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味读后感(精选5篇)

时间:2023-10-07 11:15:33 作者:琉璃 活动总结

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读后感。当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读后感的时候却不知道该怎么下笔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有味读后感篇一

这个世界上,贫苦的人倒是不少,但知道怎么在贫穷的生活中寻找快乐,让贫穷生活过得有滋有味的人都找不着几个。最近,我读了一篇岛田洋七的文章,叫《有滋有味的贫穷生活》,里面的“我”和外婆就是那种懂得如何在贫穷的生活里去制造快乐,寻找快乐的人。

“我们祖先世世代代都是穷人”,文中的外婆对贫穷生活看得坚定彻底,不过,在现在的生活中勇于抬头挺胸说出这么句话的,简直就是稀有动物啊!

“早饭吃了龙虾大酱汤。”“晚饭吃了烤龙虾。”但对于生活拮据的“我”又怎么可能吃得起龙虾呢?于是,老师来到“我”家问外婆,原来所谓的“龙虾”其实是大螯虾,只不过比较相像而已,可外婆总说是龙虾。确实,龙虾和螯虾不过相差一个名字罢了,就像单车与飞机都不过是交通工具。

而这些,并不是在苦中作乐,而是在制作快乐、寻找快乐。

记得有一次,我的同桌不小心在我的衣袖上划了一道横。回到家以后,看着这道横,总觉得有些别扭。于是就拿起笔在那道横那里画了一双翅膀,虽然画得不怎么样,但心里开心多了。

读完这篇文章后,我觉得贫穷生活只要想点办法,总是可以找到快乐的!

有味读后感篇二

这本汪曾祺的《人间有味》读完已经快有一两年了吧,还是单位办公室还没搬的时候买的,一起还买了一套的《人间草木》,那本塑封都还没拆哈哈哈。由于长期处于工作繁忙与个人怠懒的死循环中,读书进度停滞了很久,但是又手贱中间又采购了几波,也是有些塑封都没拆,想着不能这样了还是要把书捡起来看。

读书这个事情因为买的都是自己感兴趣的,或是题材感兴趣或者作者喜欢,亦或是纯粹书名好听、封面好看,但是睡前开着台灯翻阅纸质书的确是可以让人心神安宁,在忙碌又迷茫的日常喧嚣中寻求一丝平静。目前在读的是《红与黑》,每次时隔好几个月才想起来要看书,然后没坚持几天就放弃了,当然跟这本书很冗长也脱不了干系。最近能稍微规律了一些,于是上周立下了flag准备今年一定要看完《红与黑》然后写一篇读后感,突然想起来《人间有味》还没写,这本书本来当时是想作为读书分享的素材,想来现在,于是在量子阅读网络文学放松心情的间隙,决定还是抽出空来赶紧结束这本书的任务!

最开始看书的初衷是因为腰封后边写了作者的一句话,“活着多好呀。我写这些文章的目的也就是使人觉得:活着多好呀!”。我发现作家都是善于生活和思考的人,生活中琐碎的小事能被他们用或质朴或深刻的词句描述出来,会被他们在想象的空间里予以加工、重构,展现新的艺术价值,可真是太厉害啦!所以要多写,不然怎么成为大文豪哈哈哈!

回到这本书本身哈,“人间有味”,顾名思义讲的是人间的味道,全书分为四个部分:

(4)那时巷情,是对北京的胡同生活与友人的一些记忆。

在回顾梳理内容的时候发现,其实这本散文集的标题的“味”不局限于饮食的“味”,而是人生百味,以饮食为切入,一方面唤起读者对生活的热爱,另一方面也记录着有关生活有关人的珍贵记忆。读文字的时候只觉得文笔十分质朴亲切,仿佛一位朋友有时候在追忆你们过去共同经历的时光,有时候在跟你对着食谱开始这种食材怎么做好吃,有时候也会引经据典正经说一说文学,除了经常一边读着一边开始查字典(的确好多不知读音不懂意思的字词),每一篇读下来的感受是十分温暖熨帖,然后可以安稳入眠的状态了。

现在回味起来感触最深的还是四方美食的部分了,由于工作性质会去到天南海北,能够品尝到各地特色,对于作者这句“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一尝”觉得还是非常正确的,口味如此,对生活的态度也如此,包容自己和他人,包容愉悦与忧愁,总能自在一些。

回到正题,这次读后感的主要内容不整那些高大上的,跟汪曾祺老先生一样怀旧一下,整理记录一下我吃过的四方美食和小故事。接下来看下一条推送吧,图文并茂记了一些流水账!

