和讨论。

学生示教、讨论及考核

在这个阶段,由各组推荐一名学生或随机抽一名学生对本次课上要求辨识的器官的形态、结构进行示教,然后各小组讨论学习成果并进行汇报和交流,最后由教师对本次课的内容进行考核,如教师提问结构,学生在标本上寻找识别。此过程所得成绩均计入学生实践教学总评成绩。通过这种形式还可以判断学生对本次实践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教师总结

通过上一阶段,教师可以充分掌握学生本次实践课的学习情况,并对一些重点内容及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再进行着重讲解总结,系统性梳理整节实践课的知识。

4改革效果

突出高职特色,强化学生实践能力

就人体解剖学而言,高职临床医学专业与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相比,侧重点应有明显不同,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应根据专业人才培养需要,结合该专业所需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临床常见病症(如阑尾炎、胆囊炎等),选择与之相契合的实践教学内容,让学生更为直观地理解解剖知识对其专业的重要性,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寻找两者之间的联系,提高学习兴趣。尸体标本的辨识对于开始学习医学课程的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无疑是非常好的机会。传统人体解剖学实践教学模式是教师示教后学生自行辨认,最后教师进行课堂小结。整个教学过程中缺少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参与积极性差。而经过改革后的实践教学,要求每位学生带着任务自主学习,充分参与教学,碰到问题学生通过微课自主学习、讨论交流,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改进教学手段,优化实践教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