有味读后感篇三

外婆总是得意地说:“‘只有可以捡来的东西,没有应该扔掉的东西。’贫穷时,我吃过茶渣,吃过鱼骨,吃过西瓜皮,回忆起来却仍有滋有味。”

虽然穷人生活中,屋子破,衣服脏,食物少。但“我”还是在之中找到了乐趣,乐趣就在于有一个有趣的外婆。把螯虾当龙虾,把西瓜面具制成腌西瓜皮,把供给菩萨的水果打捞起来,都是外婆做的有趣事。

但这种快乐似乎只在贫穷的农村出现。

城市中,各种吵闹和喧哗,一心只在事业的城市人,即便在家中,即便是在最应该其乐融融的晚饭时间都那样冷漠,只有电视播放的声音。而在相对较于贫穷的农村,晚上一家人团聚是常有的事,热热闹闹地度过一天最重要的时刻。

为什么城里人如此冷漠?为什么文中的“我”如此快乐?因为“我”的外婆热爱生活、热爱孙子,积极乐观、勤劳又充实,这就是热爱生活的农村人。

的确,贫穷是农村的象征,但农村,可能是快乐的象征。多少人梦想着回农村,回到快乐的童年时光,就像天真的“我”一样。

虽然快乐不是因为贫穷,只因为本来就积极乐观。但是农村的穷,让我们放下忧愁,像孩子一样无忧无虑地奔跑。

有味读后感篇四

老干部这个词最近好像蛮火,从霍建华到靳东到李健等等,我觉得汪涵也算其一。

“汪潺澈月河边柳,涵情温风影婆娑”,和大部分人的兴趣爱好不那么像,抚琴,刻图章,做手艺活。我不算天天向上的忠粉,天天和快本我有时闲得发慌就会把近期没看的一溜看下来。某次节目,汪涵说自己不用手机不会打字也不用电脑,顿时觉得很神奇……从策神到主持人到制作人,汪涵的每一个身份都让人觉得优秀,他的说话功底让人叹服,歌手的直播现场急救可见一斑。后来有了一个节目,叫火星情报局,集集都在追,会说话的人就真的是很有意思,开小火车也开的很欢快。

聪明的人总是充满魅力的,在我们来了里面,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用在他身上一点也不为过,一碗小面也煮得美味。前不久天天做吃的主题节目,开场曲《天天好有味》,许是此书的灵感。

想变老的寥寥无几,汪涵却是其一,也许正是因为他借《礼物》所说的,“这世上没有一样东西我想占有。我知道没有一个人值得我羡慕。”

因为他活得自在又有味。

有味读后感篇五

人间有味读后感(人间有味读后感200字)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间有味读后感(人间有味读后感200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寒假,我细细品读了汪曾祺先生的一本著作《人间有味》。

汪曾祺先生似乎对四方美食有一种执念,他对美食的热爱与追求是令我敬佩的。

其中有一篇文章,是汪曾祺先生为《学人谈吃》作序。

学人是会吃且善于谈吃的。

学人可以是大学教授,生活相当优裕。

但他们却极少吃富油水的食物。

教授们有家,有妻儿老小,当然不能这样的放诞。

文中还有一种人,叫“准学人”——学生或助教。

在汪曾祺先生眼里,学人是无须吃得山珍海味的,但一定是会吃且善品味的。

学人所做的菜大多存本味,去增饰,不勾浓芡,少用明油,比较清淡。

而我以为“学人”当以苏东坡为最。

苏东坡好吃,于他诗文中常见美食。

他在《初到黄州》中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写《煮鱼法》,细致入微,先放什么后放什么都交代得清清楚楚;做《东坡羹赋》《菜羹赋》,强调“不用醯酱,而有自然之味”“不用鱼肉无味,而有自然之甘”。

用蔓菁、白菜、萝卜做的'菜粥,能吃出“自然之甘”来;他在《论食》中说:“烂蒸同州羊羔,灌以杏酪,食之以匕不以箸;南郡麦心面,作槐芽温淘,渗以襄邑抹猪炊、共城香粳,荐以蒸子鹅;吴兴庖人斫松江脍。

即饱,以庐山康王谷廉泉,烹曾坑斗品茶。 ”更是将自己的饮食之乐与美文融为了一体,让人读之就垂涎尺(其实是我自己)。

其实汪曾祺先生也算得上一位学人,他与苏东坡先生有太多的相似之处。

经过波澜四起的生活,千山万水的历程之后,再吃到童年的那股熟悉的味道,如汪曾祺、苏东坡这般细腻的人,不知心中泛起怎样的涟漪。

若将学人说的通俗些,便是吃货。

而吃货的基本技能,就是什么都看起来很好吃。

有一年,汪曾祺先生去草原林区体验生活。

六月的草原绿油油,开满了黄色的金莲花。

他很兴奋,当即作了首打油诗:“草原的花真好看,好像韭菜炒鸡蛋。 ”而上一个遇到美景却满脑子是吃的人,则是苏东坡。

他写春天是:“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他们吃东西是会思考的,是极富想象力的。

爱吃的人,是对世界充满好奇的。

汪曾祺先生一直念念不忘云南的菌子。

在昆明住了七年,四十多年后仍然忘不了,还能在文章里一一数遍鸡枞的难以比方的味道,白蘑煮成的鲜汤,还有各种长得奇形怪状的菌子。

这样的“吃货”使我同感,他不是“酒肉穿肠过,味道全不知”的人。

汪曾祺先生的舌尖一定是有记忆的,他会记住那些让他喜欢、感动的味道,亦使我喜欢、感动。

我觉得,这样的吃货,才能真正谈得上爱美食,懂美食。

所以,当汪曾祺在离乡几十年后,在沈从文先生家再一次吃到了茨菇炒肉片后,从此又有了感情。

其实,终其一生,汪曾祺先生的味蕾都在追寻儿时的味道。

他只是写了两句话:“我很想喝一碗咸菜茨菇汤。

我想念家乡的雪。 ”也许,有一天,我也会读懂这两句话。

食道旧寻,寻那儿时的味道。